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漢中后期中央權力結構的調整及政治形勢的演進

2021-01-28 13:42:03袁寶龍
社會科學動態 2021年2期

袁寶龍

丞相的出現為先秦時代中央官制體系的一大變化。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①又《史記·六國年表》載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②,則可知秦設丞相實為中國古代相制之始,從其“助理萬機”的職能描述來看,丞相權勢之重、地位之盛殊非尋常官吏可及。歷數戰國秦相如魏冉、范雎、呂不韋等,皆權傾一時,位極人臣,這也進一步驗證了丞相作為群臣之首,擁有萬人之上的尊寵地位。可以說,丞相一職的出現,符合當時秦國加強集權的現實需求,完善了秦國的官制體系架構,是戰國時代社會變革與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對秦國終結世官世祿制度,乃至于統一六國后建構帝國官僚體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由于相權過重,在漸成主流的君主集權這一權力分配模式下,極易與君權產生矛盾。這一點在秦王嬴政與呂不韋之間表現得至為明顯,不考慮此中錯綜復雜的恩怨因果,這可以視為后世君相之爭的初始形態。贏、呂二人之爭卒以嬴政大獲全勝而告終,此后嬴政統一宇內,稱始皇帝,君臨天下,君相之爭暫時被隱藏在皇權極盛的光芒之下。秦漢之際出現的另外一個重要變化是內朝與外朝政治格局的發展及演變。據《國語·魯語下》,“天子及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內朝;自卿以下,合官職于外朝,家事于內朝”③,于此可知,內外朝之設當為先秦時期已有之事,不過彼時內外朝的首要意義在于體現家國天下的宗法血緣特征。經春秋戰國時期劇烈的政治文化轉型,秦漢時期的內朝與外朝已經有了新的內涵。而這一改變,又與以丞相為代表的中央及地方官制體系的發展演變息息相關。西漢初期,官僚體制與政治文化一承秦人之舊,但由于秦漢截然不同的立國經歷與政治傳統,在政治格局、權力分配、運作機制等諸多方面又存在顯著差異。西漢的政治文化探索在漢武帝時期達于大成,但是無論從漢初的君相之爭到內外朝確立的集權過程,抑或由霸王政向儒生政治嬗變時兩種力量的激烈博弈,這些變化均體現出學術思潮與政治實踐密切相關的高度聯動性,表現出一種歷史的必然性。

一、秦漢時期相權演變與漢武帝朝內、外朝格局的確立

自秦統一六國開始,以皇權為核心的官僚制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就已脫離古老的宗法政治,僅有外朝而無內朝。秦帝國組建了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及地方官僚制度,三公中的宰相為百官之首,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如前所述,秦始皇大權獨攬,皇權至高無上為舉國上下共同的價值選擇,一應君臣皆在這一理論前提下各司其職,相權與君權之間并未發生尖銳的矛盾。

但因秦始皇獨特的執政風格,其個人話語凌駕于帝國政治群體話語之上,故秦帝國這一權力分配格局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代表帝國政治體制內正常的君相關系。不過即便如此,秦相依然在帝國政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巨大影響力。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嬴政崩于南巡途中。趙高與胡亥議矯詔以立亥為帝,趙高稱:“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④此后,趙高進讒言構陷李斯于二世之時稱“且丞相居外,權重于陛下”⑤。由此約略可見其時丞相之權至重。后李斯曾于獄中自陳昔日之功:

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陜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修甲兵,飾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⑥

從李斯之言可知,他身為秦相,職任甚廣,秦統一天下的磅礴功業,亦被他視為個人成就。這都在表明,丞相一職在帝治時代超然于群臣之上的尊寵地位,相權的強勢崛起也因此成為秦漢之際中央政治權力格局的重要變化。而正是這種變化,又進而推動了這一時期中央及地方官制的深度整合與全局變革。

