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王讓新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自覺擔當起了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使命,并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使其走向科學化、常態化和制度化。本文考察中國共產黨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歷程并總結其實踐經驗,為進一步推進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態化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共產黨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指,中國共產黨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要求的理論授課、榜樣示范、實踐引導等方式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黨的政策主張教育以及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等,使青年了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形成對黨的信任,從而確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明晰青年概念是梳理黨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發展歷程的基本前提。在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青年主要是指16 歲到24 歲的群體。不同歷史階段,青年的身份屬性也會有所不同。五四運動后,青年作為政治群體登上了歷史舞臺,主要是指青年學生和工人。大革命失敗后,為了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青年的外延逐漸擴大到青年學生、工人、軍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等。改革開放后,青年的政治屬性逐漸減弱,主要是指青年學生。
明確黨的引領方式是梳理黨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發展歷程的基本線索。理想信念具備屬人性,是人類區別于并且高于其它生物群體的一個重要表征。理想信念并不是天然生成于人的頭腦之中,它需要政黨通過一定的引領方式對客體進行灌輸和傳授才能生成和內化。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學引領和系統建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方向引領,即“培養什么樣的青年”的問題,這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前提。其次是內容引領,即“以什么內容來武裝青年頭腦”的問題。在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涉及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教育,黨的性質、宗旨、政策、路線、方針教育,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使青年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最后是方法引領,即“以什么方法使青年接受理想信念”的問題,這就涉及到了理論授課、理論宣傳、組織教育、榜樣示范、實踐引導等教育方法。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會直接引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目標的變化。以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為階段劃分依據,以內容引領和方法引領為主要線索,中國共產黨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一個重要任務是培育“革命青年”,團結各個階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把中國人從傳統的階級束縛中解放出來,實現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與這一任務相適應,中國共產黨在嚴酷的革命斗爭環境中通過理論宣傳、組織教育、理論授課、實踐教育等方式對青年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和革命理論教育,實現了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初步探索。
第一,通過刊物宣傳,對廣大青年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和黨的政策主張宣傳。大革命時期,黨創辦了《新青年》《先驅》《向導》《中國青年》《中國學生》等青年刊物,這些刊物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宣傳,引導青年脫離舊思想和無政府主義,接近工農群眾,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政治運動,從而激發共產主義革命熱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積極利用《列寧青年》《無產青年》等刊物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和黨的主張。抗戰以來,中央蘇區創辦了三十多種宣傳刊物,其中《青年實話》被稱為蘇區“青年人唯一的讀本”,發行量達3 萬份左右。這些刊物以精練的內容和容易接受的方式發揮了重要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擴大了黨的影響,提高了讀者覺悟,使許多青年走上了抗戰和革命道路”[2](P93)。
第二,通過青年團的組織教育,滲入“同輩群體”的積極影響開展馬列主義教育和革命理論教育。青年團作為黨的助手,承擔著共產主義宣傳教育的任務。大革命時期,通過“組織俱樂部、學校……等機關”,對青年工人進行革命教育;通過鄉村教育,借助農民組織對青年農民進行階級教育;通過集會演講,組織學生運動,號召學生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3](P247)。土地革命時期,結合青年利益,引導青年學生參加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反圍剿斗爭,“就是青年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革命教育”[4](P211)。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后,黨要求蘇區青年團“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于每一具體環境的認識來教育青年群眾[5](P374)”,引導他們走向共產主義的道路。青年團的宣傳教育工作使越來越多的青年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黨肩負的歷史使命,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第三,通過黨校和訓練班的理論授課和實踐引導,對青年干部和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和黨的政策主張教育。黨基于中山軍事政治學校、紅軍大學、列寧學校的政治教育經驗,在延安時期開始大規模地創辦黨校和訓練班(包括中共中央黨校、陜北公學、馬列學院、戰時青年訓練班、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等),以此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央軍委在對抗大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這類學校的教育方針:教育青年掌握馬列主義理論,提高組織性和紀律性,引導青年深入下層實際工作,接近工農群眾,從而轉變思想,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6](P539-540)。通過這種專業化、組織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黨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無產階級戰士。
