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青花瓷繪是中國陶瓷的裝飾主流,自創燒以來,其青幽沉靜的色調深得人們喜愛。隨著青花瓷繪技藝的發展,青花也出現了多種審美面相,裝飾性和文人化的分流,藝隨工變的技藝發展、青花藝術的美學特征、創作與媒介表達的互動等,賦予了青花瓷繪藝術更豐富的語義。這些問題的探討,都少不了期刊媒介平臺的作用,景德鎮地方期刊構建了關于陶瓷文化交流的公共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有哪些人,說哪些事,如何鑲嵌在景德鎮的文化生態當中等問題,成為本文從宏觀的視角進行寫作的緣由,在這個宏闊的視角之下,擇取青花瓷繪作單一問題的切入。
青花創作在《陶瓷研究》《景德鎮陶瓷》等期刊上的探討占了很大比重,這與期刊欄目設置及其導向有關,比如《陶瓷研究》的“創作與評論”欄目,《景德鎮陶瓷》的“瓷苑漫談”“創作手記”等,該部分文章的大量生產也成為景德鎮地方刊物的特色所在。這部分細分起來包括青花創作內容、青花創作技法以及青花與繪畫、書法關系的探討等。
青花創作內容主要是按照繪畫畫科的分類展開的,選題前面綴以青花字樣,比如青花人物、青花山水、青花花鳥等,此外還包括青花紋飾圖案。
青花創作與技法問題的探討占了較大的比重。此類選題既有創作者的創作思考和評論,又有古代青花瓷的創作特點分析。關于青花與繪畫、書法的關系,也有相當多的篇幅加以探討,比如《中國畫在釉下青花裝飾中的表現手法》《晚明清初民窯青花山水畫與文人畫藝術特征辨析》《談水墨畫對陶瓷青花繪畫的影響》《書法對寫意青花的啟示》等,其中徐進《青花藝術繪畫性表現語言研究》(《陶瓷研究》,2013.1)從青花藝術繪畫性表現藝術溯源、現狀和發展趨勢三個方面加以探討,嘗試在青花藝術和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融通關系基礎上上升到文化的層面,深化了對青花藝術語言的認識。
如果說創作、技法類文章體現了景德鎮陶瓷文字的鮮活性表達,那么對青花藝術特征和美學的探索則代表了對景德鎮陶瓷藝術語言和理論范式的嘗試和追求。藝術特征和美學的探討與創作技法一道構成了景德鎮青花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的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說,對青花藝術特征和美學的探討,是景德鎮青花藝術進入藝術史的路徑具有可行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特定歷史時期青花的藝術特征分析,所用語言多為藝術風格、藝術比較、師法、藝術精神、藝術特征等概念,比如康熙青花的藝術特征等;第二,青花與書畫藝術等門類藝術之間的求同關系分析上,比如《生宣寫意畫墨分五色與青花寫意畫分五彩的關聯》(趙新,《景德鎮陶瓷》,2019.6);第三,借用美學概念或范疇探討青花,比如“氣韻生動”“意境”“意蘊”“以形寫神”等。此外,對青花瓷的民族、地域、時代特征及其變遷亦屬于此。
青花人物臧否,少不了對王步及其分水技藝的介紹和評論。《學王步青花,融自家筆墨》(黃賣九《陶瓷研究》2001.4),黃賣九認王步為師,雖沒有“面授”,但在對王步青花技藝的繼承和創新上,黃文不僅歸納了王步青花在水韻、料色、空間、題材和意境上的特點,而且文中飽含著深深的師生情誼,再加上黃賣九在青花藝術上的成就,以黃寫王使得這篇文章更有意義。張志安《感于創新,自成機杼—談談王步的青花藝術》(《景德鎮陶瓷》,1984.7)從參觀王步青花展說起,作為有“共同作畫、吟詩、共席、閑談”的經歷,張志安對王步青花的繪畫語言更加諳熟。相關文章還有王步藝術風格、當代影響等方面的探討。
如果說前面的分類和期刊欄目有暗合的話,這里拎出民間青花作單獨一類,主要是基于民間青花的探討數量較多,可單獨成類的考慮。景德鎮民間青花是相對于官窯青花而言的,官窯瓷器因奉命而作,風格亦步亦趨,和民窯青花率性灑脫形成對比。民間青花創作也與不拘一格、揮灑自如的藝術風格聯系在一起,成為創作者抒寫性靈的載體,因而在研究和創作上,民間青花都是一直探討的話題。秦錫麟《景德鎮民間青花的魅力與變革》(《陶瓷研究》,1990.5)一文從景德鎮民間青花的審美特點、發展歷程、民族性、大眾性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勾勒了民間青花研究的幾個維度。秦錫麟在2005年發表了《現代民間青花與現代陶藝》(《陶瓷學報》,2005.1),對民間青花進行了再思考。秦錫麟對民間青花從陶瓷史演進的角度作了更明確的界定,“景德鎮民問青花是在繼承唐代長沙窯、銅官窯釉下彩的優秀傳統和吸收宋代磁州窯及吉州窯的藝術特點,從元、明、清至現代逐步發展起來的。”