薩孟武稱:“吾國中央官制,秦漢以后,無時不在變化之中,而其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漢時稱之為內朝官或中朝官) 轉變為國家的大臣(漢時稱之為外朝官)。天子畏帝權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常用近臣以壓制大臣。歷時既久,近臣便奪取了大臣的職權,因之大臣乃退處于備員的地位,而近臣卻漸次變為大臣。近臣一旦演變為大臣,天子又欲剝奪其權,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這樣,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而吾國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⑦

換言之,自秦漢時始,隨著帝制時代的到來,君相之間關于權力分配的矛盾日益顯著,這無疑深刻地影響了官制的發展演進。如果說秦時的君相之爭尚因帝制時代初發其端以及秦始皇個人的乾綱獨斷而曖昧難明,那么至漢代這一斗爭脈絡則已表現得清晰了然,至為明顯。

漢初丞相之權至重,從首位宰相蕭何所負的職責中即可知其大略: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⑧

軍糧漕運,鎮守后方,約法建廟以及吏員選拔,皆在蕭何宰相的職權范圍之內。陳平稱: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⑨

可知在西漢國家初期的實際運轉中,丞相手握大權,實為帝國政治文化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之人。乃至于蕭何臨終之際,惠后、高帝要向其問詢繼任者。這種情況發生于漢初殊非偶然,一方面戰國時代丞相制度的影響猶存,另一方面自然與“黃老”哲學的治國之道,以及功臣集團勢力強大等政治現實有一定關系。自此以后,西漢君權與相權的分疏離合與漢代帝國政治文化的演化進展以及官僚制度的深度整合始終表現出息息相關的聯動關系。

漢初以降,中央官制表現出以相權起落為核心的演進特征,這又與西漢帝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有直接關系。漢高帝劉邦以布衣將相亡秦滅楚,建極立基,開創有漢天下。清人趙翼曾備述其事:

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于是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立功以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天之變局,至是始定。……迨至七國反后,又嚴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諸侯王惟得食租衣稅,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遺法始蕩然凈盡,而成后世征辟、選舉、科目、雜流之天下矣。豈非天哉!⑩

可以說,以秦統一六國為標志,古代中國正式進入帝國時代,早期帝國的文化探索與制度建構亦由此發端。盡管漢初曾經恢復過分封制,但郡縣制自秦后成為中央朝廷制御地方的主體形式已成必然趨勢。自秦以后,西周以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漸次瓦解,帝制時代的統治需求催生了新的官僚模式。

漢對秦制的繼承,首先表現在中央官制層面。漢初為丞相者如蕭何、曹參等人,皆為興漢首功之臣。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漢初相權之重遠逾秦時。蕭何地位尊寵,權勢之盛已詳于前。蕭何之后,曹參繼其位,曹參個人好黃老,居相位后,遂得把這一政治哲學正式確立為西漢帝國的統治哲學,影響及于整個漢初社會,此皆漢初相權至重之驗。

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漢初相權至重,且惟功臣集團中最具號召力者始可居之,這亦是當初政治現實的必然選擇。

而相權與功臣集團的結合更進一步加劇了漢初相權畸重之勢。漢文帝時,曾與丞相周勃、陳平議事:

孝文皇帝既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問:“天下一歲錢谷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于是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謂誰?”平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谷,責治粟內史。”上曰:“茍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曰:“主臣! 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孝文帝乃稱善。”?

陳平為人機敏,應對合宜。不過這一番君臣對話透露出更為豐富的信息則是漢時丞相的職能之廣,幾乎涵蓋漢初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丞相亦因此成為帝制時代國家政治運作中最為重要的樞紐核心。這一點,亦是秦與漢初相權相差最著之處。可以說,漢初相制以秦制為基礎形成,但又因漢初特殊的社會與政治現實,表現出與秦代相制迥然不同的發展軌跡和存在形態。如果說,秦相不過是代辦制下的首吏,并無額外的禮遇;相比之下,漢相則地位尊崇,禮遇備至。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與秦漢的統治理念有關,且由秦漢之間的政治斗爭所拉動,深刻地影響了此后的歷史走向與政治精神。?漢初相權與功臣集團相結合,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西漢前期的君相之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內化于皇權與功臣集團的復雜糾纏之內。不過此后隨著功臣集團式微,皇權崛起,漢代相權亦在皇權的壓迫下江河日下,難復往日榮光。