這一時期,黨對青年的理想信念引領與青年的自我教育和利益維護緊密聯系在一起。盡管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和系統性,但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許多青年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接觸了馬列主義的真理,經過了斗爭生活的鍛煉,……而成為優秀的抗日干部,堅強的革命志士”[7](P339)。
第一,通過高校理論授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對青年學生進行“系統性”的馬列主義教育。新中國成立后,黨保留了華北地區的政治課教育傳統,并將其擴展到了全國高校。在教育內容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主,強調“系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育是提高青年社會主義覺悟……培育青年共產主義道德和行為的基礎”[8](P20-21)。在教育方法上,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8](P38),引導青年在參加生產勞動中、參加群眾工作中、參觀部隊和工廠中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觀。除此之外,黨還在師資培訓、課程設置、組織領導、共青團建設等方面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第二,通過社會宣傳教育活動對廣大青年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和毛澤東著作教育。1958 年,共青團發布了《關于組織廣大青年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毛澤東著作的決議》,要求廣大青年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著作。截至1960 年2月,參加學習人數達到2000 萬人左右,并引發了3次學習毛澤東著作的高潮,使廣大青年將毛澤東著作的基本觀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確立了革命的人生觀。
第三,通過榜樣示范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道德培育。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及時發現并總結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先進個人的先進事跡,在全國開展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青年在學習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中增強了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認同,“像雷鋒一樣生活和戰斗”成為了廣大青年的普遍愿望。
這一時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權威性、探索性和運動式的特點,使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工人、農民確立了革命的人生觀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這一階段也存在著缺乏互動性和穩定性的局限,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黨中央提出了與資產階級爭奪青年一代的任務,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化,將這種不穩定性和權威性推向了極端。但是,我們黨在吸取“文化大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必將更加穩健地恢復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固有生機和活力。
20 世紀70 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摧殘了一部分青年的共產主義理想,改革開放使許多青年產生了搞市場經濟還要不要談共產主義理想的疑問。鄧小平強調,我們黨“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9](P111)。中國共產黨立足改革開放的新實踐,以青年學生為重點對象,以高校思政課為主渠道,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從各方面推進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繁榮發展。
第一,不斷豐富學校場域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課程內容體系。1983 年,教育部發布文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堅持從愛國主義教育入手,以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覺悟為起點……引導他們逐步樹立共產主義的思想、信念”[10](P32)。1984 年,高校在原有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教育的基礎上,新增了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培育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10](P48)。90 年代以來,黨以“兩課”為主渠道推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三進”工作,使青年能夠正確看待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與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辯證關系,認識到只有團結在黨的周圍,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才能夠實現共產主義。以此增強青年對黨的信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未來發展的信心。
第二,與時俱進地探索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維方法。改革開放后,黨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新實踐,不斷探索新方法。1992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文件,要求把社會實踐活動列入高等學校的教育計劃,通過社會實踐來增強青年“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信念”[10](P173)。2005 年,教育部發文強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中”[11](P601),進一步豐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除此之外,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一系列文件,豐富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載體、網絡載體。
這一階段,除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取得了明顯發展,黨還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黨建工作、共青團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從各方面推進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走向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但在現實教育過程中,這一階段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其他方面的建設和工作沒有與課堂教學形成合力,存在著專門化、理論化、部門化的特點,缺乏制度性和持久性。
進入新時代,針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專門化、局部化、部門化的局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全局性的戰略地位[12](P6),統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深入推進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由此,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進入了深入推進階段。
