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 張 艷
(1.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體育部 四川 廣漢 618307;2.成都工業學院體育部 四川 成都 611730)
當前,我國各地方鄉村建設已經初現成果,農村整體經濟水平提升,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農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要進一步深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可以從體育角度入手,發揚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以文化傳承營造良好氛圍,從而提升地區農民基礎素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在不同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民間體育始終是不同地區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由于各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歷史風俗、自然條件各有不同,其產生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自然有一定差異。貴州地區的民族民間特色體育形式為“彝族健身操、鐵鏈械”,而江浙地區的特色體育形式為“三人穿板鞋接力”,不同的民族民間體育形式蘊藏著不同的體育文化。此外,拔河、秋千、杠子、皮條、踢毽子等均是由于不同地區風俗產生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形式,是基于悠久體育文化衍生而來的體育活動[1]。
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伴隨著人們的體育活動而產生的,受到自然環境、人文因素的影響,顯示出獨特特征:民族民間體育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具有地區鮮明風格的體育文化形式;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具有充足的民間氣息,是傳統體育形式,與西方體育之間呈現出鮮明對比。
民族民間體育作為群眾體育的重要構成內容,愈發受到重視,各地區紛紛組建了自己的民族民間體育協會,組織多樣民族民間體育競賽與活動,這種活動規模逐漸擴大,逐漸被賦予新的生命,成為人類體育體育文化的重點內容[2]。
傳承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就是在傳承特殊形式的民族優秀文化,是對地區人民生活方式的認同,對地區業余生活形式的肯定。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開展各種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活動,能夠通過多樣化體育活動、文化活動、體育競賽等形式,傳遞傳統體育精神,領略地區民族體育文化風采,實現地區民族精神的傳遞,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任務之一,能夠深入發掘不同地方的鄉村文化內涵,開發村落發展歷史,發揚特色傳統文化,激發鄉村鄉土文化活力。鄉村體育文化與地區村民農村建設發展理念相融合,在政府政策扶持之下,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體育文化體系,進一步實現民族文化的弘揚[3]。
體育文化是特殊產業形式,既能夠打造成為體育文化品牌,又能凸顯地區現存文化認同與文化凝聚力,促使地區人民積極主動踐行傳統文化,發展地方鄉村精神文明,以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村精神文明體系的重要支撐。
傳承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有助于發揚地區傳統體育活動,不斷提升地區民眾的基礎素養。結合民族民間體育內涵可知,不同的體育活動中蘊藏著不同的體育文化,能夠體現出不同民族、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精神文明與生活信仰。民眾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感受不同體育活動的文化魅力,能夠進一步引導民眾思想,實現思想素養方面的培養[4]。
不同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具有不同特點,苗族的傳統體育活動為爬坡桿、蘆笙跳鼓、蘆笙滾地龍、三角樁蘆笙舞、跳雷等;彝族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包括背新娘、民族舞蹈、抹黑臉、打磨秋等;壯族的體育活動形式為打陀螺、壯山花拳、板鞋競速等。在組織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中,開展大量的特色體育活動,能夠進一步拓展地區人民對于本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還可以借助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深入發掘其中教育資源,形成系統、全面的少數民族文化儲備體系,為地區人民了解民族文化與活動形式提供保障,從而提升地區人民的基礎文化素養[5]。
傳承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有助于地方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各地區政府不僅要加大經濟、物質與基礎設施建設,更要加強文化建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空間,通過文化發展帶動地區經濟,從而實現鄉村的協同發展。在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地方有關部門會立足于鄉村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鮮明主題的體育文化活動,比如:體育文化節、體育文化產業等,不斷提升地區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5]。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相伴著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而存在的,通過利用體育文化,打造“體育+旅游”的形式,以體育盛事吸引外地游客,以民族民間體育競賽營造良好地區活動氛圍,推動旅游、教育、影視等其他產業的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資金資源,在保護地區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特色農業、種植業與養殖業,以此吸收體育文化傳承帶來的紅利;發展特色餐飲等延伸產業,實現體育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深度融合。體育文化傳承是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有力手段。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體育文化是一個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最終孕育出的具有地區民族特色的體育形式及文化,其文化內涵符合地區歷史的發展規律,符合地區群眾的喜好與生活方式。與此同時,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也是地區民族特色之一,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凝聚地區精神力,發揚地區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是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其傳承與發展可以成為地區鄉村振興的驅動力,是進一步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的重要基礎。