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演進則引申出了現代民間青花的概念,對傳統陶瓷藝術語言加以繼承創新,突出了陶瓷審美語言的時代性,在傳統民間青花與西方舶來陶藝之間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程云《試析明、清民間青花人物瓷畫的漫畫味》(《景德鎮陶瓷》1992.6)從形象處理的夸張變形、比興諧音幽默的運用、生活實景描繪、荒誕離奇的漫畫構思方法以及民間青花人物瓷畫與簡筆畫、漫畫的關系等方面,將民間青花人物瓷畫和漫畫作求同比較,借助漫畫藝術的特點,成為認識民間青花人物瓷畫的多維藝術價值,也彰顯了古代民間青花瓷畫的審美趣味。此外,民間青花還涉及文化特征、書法、民俗、藝術表現形式、語言分析、風格等方面內容。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青花瓷藝術的選題還涉及考古、環境陶藝、日用瓷等的應用、青花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內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枚舉。
正像前文所說,本文選擇從景德鎮地方期刊看青花瓷的創作,是嘗試從某一個視角展開的切入,并且希望這個視角有一定的獨特性。本文以青花藝術為寫作對象,主要寫作內容是對于景德鎮本地期刊上青花相關問題所作的現狀認識和分析。出發點在于,在文章和創作關系上,本地期刊是創作者發表文章的重要平臺,具有更貼近藝術創作的特點,應專門加以關注。期刊作者多以景德鎮的自由創作者、高校師生為多,無論是工藝美術師系列、高校職稱評定系列還是學生畢業要求,職稱評定和單位要求是大多數文章寫作的動力。地方期刊是認識這類群體的一個媒介,這類群體代表了景德鎮陶瓷繪畫群體的廣度,在理論追求和創作追求上,明顯以后者較重,文章雖多短小,形式也多為散談、個人見解,但更加直白明了,相對于核心類期刊對選題、理論性和文字表達等要求,地方期刊則擁有更多鮮活、靈活的氣息,毋庸諱言,文字質量高低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從數量上說,這類期刊也是陶瓷藝術文字生產的重要載體,雖然文章有質量高低之分,但也有數量多少之別,其中的信息承載都將會成為景德鎮當代陶瓷史書寫不可或缺的資源,也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環境的一環,理應專研。
從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復興等文化的視角展開的探討也較為少見,尤其是《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實驗區》的出臺,作為景德鎮未來發展的指向標,景德鎮文化治理與社會治理的融合發展這樣一個宏大的敘事,景德鎮地方期刊以及眾多創作者的個體生活感知和藝術體驗,如何實現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的結合,理應有所反映,有所解讀。關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手工藝復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研究熱潮,青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也成為常見的選題,不少文章多是從傳統青花與現代繪畫語言的關系加以探討,當文化傳承與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如何更好地貼近時代,提高青花繪畫藝術在新時代的發言權重,將是青花繪畫藝術更具生命力的存在方式,在“萬物皆媒”“萬物互聯”的泛媒語境下,以媒介的思維看待陶瓷藝術乃至青花藝術,刊物的傳播媒介作用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景德鎮廣大陶瓷藝術創作者更需要樹立媒介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陶瓷繪畫藝術與時代呼應的方式,也是陶瓷創作與刊物在瓷媒和紙媒上的互動與相互生發,共同建構與傳承景德鎮陶瓷的文化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