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河北美術學院
根據新教育創新改革的先進理念出發,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更加注重開創多元化的渠道,以培養學生優質的專業技能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的著力點,從全新視角鍛煉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與分析拓展能力。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改革進程,培養當前新社會所必需的創新性人才成為了高等院校的重點工作。所以,新型學徒制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在以往傳統且固定的學習模式基礎上,對于技術性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創新與發展,注重培養內涵素養與技術能力兼具的社會型優秀人才。因此,高校教師應充分抓住學校與企業合作育人的優勢,不斷提升自身理論化、知識化的專業素養,積極改革教學模式與途徑,借校企合作為實施平臺,開闊學生們的文化視野,發散學生們的思維辨析能力,進一步促進我國高校教育的綜合性與可持續性發展。新型學徒制教育模式的應用,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于專業技能與技巧的應用和掌握,而且可以通過自主實踐為企業單位提供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專業技術人才,為社會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共同進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新型學徒制是當前我國教育創新改革過程中推動學校與企業互通合作、攜手育人發展的綜合型產物,其主要依靠政府直觀引導、企業牽頭組織、院校積極參與的三項重要原則,采用“校企雙制”和“工學一體”的融合性模式,顧名思義就是由技術類企業主體承擔,與專職類院校等教育機構共同合作,采用校企雙師帶徒以及工學交替專項培養等諸多的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引領化的教育。其核心宗旨在于引導企業和學校建立聯動的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將“招生”代替“招工”,將“入校”代替“入企”,校企雙師聯合教育作為主要知識傳輸形式的新型學徒制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們在體驗式、實踐式的新型學徒制作用下加強業務能力的學習力度,完善自身的專業化知識儲備量,進一步鞏固學生們的自主實踐與探索意識,健全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念,樹立學生積極且縝密的科學技術精神。在穩固且持續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良好推動作用下,既為高等院校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教學途徑與渠道,又從基礎上健全了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整體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快了我國企業發展中所需的青年技術性人才的成長速度,為建設新時代新社會作出巨大貢獻。
伴隨著新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新型學徒制教育模式已獲得了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實踐應用。可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雖然新型學徒機制已正常運作,但由于學校教師與企業組織者的重視程度不足,造成新型學徒制教學機制的運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阻礙,無法真正體現其多元化的育人作用以及具體的應用意義。實際操作者的重視度不夠,不僅可以疏遠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甚至還可能出現工作方面的不協調與不配合,導致學生們的學習進度停滯不前,極大程度地降低了高等院校專業技能教學的發展效率,更間接地妨礙了新型學徒制教育模式的有效推進。因此,高校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高對于應用新型學徒制教學機制的重視度,從拓展其核心思想與內涵理念為主,通過積極地交流與探究,制定合理且科學的學徒制課程安排。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積極與企業從業者緊密聯系,借助充分的交流與研討,促進校企合作融合度,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問題,積極整改,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力求做到校企合作教學的高效發展。
根據當前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分析,雖然校企合作進程持續推進,但在此過程中受空間與時間原因的影響,校企合作雙方的有效溝通時機不足,致使新型學徒制實施方案的制定缺乏規范性和完整性。與此同時,在面對實時產生的問題,教師與企業導師無法及時取得交流與溝通,造成實際教學內容空洞、教學效率降低、教學實施方案不統一等情況,使得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喪失其專業化育人的內涵意義。所以,在校企合作制定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應用實施方案之前,負責教師與企業實踐導師應就其中實施細節與活動進行具體且充分的討論,制定出精細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教學環節,進一步完善新型學徒制實施方案。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企業實踐導師對于學生管理的經驗,而且可以優化學校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技能掌握的監督與審查,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處于高校的學生因為他們長久地受應試教育形式的固態化影響,他們對于理論知識學習仍依賴于“死記硬背”“機械化”等記憶方式之上。除此之外,教師授課模式也受制于當前主體教學模式的約束,大部分的教師在應用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時仍流于形式,只停留于表面形式層面之上,并沒有將專業的基礎知識課程與實踐化的職業素質進行巧妙融合,致使校企合作教學實效性的降低。因此,在新型學徒制教育過程中,主要施教者應積極創新課程內容,精心設計具有實踐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體驗活動,以培養學生專業化能力作為主要任務,鍛煉學生的自主動手操作能力,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覆蓋面,優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與技巧,從多維度提升新型學徒制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
