王鑫 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中學
引言: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質,就要從學生聽懂音樂,會鑒賞音樂入手。在新課改的全新素質理論的指引下,讓學生在培養音樂素養的過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開展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應該先培養學生良好的鑒賞水平,有了良好的鑒賞水平才能展開高效的音樂教學。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重點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人們在生活中離不開音樂,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情趣在一定程度上會受音樂的影響。人們能在輕柔安靜的音樂中放松精神,舒緩身心;在激昂高亢的音樂中振奮精神。好的音樂將會發人深省,為人們帶來寧靜致遠的感覺。人們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可以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更好的理解生活。
學生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將會了解關于音樂的基本知識,也會相應的掌握一些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同時還會掌握一些關于音樂發展史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了解到以前并不知道的知識,從而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
如果教師想在課堂中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為學生開闊一個新的音樂世界,那么教師就要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并對教學方式進行一定的創新。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起引導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音樂能告訴我們什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先了解作者、音樂作品以及創作背景。上課時教師可以先放一邊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然后教師將會第二次播放音樂,這時就要求學生帶著感情去聽音樂,感受音樂中的情感。音樂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暫停兩分鐘。此刻教室處在安靜的狀態中,學生也在回味音樂中的故事。等學生回味完畢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嘗試分析這首音樂想要表達什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要打斷學生的發言并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相關的文學史常識,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1]。
由于每位同學的文學素養和音樂素養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的音樂鑒賞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了解班里每位同學的音樂鑒賞能力,根據學生的鑒賞能力選擇難度合適的音樂作品,確保能兼顧到每位同學。當然要選擇那些風格鮮明、內容詳實以及結構明朗的作品,這樣學生才能較好的欣賞作品。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經典曲目供學生分析鑒賞。多聽經典作品不僅能有效的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而且對學生的未來也是大有益處[1]。
例如,教師在教授比較有民族特色的《遼闊的草原》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導入的方式吸引學生興趣,進而對這首作品進行鑒賞。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幾個問題“大家有去過草原嗎?去過的同學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草原的美景,沒有去過的同學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等同學分享完畢后,大多數同學都會對草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對《遼闊的草原》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在介紹的同時播放這首《遼闊的草原》。在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后,在播放一遍音樂作評,以便學生能細細的品味音樂中的情感。通過鑒賞這首作品,學生能感受到草原的遼闊以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激發出學生對草原的向往之心。除此之外,在講到學生較為熟悉的作品時,可以讓學生根據伴奏自己演唱,然后由教師講授這首作品的相關知識,這樣將會大大增加音樂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
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并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他們還需要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只有將音樂和生活相融合,他們才能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并對音樂保持著較高的興趣,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情感。因此,音樂教師在授課時要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教師在教授《少女的祈禱》這一課時,教師要先為學生提供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這樣學生才能較好的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巴達捷芙斯卡在18歲時創作了《少女的祈禱》,通過這首作品作者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在這首曲子中能感受到清新陽光的感覺。學生在欣賞這首樂曲時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帶著對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欣賞樂曲,只有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才能領悟到作品的精華,從而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當然教師在課上還可以和學生交流自己對作品的看法,以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
音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高并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教師要深入認識培養與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教師要提高自身教學備課的有效性,優化音樂教學的方式方法,多給學生創造欣賞音樂的機會,開展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