首先,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有利于鄉村產業的振興與發展。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具有鮮明地域性,能夠提升地區知名度,推動地區旅游業、農業產業、種植業等多產業的發展,凸顯地區特色資源,展示地區文化魅力。在體育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地區體育特色與文化特點,擴大了民族民間體育文化覆蓋面與影響力;同時政府為了進一步推動文化傳承,大力扶持體育文化的傳承項目,提出各種體育文化保護項目,打造地區特色體育文化產業鏈,從而吸引外來資金,刺激本地區消費,拉動地區經濟發展,推動地區產業結構優化。
其次,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有助于實現人口振興。伴隨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農村人口出現大量轉移,鄉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鄉村出現勞動力水平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口比例失衡等情況。在體育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大力發展各種體育文化產業,比如體育旅游、體育運動、民族體育非遺項目等,為鄉村人民提供豐富工作崗位,將流失的人口吸引回來,同時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奠定鄉村振興的人口、人才技術,實現人口振興目標。
最后,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能夠推動環境振興與文化振興。一方面,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能夠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人員與商機,推動地區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建設進程,鄉鎮政府紛紛加大對自然環境、生態資源的保護力度,從而提升鄉村的整體生態水平,實現生態振興目標。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鄉村本土就業機會不斷增多,各用人單位紛紛對村民展開就業培訓、崗前培訓,尤其是在旅游產業中,對村民普及地方的體育文化歷史,進一步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環境,實現文化振興目標。
1.鄉村地域特色逐漸弱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政府積極發掘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對鄉村的公共環境、基礎設施進行改建與創新,致力于“打造古色古香”的鄉村環境。這一過程中,將原本古樸、珍貴的傳統建筑物改造成整潔、統一的現代化古式建筑,將錯落不一的羊腸小道改造成為整潔、規整的現代田園小路。雖說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鄉村環境,但是也導致鄉村環境喪失本土滋味,逐漸同質化發展,失去了地域民俗特色。
2.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程度不足。隨著近兩年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各地紛紛開發特色小鎮,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民族體育文化節,開辦民族民間體育活動賽事等,以此吸引外來游客。但是,各種民俗體育活動缺乏對本地體育民俗特色的發掘,體育文化節日主題同一化,體育文化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內容雷同,均為“體育賽事”“體育賽事期間的旅游”等,文化導向不足,不能夠實現零散村落與大環境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影響了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效果,阻礙了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3.缺乏文化振興主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很多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空間被壓縮,大量民俗體育被現代生活方式所改變,與傳統民俗有關的民族民間體育形式逐漸消失。與此同時,現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很多鄉鎮年輕人不愿意回到家鄉發揚傳統體育文化,而是向往大城市,希望通過外出務工改變生活狀態;還有一些年輕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學習傳承民俗記憶與傳統體育技巧,敲大鼓、踩高蹺等體育民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傳承主體的缺失嚴重影響著地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影響著地區文化振興目標的實現。
鄉村振興協同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問題就是外部供給不足、內部人口缺失。這就需要加強“外部輸血”“內部造血”力度,協調兼顧人才引進與培養,為進一步發揚地區體育文化、推動文化振興、人口振興提供基礎。一方面,要加強組織供給,結合鄉鎮基礎環境,建設鄉村文化服務中心,將各種符合地區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形式作為公共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定期組織開展以鎮、村為單位的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節,營造良好體育文化傳承氛圍,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的培養,組織“非遺體育項目”“民俗體育技藝傳承項目”等,鼓勵青年人繼承體育文化,學習民俗體育技藝,加大幫扶力度,給予資金支持、社會福利保障等,讓青年人能夠無后顧之憂地投入到體育文化傳承中,促使體育文化傳承人成為鄉村的主要職業之一。此外,鄉鎮政府要積極引進外來優秀人才,招聘“民俗體育文化宣傳”“民間體育文化研究”“鄉村建設發展研究”“鄉村產業經營”等不同方面的人才,以此支持鄉村人才振興、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推動體育文化的傳承進程。