隨著全球化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為新社會發展培養出能擔負起一線實踐生產與服務任務的綜合型技術人才已成為當前我國各大高等技術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學校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傳遞的重要陣地,其專業化的知識講解是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技能的關鍵前提。企業則是提高學生自主實踐操作的主要場所,為學生們提供自由發揮、自由實踐的有效平臺與空間,以發散學生的邏輯思維作為切入點,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們應勇于打破陳規,積極推進學校與企業合作育人的發展進程,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高效融合,以便于幫助學生們理清學習思路,確保職業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全面落實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應用,充分彰顯學校與企業雙師共同培養人才的資源互補優勢,為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機率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對學校學制式的專業技師班應用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中,高校教師應在對學生進行高級技工理論知識全面培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與學生專業對口的企業單位進行交涉接洽,并通過反復磋商與研討,制定出具有針對性、高效性、合理性的新型學徒制教學內容。雙向導師在明確且統一的教學目標、編制科學的教學大綱、環節完備的課程計劃等方面的輔助下,對學生們進行專業化的教學指導與培訓。在此過程中,積極實施學生教育的“雙師引領”制度,由學校教師及企業導師所組成的“雙導師”組合分別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內容進行指導教學,促發學生自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構建學生整體化的知識應用體系,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新型學徒制教學機制的應用優勢不光體現在為學生提供自主實踐的獨立空間外,另一大優勢則體現在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們提供全新的學習實踐體驗,加深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了解及印象。與此同時,在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工學一體化的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流程更加細致與完備,為學生們營造出了輕松、和諧的學習與實踐的良好氛圍,助力學生們專業化能力的系統成長。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另辟蹊徑,以企業實踐作為教學主陣地,充分發揮環境育人作用的優勢,為學生設置具有發散性、拓展性、延伸性的典型工作實踐案例情境,讓學生們充分融入實際的企業生產過程中,充分感知抽象的專業概念及理論知識的具體生成形態與流程,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建設,優化企業管理制度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安全生產操作的正確規程,深化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能力。例如,在對學生典型案例進行主題教學時,教師與企業導師可以通力合作,積極采用開放式、情景式的教學模式,將車間代替教室成為教學的主要載體,引導學生在真實化的實體生活情境中進行實踐操作。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從直觀角度理解抽象化、復雜化的專業知識內容,還可以加快學生對于專業技術能力的掌握速度,充分結合“工學聯動”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們完成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的自身個性化成長,由淺入深地實現學校與企業多元化合作領域的綜合拓展意義,階梯式地兌現學校培育與企業用人需求方面的無縫對接,有效避免了當今社會傳統學校教育中專業化人才的流失、企業就業需求的脫節等問題出現。
處于高校期間的學生,他們雖具備一定水平的自我認知意識與自我約束意識,但他們仍處于情感成長的敏感期,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有可能還依靠在主觀的情感體驗與感性認知方面之上。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針對于自我認識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學生,教師與企業導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具有發散意義、系統完善的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對學生們的自身行為及主觀能動性進行考核與評價,用以優化學生的專業能力成長。這樣,既可以助力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又可以讓學生們在學校與企業結合的實踐活動中收獲滿足感與成功感,讓學生們充分體會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魅力,樹立學生們自主實踐與探究的自信心,構建學生整體化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與工作習慣,優化學生的專業技術核心素養。例如,在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除了教師應用學習制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進行規范,企業導師也應建立學生實踐工作的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幫助學生們明確在企業生產中的工作任務與目標,進一步保障企業培養專業型人才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在良性考核管理長效機制的輔助作用下,教師與企業導師更直接地掌握了學生的實時能力成長情況,進而配合適宜、準確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邊學邊演練、邊掌握技能邊實踐,從本質上節約教學成本。在貼合學生實際的企業生產中,長效的管理機制幫助學生不斷規范自身行為,養成嚴謹性、專業性的科學工作精神,助力學生們成長為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校企合作育人是當前高校教學任務中的一項漫長且具有實踐意義的工作,符合新時代賦予高校新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優化需求,也符合新社會專業性技術人才培養的發展需求,對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率具有良好的推動意義。因此,教師應積極與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巧妙應用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為學生們提供專業化的知識引領與實踐化的操作指導,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切實實現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