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延豐 建平縣委黨校
引言:自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股份合作,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級政府和組織也在以積極的創新思維不斷推動著農村的改革。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村地區受到地理環境、資源匱乏、人才緊缺等各方面的影響,給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帶來了新的挑戰。
部分鄉村干部在推動農村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思想觀念上的制約,一是存在著消極的思想,對鄉村集體經濟的推動自信心和積極性不夠,主要體現在“無需論”“無路論”“過時論”等。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鄉村集體經濟的建設中去,對鄉村集體經濟推動的政策執行不徹底,指導不夠,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氛圍不濃厚。二是發展的意愿不強,部分干部在思想上存在較大的壓力,擔心發展失敗會受到群眾的埋怨,擔心債務問題難以化解等,認為沒有必要去冒這個險。其三是工作力量薄弱,村級干部力量的缺乏導致在發展中沒有信心,工作也力不從心,農村合作社事務繁多,人少缺乏,很難專注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最后是考核激勵制度不完善,鄉村干部在工作中沒有足夠的動力,激勵不足容易出現短期行為。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有合適且穩定的發展渠道,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在當前的發展中收入渠道的缺少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大多數的村子收入來源單一,項目層次低,不具備市場競爭力,且具有一次性、偶然性等特征。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需要靠經營集體資產來實現的,但現實中,這些資產來源的穩定性、合理性都較差,像物業出租、征地拆遷等,具有偶然性。這種渠道也會造成村民的依賴性和攀比心理,不利于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在實際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中,受到土地政策、資金、物質條件、專業人才的制約。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鄰近城市的土地資源被逐步開發利用,而偏僻的農村地區土地資源豐富,但得不到合理地利用,尤其是偏僻山區的農村,土地資源無人問津。再者是資金的限制,鄉村集體經濟的資金來源有限,在未形成健全的經濟組織的情況下,市場不認可農村法人的地位,缺少有效的擔保物,在融資方面存在很大的難題,缺少用于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其次就是物質條件的制約,農村地區的物質條件本身就較為困乏,尤其是偏僻的山村,難以找到好的發展項目,而農民主要以農業為收入來源,資源隨著承包到戶,使用權歸農戶所有,村集體沒有統一經營的權力,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上舉步維艱。最后是人才的缺乏,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中,人才是重要的制約因素,但農村地區的人才大量流入城市,缺少奉獻基層的農村人才。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農村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村組織在道路維護、綠化養護、路燈照明等方面的支出增多,也加重了鄉村組織的經濟壓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需要持續的、大量的資金的投入,對鄉村組織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一些貧困村,資本的缺少甚至不能維護鄉村的正常運轉。
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必要性是保障集體經濟順利發展的前提。要統一村干部的思想,摒棄“無路論”“無需路”等消極思想觀念,其思想觀念要以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為基點,要讓村干部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提升村組織干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自信心。通過各種媒介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并加強對先進工作單位、個人的表彰獎勵,激勵各組織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決心。
切實加強各級政委、領導干部的領導能力,將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上日程,完善領導機制,將集體經濟的建設徹底落實,形成完善的目標、計劃、發展戰略。各級政委、領導要將集體經濟的發展同振興鄉村戰略同等對待,當作大事情來抓。將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列入各級政委的考核,健全考核機制,制定獎懲制度和激勵制度。對于鄉村集體經濟工作中有顯著貢獻的基層領導,給予獎勵,提拔重用。相反,對工作中消極懈怠的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進行談話。情節嚴重者可挪“位子”。通過一系列的激勵和考核制度,真正讓基層干部在思想上重視起來,有壓力也有動力,促使其抓好集體經濟的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中,強化扶持政策是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使村組織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得到提升,保證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足額。其次,要加大農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的扶持,整合扶貧、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專項發展資金,形成合力投入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中。
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受到思想觀念、收入渠道、支出壓力等多方面的制約,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委、領導要加強對基層村干部的領導和扶持,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