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甜甜
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伴隨圖形圖像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科技的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方法途徑——高逼真高清晰的數字遺產保護技術。逼真形象的數字化遺產保護技術,通常來說,是應用了人工智能、虛擬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數據庫等信息應用技術,克服種種困難,開發出新型實用的輔助系統或手段,為我國非遺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通常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指的是通過數字采集、存儲、處理、傳播等一系列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轉換、復原、再現,使人們能通過新的視角進行解讀,采用新的形式進行保存和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文化遺產逐漸轉換為數字化形態,并以此資源為社會提供各項文化產品與服務,使文化遺產能得到更長久的保存與保護,完成文化遺產的再生、重現以及傳播和展示,從而使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體現出現代人對文化遺產的珍惜和守護。
非遺的數字化保護,也就是通過當前時期新型的信息技術,改變原有的文化載體,使文化的展示、存儲以及傳播都產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發現,文化遺產和數字化技術的相互融合構成了新的內容,包括數字記錄、處理、虛擬遺產等概念,并能從非遺數字化保護、利用的角度出發,以數字技術、內容管理為核心,將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歸納為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網絡資源建設、數字化體系建設以及數字化服務體系建設四個不同體系。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遺跡和燦爛的文明,為人們遺留下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它承載了我國優秀的精神傳統,構筑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是人類智慧的重要結晶。它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還是國家不斷延續、邁向未來的重要力量根基以及智慧源泉。
當前時期,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也有了很大改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很多具有科學價值、文化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遭受或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嚴重的還瀕臨消亡。傳統模式下,對非遺的保護理念、技術,已經不再適應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要求。
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非常重視,提出了要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不斷推廣應用,能更好地推動群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更好地弘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傳播中,首先就是要進行非遺的采集和貯存。采集和貯存工作往往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且在所有工作中占有較大比例。由于受到非遺項目特點的限制,所以,采集工作如拍攝等常常是不能重復開展的,所以要求非遺數據采集人員具有專業的數據理論基礎。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某些地區會受各種條件因素的影響,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采取和貯存的思路、經驗以及技術,造成在實際工作中會產生較多的問題,非遺工作進入誤區。針對這種情況,開展專業化的技術培訓非常有必要,所以,我國非遺中心圍繞非遺工作,對非遺保護人員開展了專業的培訓。
第二,在基于數字化的非遺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強非遺項目的還原及再現。數字化技術的全面發展,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平臺以及較先進的還原技術。通過數字技術的輔助,非遺項目能夠利用數字虛擬再現、數字影片、數字動畫、多媒體演繹等不同形式來進行再現和還原。數字化時代的非遺保護,通過以電影、視頻為載體,利用最新的立體技術,為人們提供了震撼的全息影視效果。不但可以渲染具有感染性的氣氛,同時,還可以使非遺項目的客觀性增強,使大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三,在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在數字化手段的應用下,使非遺項目得到良好的展示與傳播。通過對前面的分析,我們能夠獲取到較多能展示和傳播的非物質遺產的新媒體技術,接著,我們可以將這些信息不斷進行展示并傳播。
數字手段能夠廣泛應用于非遺文化展示和交流。以臺灣為例,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的碑文就被非遺保護人員制作為了數字化交互媒體,在全景播出室展示,觀眾可以自主選擇銘文當中的文字,然后系統會解釋其含義。此外,中國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將這些畫進行了技術處理,制成著名的數碼畫。用扇子面對著名的數碼畫《早春圖》輕輕煽動,人們就會發現圖中的松柏會隨風搖擺,同時,云中也會升起一條祥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數字化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單純依靠政府選出的傳承人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當中需要有更多的人來關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轉化問題。除了需要使人們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之外,加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深入挖掘原始文化資源也非常重要。一些政府或民間組織,通過展覽展示民間藝術,使人們了解民間藝術的風格和成就,如此一來,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起到普及推廣的作用,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吸引人們對非遺保護的重視。這種方法所具有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缺點是造成人力、物力等資源浪費,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往往會受限于時間與地點,因此,輻射范圍有限。
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可以由政府引導,同時,采取娛樂化、產品化的方式,從而實現非遺的數字化產品轉化,讓人們利用移動互聯網終端技術,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認知,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全面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例如,通過網絡以及游戲軟件的交互設計,讓人們借助移動互聯網來體驗傳統技藝的制作過程,感受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數字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要挖掘和繼承現有的物質形態,還要使其成為一種新穎的傳播方式,重獲活力和創造力,展示其更大的文化遺產價值。利用數字化產品的改造,宣傳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一項國家使命。
第一,政府的科學指導,不僅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以及評審機制,同時,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系統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立法保障,鼓勵人們重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成果轉換。這表明國家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在保護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合理利用和開發能體現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毫無疑問,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對確保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家提出要重視并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指出傳統文化是較深厚的國家軟實力體現。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記錄、傳承不但是傳統技藝以及文化的延續,也是現代生產力的變化。從文化傳承、產業發展、農村建設的角度探索中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表明文化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得到了業界的積極響應。
第二,為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政府為社會資源的優化和分配、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設定特別資金,促進無形文化遺產的多元化發展,在地區經濟以及互聯網等資源合理利用的基礎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進行產業轉化,促進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政府應該提供必要的投資資金,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繼續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走向合理化,走健康發展之路。面對經濟繁榮和發展的新形勢,為了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更大的產業價值,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來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無論是購物還是使用產品,人們總是想感受到更多樂趣,擁有更舒適的購買體驗。追求娛樂是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信號。現在,隨著食品、服裝、住宅和交通等基本要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人們對精神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最近企業在多種產品的設計、使用、銷售和服務上增加了不同程度的娛樂元素。娛樂的本質是尊重用戶、重視用戶體驗。
在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關注用戶體驗的時代到來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的娛樂是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傳統保護是指將重點放在文檔數據收集上,而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交互設計上,這使演示模式更適合大眾文化的傳播。
娛樂文化創意不是形式化的娛樂,更重要的是通過APP的開發和應用,讓人們通過真實呈現,體驗到交互設計的快感,感受到傳統文化內涵的趣味,喚醒人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傳統文化中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各種民俗和民間藝術形式是現代人回歸自然、尋找精神歸屬的重要途徑。人們渴望這種文化需求,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來認識自己的過去,理清自己的歸屬,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來實現“慢”生活的理想。
產品化是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產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與設備,人們可以在快節奏的生活條件下,隨時隨地通過體驗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很多應用程序產品通過交互設計,將傳統文化轉變為可在移動終端應用的文化產品。例如,中央美院互動儀表實驗室開發的iPad APP“中國古典家具”,通過現代數字媒體,讓用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像玩游戲一樣在移動終端設備上了解產品細節,通過全新的體驗發現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數字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化的目的在于通過現代互聯網技術,使更多的人利用移動端設備,了解和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化價值,建立普遍的民族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語境的話語權。
伴隨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積極關注新興數字化技術,重視非遺數字傳播過程中用戶體驗感的全面提升,同時,積極探究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通過數字技術全方位、直觀的呈現形式,使其能更好地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服務,對非遺保護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