第一,內容上突出了“中國夢”教育和“四史”教育,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時代針對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和引導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中”[13](P16)。2015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鮮明指出,深入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14]。2020 年,宣傳部印發的《關于在宣傳系統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的實施意見》要求各類學校開展學“四史”活動,引導廣大青年不斷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汲取力量,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
第二,在方法上健全了青年理想信念的培育機制,全方位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合力。2019年,中共中央發布文件,明確提出要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這有利于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課程培育機制。2020 年,教育部聯合頒布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進一步重申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將系統的學校教育、良好的家風教育與廣泛的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建立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機制[15]。2020 年,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從各方面規范和細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評價體系,助推理想信念教育評價機制的形成。
新時代以來,黨提出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常態化目標,并對此進行了整體推進。但是,其具體落實和發展還需要黨、政府和學校在實踐中進一步轉變觀念、統籌資源、搭建平臺、構建機制,將理想信念教育落實、落小、落細。
中國共產黨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百年歷程系統回答了“由誰開展、為誰開展、怎樣開展”三個核心問題,由此形成了黨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三條基本經驗。
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前提和保證。黨主要是從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三個方面,實現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領。首先,始終站在時代高度,結合中心任務,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從培養“無產階級戰士或同情者”,到“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再到培養“四有”新人,最后到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和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新人,體現了黨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目標的準確定位和科學把握。其次,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武裝青年,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建黨百年來,黨不斷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從而保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以及對現實的指引力。正因為如此,黨才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團結廣大青年,使其成長為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最后,根據時代發展和青年特征,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嚴酷的戰爭環境下,黨緊密結合反帝反封的歷史任務,圍繞青年的利益和需求,把理想信念教育與黨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生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新中國成立后,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形成了以理論育人、心理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文化育人為一體的隱形培育體系。歷史告訴我們,理想信念教育是觸及人的心靈的教育,只有堅持黨的引領,從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進行系統建構,才能使青年沿著共產主義的方向發展,團結在黨的周圍,成為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推動者。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對象是青年群體,青年的主體特征與培育目標是決定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歷程中代表青年、贏得青年、依靠青年,離不開對青年群體特征和綜合素質的重視。
黨始終著眼于青年的綜合素質,明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局限于純粹的“政治方向”教育,不能割裂政治素質與其他素質的關系,否則就會陷入只見“信仰”不見人本身的抽象境地。建黨百年來,黨始終圍繞青年的綜合素質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不斷克服教育中的抽象化、教條化傾向。毛澤東將理想信念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鄧小平將理想信念教育與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四有”新人;習近平將理想信念教育與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結合起來,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正是黨一直立足于青年成長成才目標,將理想信念教育與青年的道德素質、身體素質、業務素質等結合起來,才培養了無數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革命者和接班人,從而贏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與此相反,“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政治信仰的片面強調,割裂了與其他素質的內在聯系,導致許多青年的偏激,造成了社會的動蕩。歷史證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結合青年的綜合素質展開。