立足本土文化,深入發掘鄉村、村落中的歷史遺跡、傳統文化、民俗體育發展歷史、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適當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元素,打造出屬于鄉村自己的特色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基因,為文化的傳承提供載體。針對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存留情況,可以對其進行分析與篩選,去除一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落后思想文化的體育活動,保留具有農業生產元素、民間風俗元素、歷史文化元素的體育活動,以現代科技手段留存。還可以將民族民間特色體育文化發布于微信公眾號、鄉鎮政府網站、鄉村旅游宣傳片、體育旅游文化產業小視頻平臺中,實現特色體育文化基因的傳遞,占領更多的體育文化市場,發展體育文化傳承體系。
積極拓展體育文化傳播路徑,在堅守特色體育文化陣地的基礎上構建現代化的體育文化傳播體系,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傳播活動,營造良好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氛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及普及,人們的業余生活與娛樂方式發生較大的改變,傳統的體育文化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文化傳播需求,需要進一步拓展民族民間特色體育文化網絡傳播陣地,靈活利用網絡化傳播渠道,增加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影響力。打造多種不同的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特色體育節目,通過視頻、微信等形式,推介體育旅游經歷,分享精彩的體育運動瞬間,講解不同的民俗體育活動來源、目的及其內涵,讓更多的人們了解民俗體育文化,進一步實現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
加強體育文化與地區經濟之間的有機融合,推動多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鄉村體育文化旅游體系。鄉村體育文化活動是依托于特定民族民間體育活動、體育節日基礎上形成的,需要在傳統活動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常見的民間體育項目,借助地方企業、政府、民間組織等力量,組織開展體育文化旅游節日、體育旅游文化活動、體育旅游經濟活動、公共體育服務、全民健身活動等。通過大量體育旅游活動,充分發揮地區體育文化資源優勢,構建出以“體育旅游”為核心的經濟發展體系,帶動本地旅游、經濟發展、人才引進、基礎投資、餐飲服務、交通運輸、倉儲管理等[6]。
結合民族民間特色優勢,搭建體育文化旅游模式,重點開展體育文化的非遺展示基地,規劃體育文化體驗方案,形成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旅游服務,以此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實現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開發特色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旅游模式,建設民俗體育活動基地,設置騎馬、射箭、攀巖、壯山鼓舞等不同傳統體育活動項目景點,讓游客能在旅游的過程中親身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增強游客體驗,形成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旅游品牌,以此實現體育文化旅游發展。
以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作為重要資源,規劃地區城鄉發展方案,形成具有民族體育文化特色的鄉村基礎建設思路,打造“體育鄉村”“體育小鎮”。在體育文化傳承中,最緊要的就是“保證自身造血能力”,在外部不斷增加資源供給的情況下,深入發掘自身建設與發展資源,將民族民間體育文化融入地區社會建設與發展中,定期組織開展體育文化活動,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在發展體育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吸收外來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商業發展等方面,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凸顯公共體育服務對鄉村整體發展的重要作用。將體育文化作為載體,組織開展鄉村節日慶典,將傳統民族民間體育活動與體育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節慶公共體育產品,將其作為體育小鎮的招牌[4]。將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滲透于體育小鎮的各個角落,比如:組織規劃具有民族民間體育色彩的全民健身活動,加強地區體育文化保護,保存原汁原味的體育活動物件,建設地區民族體育文化紀念館、展示館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凸顯鄉村民族民間體育特色,全面打造體育小鎮,帶動地區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是在地區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衍生而來的文化形式,其體育活動也是基于地區生活情況產生的,但是體育文化與活動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立足當下,根據不同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形式進行創新,融入現代化元素,促使其符合現代社會實際情況,能夠充分滿足現代社會民眾的日常運動休閑需求與精神需求[7]。比如“壯山花鼓”,可以保留大部分簡單動作,拓展“花鼓”演奏規模,將其以“廣場舞”的形式呈現出來,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將傳統體育文化大眾化;可以適當融入健美操等體育形式,進一步實現傳統體育活動形式的創新。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村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是帶動鄉村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將地區建設、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與體育文化有機融合,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打造特色體育小鎮,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組織開展體育旅游活動,提升地區經濟發展能力,為鄉村人民打造出物質豐富、基礎設施良好、精神文明豐盈的鄉村生活環境,為我國農村地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