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來 郭和生
中國輕工業企業管理協會
“十三五”以來,我國商品服務供給日益豐富,消費市場持續增長,消費潛力逐步釋放,消費升級步伐不斷加速,正在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躋身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與此同時,作為制造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消費品工業,在為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方面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的深入實施,消費品工業體系日趨完善,產品的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品牌認可度明顯提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新發展格局下,探討如何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推進消費品工業轉型升級,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連續6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這部分群體已成為中高端消費的主力,服裝、家電等消費品銷售量已居世界首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消費內容已從購買商品為主向購買更多醫療、教育、文娛服務轉變。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28.2%,連續8年下降。居民人均食品煙酒類、衣著類支出分別為6084元、1338元,占消費支出比重同比略有降低;居民居住類、教育、文化和娛樂消費類、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分別為5055元、2513元、1902元,占總消費支出比重同比略有升高。
受益于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戰略的實施,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更加順暢,農村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消費能力穩步提升,鄉村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2019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1%,增幅高于城鎮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6%,增幅高于城鎮1.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9.9%,增幅高于城鎮2.4個百分點。
線上線下融合、產業鏈上下游融合、跨界融合的新業態不斷涌現,共享工廠、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新模式備受青睞,“非接觸”式消費迎來顯著增長。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落地,引領新型消費提質擴容,線上消費逆勢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網絡零售額超過8萬億元,同比增長9.7%,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6.6萬億元,同比增長15.3%。
消費者對個性化、多樣化商品的需求不斷提升,在追求產品質量、性能、功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其體驗與服務。健康、綠色、智能的消費品備受市場歡迎,營養與健康食品新品種呈現逐年快速增加態勢,節能家電、節水器具、有機食品、綠色建材等普及率加速提升,智能服裝、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適老等產品日益增多。
消費品行業市場集中度低,區域發展不均衡,經營主體小、散且多,受要素成本上漲、資源環境約束、專業人才短缺等因素影響,產業向高端躍遷升級的壓力較大。
我國消費品工業領域缺少大型跨國公司和國際品牌企業,企業品牌建設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較少,引領消費時尚的產品較少。
消費品行業總體利潤率相對較低,企業研發投入水平不高,部分消費品企業在產品開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等方面缺乏創新,產品同質化程度高,低價競爭現象普遍。
企業知識產權意識較弱,對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缺乏經驗和方法,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總體不高,企業希望通過合理運用知識產權保持競爭優勢,提高產品技術附加值和品牌價值的需求十分迫切。
一是以創意設計能力提升引領“增品種”。突出創意設計對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的關鍵作用,加快促進設計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工業設計創新體系,推動消費品供給向高端化、多元化、智能化邁進。二是以標準供給能力提升引領“提品質”。弘揚富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廣先進標準應用體系和先進質量管理模式,推動主要消費品標準由跟隨者向創新者、領跑者轉變,在追求高標準中創造更多優質供給。三是以品牌建設能力提升引領“創品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在完善品牌管理體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品牌建設中介服務水平,強化品牌評價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品牌故事,努力提振自主品牌消費信心。
一是發揮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用。充分發揮先進功能纖維、先進印染技術、高端智能化家電、醫藥高端制劑與綠色制藥、高性能醫療器械等消費品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用,打通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商業化的鏈條。二是加快鍛長板和補短板。集中行業創新資源,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瞄準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強上下游、產學研協同創新,鞏固提升長項優勢,集智攻關短板弱項,及時疏通“斷點”“堵點”,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三是加大創新投入。更好運用市場經濟規律手段,創新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式,支持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和社會力量加大研發設計投入,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性價比等方面下功夫,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促進產品創新升級。
一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引導企業提升知識產權開發布局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注重做好專利、商標、版權等創造、注冊申請和保護,營造激發創新活力、保護創新成果的良好環境。二是強化知識產權成果運用。不斷提升知識產權運用效益,聚焦重點領域,加快推進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通過深化知識產權運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促進無形資產保值增值。三是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面向消費品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做的知識產權查詢檢索、標準化管理、大數據分析、預警監測等專業化和個性化公共服務解決方案,助力提升行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