事實上,自西漢立國開始,皇權與相權的博弈糾纏便告發端。而考慮到帝制時代皇權的集權本性,“臣強君弱”局面并無長期持續的可能,其于帝國的政治運作中與相權發生沖突實為必然之事。西漢前期皇權與相權之間權力制衡關系隨著漢武帝時代的到來而被打破,漢武帝重新組建依附于皇帝個人的權力中心,以此來抑制相權。?漢武帝對相權的抑制始于即位之初,此后隨著中朝的建立,丞相的權力空間被極度抑制,西漢相權的影響力亦因這種制度化制約降至冰點。漢初始來的君相之爭至此以皇權的極勝而告終結。

漢武帝即位后,六年間衛綰(建元元年,前140年)、竇嬰(建元二年,前139年)、許昌(建元六年,前135年) 三相先后被免,可見隨著功臣集團的落幕,相權的地位急劇下降。這一情況在漢武帝親政尊儒之后變得逾發明顯。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孫弘為相首開漢代白衣為相之先河,進一步昭示著君相之爭的勝負判然。

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上于是下詔曰:“朕嘉先圣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其后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公孫弘之得為相,固然獲益于精深《春秋》的造詣與過人的吏治水平,但必然與其曲學阿世、逢迎人主的性格有直接關系。從整個帝國政治體系而言,作為群僚之首的丞相人選范圍下移至社會底層,一方面擴大了遴選范圍,有利于吸納新鮮血液;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宰相身份特有象征意義的終結,與皇權分庭抗禮的相權時代就此成為歷史。

除此之外,漢武帝通過察舉等方式選拔出嚴助、朱買臣、主父偃、司馬相如等諸多優秀人才,以此為班底組建內朝,來對抗以宰相為首的外朝官僚體系。內朝之人多以侍中、中常侍等職聚攏于皇帝左右,可出入宮禁,直達圣聽,成為西漢帝國實際的最高決策集團。據《漢書·嚴助傳》:

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為中大夫。后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皋、膠倉、終軍、嚴蔥奇等,并在左右。是時,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內改制度,朝廷多事,婁舉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詘。

師古曰:

中謂天子之賓客,若嚴助之輩也。外謂公卿大夫也。?

則中朝實為天子近臣。漢武帝之朝,中朝發展迅速,內朝之臣皆蒙天子賞識,成為皇帝的私人智囊。

其尤親幸者,東方朔、枚皋、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相如常稱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

關于內朝官員的具體構成,可見《漢書·劉輔傳》:

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勞干指出,內朝的起源或由于某些軍事事宜非丞相所能處置,故交由其他機構。自漢武帝正式設立內朝以來,漢代政治的源泉往往不由丞相,而決定于“內朝”,內朝官除前述諸職還包括左右曹、給事中、尚書等。?漢武帝之創置內朝,使得以丞相為首的官僚體系由此前的權力核心轉為外朝,而官階不高的內朝官員,以為天子近臣,權勢可以凌駕于外朝官員之上,成為帝制時代的國家權力與決策中心。

西漢君強相弱之勢,隨著漢武帝創建內朝,遂被制度化,自此以后乃至整個漢武帝時代,“丞相備員”而已,不再能與強大的皇權抗衡。

其后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丘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廄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復終相位,其余盡伏誅云。?

