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雄
江漢大學
第一,我們從微觀分析,美術館公共教育應是服從于美術館整體功能,是美術館構建未來觀眾的所做的一項工作。美術館公共教育與學校美術教育的區別,在于美術館公共教育所表現的“公共性”,意味著美術館公共教育的人群可以是普羅大眾,包括學生和非學生,因此,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不是學校美術教育的分支。
第二,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和學校的美術教育雖都是普及性的大眾教育。但是美術館公共教育和學校美術教育不是依附和從屬關系,而是并列關系,因此美術館公共教育的作用、意義和覆蓋面更大。
21世紀初,中國經濟逐漸走向繁榮,全國各地涌現了大量免費開放的公共美術館,美術館打破傳統,它不再僅僅局限于對“物”保管和收藏,而是賦予了新的價值功能——公共教育。但由于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起步晚,當前美術館在開展公共教育活動中,難免會借鑒西方和國內頂尖美術館的教育形式,雖在一定時期可以推動自身館的公共教育發展,贏得受眾喜歡,長此以往,缺乏創新意識,不關注美術館定位于當下藝術發展潮流,最終是難以發展前進的。我國的美術館公共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美術館自主開發的課程和講座,多由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門設計方案和聯系授課老師,課程內容多針對專業性的群體。
第二類,依托于美術館自身的館藏,就館藏進行更多是藝術史知識的普及和推廣。
第三類是依托于美術館展覽的參展藝術家或策展人的講課式的公共教育形式,這種類型的公教活動形式多為講座。
“讓藏品活起來”成為當下美術館運營的重要理念。美術館文創產品的概念,是從西方“博物館商品”的語義環境中出現的,是指博物館利用本館自身的典藏、特色,結合地域、文化符號、生活美學與現代文化創意相融合,設計創造出集藝術性、流行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博物館紀念商品。文創產品作為美術館文化創意產業的延伸產品,具備較高的文化屬性,同時兼有美術館教育體系傳承與延伸的作用。
山東美術館在立足藏品和泉城歷史文化資源推出了系列文創產品如《問道》。《問道》講述的是“孔子適周,曾問道于老子”的故事。雕塑造型一剛一柔,若擎天立柱,矗于精神空間,生動傳神地表現了老子、孔子兩位文化先圣的形象。文創由此進行創意開發,打造了“問道”系列二十余種創意產品。3D打印的月亮燈,可以通過無線控制,實現顏色變換,感受多樣的夢幻效果。燈的外飾為圓形,底座為方形,展現出方圓的人生乾坤,與“問道”場景巧妙結合起來,使人心馳神往,寓意著宇宙尚且方圓,人亦方圓,方圓之間,自是問道。“問道”系列還推出了鐘表、銅尺、書立、冰箱貼、標簽紙磚等辦公、家居用品。美術館文創設計師們還以孔子的畫像為靈感,通過變形加工成呆萌的風格加在書簽上,安靜而富有趣味性。以孔子駕車周游列國為提取元素設計開發了一系列軟膠材質的行李牌,還可兩用為公交卡套,創意性和實用性俱佳。山東美術館將館藏元素與現代商品進行有機融合,還結合一定的科技手段,賦予產品人性化的設計細節,開發出具有館藏特色的文創產品,從而使美術館可以更好地發揮傳播、教育的職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處于藝術與科技的時代潮流。在今天藝術可能與科技結合有諸種形態:機械、人工智能、互動新媒體、3D打印、互聯網等。這些具有當代精神和未來探索性質的媒介嘗試既是眼前所發生的現實,同時也預示著我們這個時代藝術可能走向的未來。
在2019年合美術館這場新媒體藝術展——“開合未來”科技與藝術融合展中,自今年九月開展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不少觀眾前來打卡。新媒體藝術不同于傳統藝術形式,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與傳統靜態的裝置藝術相比,新媒體藝術作品大多是動態或是將多種技術進行結合,觀眾可以和作品進行互動,深入環境之中,從多角度理解作品。如林萬山的《耕魂乙》乳白色的機器人席地而坐,雙手平放于兩膝,好似一僧人打坐的模樣。觀眾站立于作品前,隨意說出“色、受、想、行、識、空”中的任意一個字,機器人將會根據不同的聲音觸發不同的動作。作品中的光、電、聲音、動畫、影像等能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聽覺感受。
具體有三點教育意義:
第一點,前沿性與創新性。用科技的力量加持藝術,把最前沿的藝術形式帶到武漢,讓觀眾的精神世界能夠更多元,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
第二點,互動性與體驗性。藝術與科技結合后,作品似乎被賦予生命力,是活體。能俘獲大眾的心理,讓我們從好玩有趣的作品了解藝術。
第三點,思考性。機械、人工智能、3D打印、互動新媒體這些新的藝術形式逼著我們前進,讓固態思維打破。機械在未來的某一天是否會有意識?我們的身體是否有一天會被機器替代?人工創造物是否有生命?聲音是否有味道?當你在看機械展品時,機械里的眼睛也在看著你。
美術館公共教育中活動方案的策劃很重要,一份好的活動策劃案,可提升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實效,以及提高知名度及活動品牌榮譽度。在湖北美術館“周虹:解析與跳轉”系列公共教育活動中,為便于公眾更好地深入本次展覽,湖北美術館公教部策劃推出一系列工作坊項目。通過參與互動、現場體驗、創新手作等方式,體會藝術家繪畫中的創作元素與生活藝術之間的密切關系,進一步走進周虹的繪畫世界。展覽開幕前夕,藝術家周虹以“二維碼”為題材發起了一次公共藝術活動。希望將平面靜態作品的創作過程以動態影像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參與本項目的二十多名公眾,在藝術家周虹的引導下,運用拼貼的方式共同完成了四件“二維碼”作品,其中兩件作品將會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同時觀眾也將通過影像的形式更全面地了解此次創作過程,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武漢美術館“墨與物——第二屆武漢水墨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任戎的作品《創世紀》屬于鐵板鏤空拓印,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需要觀眾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拓印的過程。這既是藝術家作品的延伸,也是當代藝術強調互動、參與的一種表現。藝術家為參與互動的觀眾帶來了一套自制拓印工具,其中一個可愛的“蘑菇頭粉撲”可是他的創作神器!將中國傳統宣紙鋪在鏤空鐵板上,通過“蘑菇頭粉撲”不斷敲打,就像我們小時候把紙放在硬幣上面描影拓印一樣,這些神秘的圖騰將會一一展現出來。各人的力度不同、敲打角度不同,最后呈現出來的墨色濃淡不一,也就是說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為配合此次展覽,武漢美術館還開展了7號藝術工作室“招租”活動——展覽期間每周二、周五,我們邀請個人或團體藝術愛好者到武漢美術館7號展廳(已改造成藝術家工作室)進行藝術活動,親身體驗藝術家在工作室里的生活、思考、創作等日常。藝術創作是一種捕捉、感受和體會的過程,而參與集體創作互動的公眾可以挖掘到更深的體會。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國各地的美術館教育根據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一些教育活動,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和進步。在這些公共教育活動中,題材形式新穎,內容豐富。
例如,面向兒童、成人和嘉賓的志愿者義務導覽;專業性較強的學術研討會;結合辦展主題在現場舉辦的藝術沙龍活動和與藝術家、策展人對話活動;將展廳欣賞與動手創作相結合的美術公共教育互動方式;還有關注展示傳播當代藝術新動向與新理念:互聯網+美術館公共教育等。美術館的公共教育的發展空間還十分廣闊,仍需不斷探討和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