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農村經營管理站
通過深入分析現階段村級財務管理中暴露的問題和不足,從多方面著手,對村級財務管理過程進行規范,將民主理財制度落實下去,及時公開財務信息,進而規范管理農村集體資產,將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首創精神等充分調動起來,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一)財會人員隊伍缺乏。隨著前些年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目前普遍實行的是“村賬鄉(鎮)管”,村一級財務崗位等遭到取消。這樣村級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顯著降低,難以高效、科學控制各項資金的流轉與使用。近些年來,我國深入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日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在極大程度上增強了農村財務管理的重要性。但目前村級干部隊伍基本不具備財會專業水平,不能夠熟練掌握會計業務。同時,兼職會計人員眾多,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等不夠完善,這樣就會對農村財務管理效率、質量等造成不利影響[1]。
(二)規章制度不完善、財務管理不規范。部分村沒有將財務管理制度規范構建起來,開支費用標準不明,審批不明,數額不限;部分村不能夠依據規章制度有序管理財產物資以及土地資源等各類資產,缺乏相應的檔案資料;一些村雖制定了管理規定,但群眾意見不能夠積極采納,無法深度執行和落實,且有較多漏洞存在。由于這些制度體系缺乏和不完善,導致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容易有違規操作問題出現。如有的村沒有開具統一的收款收據,存在私分公款等不良現象;有的村則私自占有公款,對公款隨意借支挪用;有的村由同一人管理現金賬簿,沒有貫徹不相容崗位所分離原則,出現不登記賬簿等問題。另外,有的村對集體資產租賃、變賣,土地承包不上繳村級帳戶,致使集體資金帳外循環;還有的村從上級有關部門通過各種項目套取國家資金,村上進行二次分配,形成事實上的“小金庫”。
(三)基礎檔案不全,底子不清,監督審計不到位。實行村帳鄉(鎮)管后,村級沒記備查帳,對本村財務運行情況不能及時了解。在財務檔案管理過程中,部分人員的檔案意識不強,財務檔案遭到隨意放置,經常有檔案丟失等問題。另外,自2015年村級合并后,部分村賬務不清不實,在合村過程中只接資產,不接債務,并對閑置資產處置簡單化。在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對清產出來的資源資產一登了之,不管不用,始終是一筆糊涂賬。在村級財務監督審計方面,沒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民主意識,村務財務公開不及時、不規范,有的村沒有量入為出,而是負債建設;有的村集體經濟相對較好,但村干部開支較隨意,缺乏監督;有的村,不能認真履行三筆會簽制。鄉鎮在村干部的離任審計、換屆審計以及項目審計等方面做的不到位,有時流于形式。
(一)統一認識,切實加強村級財務的領導與監督。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受村財務管理規范性的影響,因此,各級黨委、政府需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充分重視,向農村改革重要議事日程中加入強化村財務管理方面的內容,將農村財務管理領導機制科學構建起來,各級各部門應形成合力、齊抓共管。要結合政策要求,各村逐步將村民監督小組、理財小組等完善組建起來,小組成員需具有較強的原則意識和較高的業務水平,各小組由村支部書記掛帥,通過民主理財活動的實施,對村財務管理過程科學監督。同時,要對村干部的財務管理意識進行強化,把努力實現各類資源資金的有效利用作為履職盡責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農村財會人員素質。一是要大力培養與管理農村財會人員,定期組織業務培訓活動,培訓內容涵蓋承包合同管理、集體經濟財務會計等方面的內容。完成培訓活動后,需進行必要的考核,通過后方可以上崗。同時,要對財務人員的職責權限有機劃分與明確,通過福利待遇水平的適當提升,將財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促使會計核算、監督作用得到全面發揮。二是加大專業能力和法律知識的培訓,促使村級財務人員整體能力水平得到持續提高。加大業務素質、專業能力的培訓,將專業知識講座、法制教育活動等定期組織起來,及時革新農村財務人員的知識結構,對農村財務人員的道德素養、法律意識等大力提升。三是在試點基礎上,探索推廣“會計師事務所代理”和“會計委托代理服務”模式,通過專業化、現代化會計隊伍規范管理村級財務。
(三)加強制度建設,提高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程度。一是完善各項財務制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要重點完善貨幣資金管理制度、財務開支審批制度、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制度、票據管理制度、財產物資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依托縣鄉村三級產權交易管理平臺,建立和完善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制度、資產評估制度、資產清查制度、資產運營管理制度、財務管理與公開等規章制度。二是加大會計電算化應用,規范財務管理程序。通過搭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系統,公開集體資產、財務、產權交易等,實現財務管理程序化、公開化、智能化。三是要對重點環節進行規范。首先,對村級各類票據進行嚴格審核規范,入賬登記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所有收入事項,避免有賬外賬、小金庫等問題出現。其次,對農村集體資金管理進行規范。落實一個賬戶進出制度,“雙印鑒”監管賬戶資金支取情況,禁止集體資金遭到任何人員的非法侵占或挪用,促使村級集體資金安全得到保證。再次,對村級集體資產管理進行規范。落實集體資產產權年檢登記制度,促使農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成果得到鞏固。在租售、發包村級集體資產資源的過程中,依托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保證交易活動的公開、透明。最后,對村級記賬工作進行規范,加強財務檔案管理,要能夠詳細記錄與反映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狀況,要科學保管與儲存,滿足后續的利用需求,促使會計檔案的價值得到全面發揮。
(四)加強監督審計,有效防范腐敗。首先要加強民主管理。要將民主理財、財務公開等基本制度嚴格落實下去,由成員大會、成員代表大會等討論決定各類重大財務事項與財務活動,包括集體企業的改制、大中型固定資產的處理以及集體土地資源的變賣或出租等。對重大經濟活動要貫徹執行好“四議”、“兩公開”制度,即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其次要加強監督考核。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要加強村干部財務方面的考核,在村干部任免過程中,充分利用考核結果。要將民主理財小組構建起來,對理財會議定期組織開展,促使民主理財小組的作用得到發揮。要將財務公開制度落實下去,村干部需及時、全面解答群眾的反饋意見。最后要暢通審計渠道,對上級主管部門的審計監督活動主動接受與支持。按照“三年輪審”制度,組織好對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結合財務公開工作,對集體土地征用、集體企業改制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組織專項審計;組織村范圍內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審計;結合村干部換屆工作,組織村干部的任期和離任審計。完成審計活動后,需向人民群眾及時公開審計結果。若村干部出現違法亂紀行為,需向紀檢監察部門、司法機關等及時移交。
綜上所述,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村級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現階段村級財務管理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需從人才、制度以及監督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促使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程度得到提高,切實保障農村集體組織與村民的實際利益,夯實農村集體經濟基礎,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