于此可見相權之衰落,與昔日景象大異其趣。西漢的帝國政治體系始終以皇權為中心,因此內、外朝諸臣實際上都以服務于皇權為首要職責,二者在相互制衡的同時又彼此協作。不過自漢武帝時期開始,內朝的總體發展趨勢是逐漸由幕后走向前臺,由權力邊緣走向權力中樞。?簡而言之,內朝與外朝的判然而分,使得漢初以來君相抗衡的局面徹底瓦解,君主集權得以真正實現,這無疑為漢武帝大行“有為”之道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制度保障,而內朝與外朝的彼此制衡與權力爭奪亦成為漢武帝以及昭宣中興時期帝國政治文化視域中的獨特景致。

二、漢代外戚、宦官政治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路徑

漢武帝時期中央權力格局的變遷對于后世的影響至為深重:一方面,適應大一統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形成;另一方面,進一步凸現最高統治者個人意志的君主集權風格也通過內外朝的分化得以確立。也可以說,自漢武帝時期開始,皇權作為帝制時代統治核心的政治模式開始為時人所接受,作為這一模式的過渡期,武宣之世由于皇權、內朝與外朝、百僚之間的微妙關系,外戚與宦官的地位日益凸現,成為西漢中期政治的重要變化。

一般認為,漢宣帝倚重外戚,首開漢代外戚擅權之先河。事實上,西漢外戚擅權始于高后呂氏,不過宣帝朝的形勢又與漢初情形有著顯著不同:漢初時功臣集團尚在,且在當時的政權權力結構中占據強勢地位。呂后死后,在功臣集團與宗氏力量的共同協作下,諸呂集團土崩瓦解,天下復歸劉氏。此后,漢武帝亦基于宏觀層面的戰略需求重用外戚,此為中朝與外朝兩大體系抗衡博弈后的衍生結果,有著深刻的時代印痕。漢武帝尊儒之際所用的竇嬰、田蚡等人皆屬外戚,外事四夷大興征討之師,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亦為外戚。總而言之,西漢時期后妃干政,有其特殊的社會經濟基礎,復以陰陽學理論為其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的宗法思想為其思想基礎,加之西漢后妃中才能過人者屢出,西漢后妃干政遂成歷代不絕之事。?受此影響,外戚掌權也便屢見不鮮,習以為常。

不過,漢武帝之所以重用外戚,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對抗外朝、伸張皇權,并以此為帝國權力的高度集中提供現實支撐。漢武帝始終對于外戚擅權可能導致的弊端保持著高度敏感性,故終漢武之世,外戚雖用事卻迄未能形成擅權之勢。如前述竇嬰、田蚡二人皆以尊儒之故被竇太后罷黜,免職后以侯家居。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崩:

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

許昌、莊青翟正是前度竇、田二人以用儒被罷后啟用之人,漢武帝一旦親政便去此就彼,鮮明地表現出人事政治必當服務于皇權需要的執政態度。

武安侯田蚡為漢武帝執政初期的重要輔臣,受寵之時,權傾朝野,位極人臣,已然引發了漢武帝的警覺:

武安者,貌侵,生貴甚。又以為諸侯王多長,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為京師相,非痛折節以禮詘之,天下不肅。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后乃退。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于道。前堂羅鐘鼓,立曲旃;后房婦女以百數。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

從漢武帝所語可知其對田蚡弄權之舉久存不滿。此后,竇嬰與田蚡交惡,以偽造詔書獲罪,元光四年(前131年) 棄市渭城,田蚡一病不起。

其春,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使巫視鬼者視之,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竟死。子恬嗣。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竇氏與田氏作為西漢中期的著名勛貴皆曾風云一時,最終又以相似的方式歸于沉寂,退出歷史舞臺。此后因衛子夫顯貴,衛氏集團繼之而起。衛青以喜士退讓、和柔自媚卒得免于禍患,然以其功業之盛,其子嗣皆未能入仕:

自驃騎將軍死后,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后五歲,伉弟二人,陰安侯不疑及發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后二歲,冠軍侯國除。其后四年,大將軍青卒,謚為烈侯。?