黨始終立足青年的群體特征,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方法。青年“較易感受外界刺激,代表社會先進思想,富有反抗能力”[3](P395),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中堅力量。黨始終立足于現實,不斷深化對青年群體特征的理解,并據此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首先,青年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容易接受新思想。因此,黨通過創辦刊物、開辦黨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等方式對青年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青年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未成熟,容易受到榜樣的影響。黨始終堅持和倡導榜樣示范法,將榜樣視作共產主義信仰的具體化代表,發揮榜樣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引導青年向榜樣學習,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最后,青年的交往對象往往是同齡人,適合集體教育。黨通過創建和完善黨團組織,組建青年社團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利用朋輩效應,提高青年的共產主義覺悟。正是基于對青年群體特征的科學認識,黨才能將理想信念教育落實到青年的生活,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建立青年與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間“認知聯系、情感聯系和行為聯系”[16](P230)的過程。理想信念的生成受到認知、價值和行為各系統要素的制約,一般會經歷共產主義理論內容的內化,思想價值的沖突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三個階段,具有循序性、階段性和差異性的特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教育,使青年產生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基本認知,然后引導青年在革命實踐中生成對共產主義的價值認同和堅定信仰;新中國成立后,黨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系統的共產主義理論教育,并在價值認同和實踐養成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新時代以來,黨在系統論視域下強調三者的協調關系,統籌社會、學校、家庭的力量,整體推進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和常態化,構建理論認知、價值認同和實踐養成的長效機制。總之,黨始終站在時代高度,不斷深化對三者辯證關系的規律性認識,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經驗。
第一,理論認知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前提。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意識的高級形式,其形成和堅定必須經過系統的理論教育,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通過刊物、青年團、黨校、青年培訓班以及高校進行共產主義理論教育,積累了理論教育的基本經驗:一是克服形而上學,強調共產主義理論教育的通俗性。我們黨一直主張“少發些抽象的哲理高論,多注重于具體的實際問題”[3](P83),借助于文件規定、教材編寫、教師培訓、教學評價等方式促使教育者緊密結合青年的生活實際,用青年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進行共產主義理論教育,提高青年的共產主義理論素養。二是打破二元對立,強調共產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性。我們黨一直遵循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基本規律,不斷探索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新途徑、新方法、新平臺,使青年在實踐中克服共產主義理論的教條主義和空想主義。三是縮短時間障礙,強調共產主義理論教育的階段性。我們黨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將共產主義的終極理想轉化為立足于當下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足于青年個體的“中國夢”,使青年在樹立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及“中國夢”的過程中深化對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同。
第二,情感認同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環節。只有理性認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引導青年將這種抽象的、外在的理性認識與自身的情感連接起來,形成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情感認同或意志追求。黨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青年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情感認同:一是加強情感連結,將共產主義情感立足于民族情感。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通過各種形式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使青年在共產主義情感與革命意識、國家情感、民族情懷的共通性中提升對共產主義的認同和追求。二是打通利益機制,將社會理想內化為個人理想。在戰爭年代,黨緊密結合青年的經濟利益和現實需求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能夠意識到社會理想對自身發展和民族發展的“有用性”,從而很容易形成對社會理想的情感認同。而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的和平發展年代,青年很容易受到西方自由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的影響而走向精致的個人主義。我們黨積極引導青年正確看待改革中的利益關系調整,從政策、資金、教育等各個方面支持和鼓勵青年實現個人理想,從而有利于青年增加對社會理想的情感認同,自覺把個人理想、前途、利益融進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中。
第三,實踐養成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終環節。只有“善于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和實際中去”[17](P816),才能將理性認識、情感傾向進一步上升為崇高信仰。在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中,我們黨始終致力于從以下幾個方面把“理想信念因素”融入到青年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一是立足時代,為理想信念的實踐養成提供正確方向。青年處于人生的迷茫階段,需要黨站在時代高度,引領青年實踐方向,才能使青年理想信念的生成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形成歷史合力。改革開放前,黨積極引導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在生產勞動中轉變世界觀,不僅有利于黨的革命事業發展,也增加了青年對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理想的認同和理解;改革開放后,黨積極引導“學生把個人的理想同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10](P8),在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和成果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二是搭建平臺,為理想信念的實踐養成提供多種形式。革命戰爭年代,引導青年參加革命實踐是培育青年理想信念最有效的形式。和平發展年代,黨以高校為載體,積極探索多種實踐形式:組織開學前的軍訓,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開展“紅色之旅”的學習參觀活動;開展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等等。這些實踐形式有利于青年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切實感受到理想信念的魅力和強大,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三是統籌資源,為理想信念的實踐養成構建正向環境。“青年人富于感情作用,容易接受環境的暗示”[3](P475),需要黨和政府、學校等不同育人主體之間相互配合,形成正向的育人環境。黨成立之初,就注重把共產主義的主張和觀點轉化為簡明直接的口號、標語,粘貼在學校、街道、市集等日常生活環境中,從而對青年進行隱性培育。隨著時代發展,黨不斷完善育人載體,探索出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相融通的實踐養成機制,確保青年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全方面、全過程地感受和領悟到理想信念的正向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