至此衛氏皆敗。此后,漢武帝寵鉤弋夫人,生昭帝弗陵。為防外戚擅權之弊,漢武帝立其子而殺其母:

其后帝閑居,問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豈可謂非賢圣哉!昭然遠見,為后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

凡此種種,漢武帝對于外戚擅權的警覺之意、戒備之心清晰可見。這一時期諸外戚貴戚此起彼伏,前后相繼,屢蒙重用,卻并未真正擅權,遑論危及皇權。事實上,多家外戚次第興滅,皆在漢武帝的掌控之內,這也可視為在內外朝格局已經確立、君主高度集權成為主體基調后帝國政治運作的新范式。

不過漢武帝以后,外戚與內朝的結合卻推動了西漢權力中樞既有秩序與格局的再一次變革。漢昭帝初立,幼主臨朝,霍光以外戚受托孤之重,統御內朝,大權在握,使得內朝真正成為西漢帝國的權力中心。霍氏宗族在霍光的庇佑下枝葉繁茂,盤根錯節,成為西漢中期最大的外戚集團。

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云皆中郎將,云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昆弟諸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黨親連體,根據于朝廷。?不過因霍氏權力太盛,與皇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漢宣帝親政后,借助災異理論盡誅霍氏,此事往往被視為漢代外戚輔國難以善終的重要例證。趙翼稱:

兩漢以外戚輔政,國家既受其禍,而外戚之受禍亦莫如兩漢者。崔骃疏言,漢興以后,至于哀、平,外家二十余,保全者四家而已。?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霍光執政的20 余年間,內朝的權力漸重,地位不斷攀升,內朝作為帝國權力中樞的現實已經為時人所認可。而以外戚作為內朝的主體力量這一政治習慣亦為后世繼承,西漢中后期外戚擅權正埋因于此。

在漢宣帝清除霍氏的過程中,新興外戚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史子弟中不乏披堅執銳、躍馬揚刀以擒捉屠戮霍氏者。事實上,在漢代皇權與諸臣百官復雜糾纏的權力爭奪中,外戚往往以特殊的裙帶關系而非資望才干躋身權力中樞,這種仕進路徑使其與外朝百僚之間形成先天的對立關系。而在君臣博弈的絕大多數時侯,外戚總是飾演著皇權最為親密無間、最可依賴的戰略盟友角色,其為至尊所信任倚重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縱觀西漢中后期的政局變幻,盡管不同時期諸家外戚興滅起落,盛衰無常,但外戚政治作為一種帶有強烈時代氣息的政治現象卻得以持續昌盛,經久不衰,原因正在于符合皇權張大與延伸的需求。

如前所述,漢武帝首創內朝,霍光進一步確立了以內朝為帝國最高權力中心的政治傳統,而內外朝的內涵與格局的變遷又與昭宣時期政治形勢以及政治群體的變化息息相關。

漢宣帝一朝宦官用事及其對于內外朝形勢的影響成為這一時期的新變化。實際上,宦官用事,亦緣起于漢武帝時期經營內朝以及抑制外朝的政治需求,與外戚用事同屬君主集權高度發達后的衍生品。據《后漢書·宦者列傳》:

(武) 帝數宴后庭,或潛游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

《晉書·職官志》又載:

中書監及令,案漢武帝游宴后庭,始使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漢宣帝執政,多有仿慕武帝之處,以宦官處理政事即屬一例:

(弘恭) 宣帝時任中書官,恭明習法令故事,善為請奏,能稱其職。恭為令,顯為仆射。?

漢宣帝朝宦官勢力一路走強,甚至隱然凌駕于外戚與朝臣之上,此前作為帝國政治中樞的內朝也因這種變化而逐漸喪失既有地位。如果說漢宣帝前期,中朝尚有張安世、韓增、許延壽等人,與外朝諸儒并存。至漢宣帝晚年,中朝的地位則被大大削弱,這是因宦官勢力日益膨脹,中朝官吏與至尊疏遠所致。內朝蕭望之、周堪、劉向、張猛等人與石顯等宦官集團的斗爭也便因此開始。?這種爭斗最終成為西漢中后期“霸王道”政治落幕前的序曲。

與后世之君不同,武、宣二帝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能夠精準地把握外戚與宦官的用事尺度,把外戚政治與宦官政治完美地融入到“霸王道”政治的整體政治體系內,使其成為支撐“霸王道”政治運作的重要支柱。武、宣時代的西漢帝國的強大鼎盛,成為這一時期的政治運作機制合理性的最佳明證,后世之君繼承了這一傳統又不能如武、宣一般得心應手,運之掌上,外戚與宦官政治的滋生彌漫與野蠻生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宋人蘇轍指出,西漢外戚擅權正緣起于漢宣帝之世:

至于宣帝,雖明察有余,而性本忌克,非張安世之謹畏,陳萬年之順從,鮮有能容者。惡楊惲、蓋寬饒,害趙廣漢、韓延壽,悍然無惻怛之意。高才之士側足而履其朝。陵遲至于元、成,朝無重臣,養成王氏之禍。故莽以斗筲之才,濟之以欺罔,而士無一人敢指其非者。?

蘇轍把西漢傾頹喪敗的原因盡數歸因于宣帝之政,難免有失偏頗。但漢元帝時期的儒生政治在思想上以儒學精神為引領,在具體的國家治理與政治運作上卻延襲前朝之舊,無疑加劇了儒生與外戚、宦官之間的矛盾,西漢晚期帝國政治體制的崩潰與此不無關系。元成時期,帶有強烈理想化氣息、蓬勃興起的儒生政治,就這樣與作為“霸王道”政治遺產的外戚、宦官政治倉促相遇,雙方的矛盾以慘烈以極的斗爭形式表現出來,西漢后期政局的云譎波詭、變幻莫測皆緣于此。

三、儒生政治的現實困境與理論轉向

元成之世是西漢帝國霸王政全面瓦解的時期,儒生政治方興未艾,躊躇滿志,即將走上最高舞臺。自董仲舒以來,漢代儒生推動漢代社會向王道盛世前行的夢想從未如此現實真切,近在咫尺,這成為這一時期儒生群體最強大的動力來源與精神支撐。相比之下,外戚與宦官集團作為武、宣時代舊有霸王政統治模式的遺存力量,在執政理念與施政方針上與儒生的盛世想象格格不入,雙方之爭因此表現出一種必然性和不可調節性。

如前所述,無論外戚,抑或宦官均肩負重要的歷史使命崛起于武宣時期,以彰顯皇帝意志,加強君主集權,充分保障帝國的運行效率為訴求,有著極為豐富的政治閱歷與斗爭經驗。相比之下,自尊儒以來,歷武、昭、宣三世,儒學與儒生卻始終尷尬地處于“緣飾”地位,從未真正進入過權力中央,政治實踐極其不足,政治閱歷較為匱乏,政治經驗相對薄弱,這似乎也在為兩種政治運作范式嬗變陣痛期的爭端結局埋下伏筆。

毋庸置疑,西漢帝國自武帝以來富強鼎盛的重要前提是,最高統治者皆具過人的戰略眼光、卓越的政治智慧與嫻熟的帝王之術,致力于建構儒法并用的多元統治范式,使儒生、外戚與宦官三者之間形成均勢,彼此相安。柔懦好儒的漢元帝即位后,這一前提就此不復存在。在儒家思想的熏陶教誨下成長起來的漢元帝,缺乏與父祖相似的政治能力和執政手腕,是一個真正的儒生皇帝。此此同時,經過近百年的積淀醞釀,儒家思想日漸昌盛,影響力更大、訴求更多,儒生政治已經無法滿足于與外戚、宦官等勢力分庭抗禮的局面,而是欲使儒家精神充斥宇內,以儒學理念來經營天下。這一頗有些不符合現實的極端訴求在無形中進一步激化了兩大陣營的矛盾。

元帝初即位,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少傅周堪為諸吏光祿大夫,皆領尚書事,甚見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薦更生宗室忠直,明經有行,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與侍中金敞拾遺于左右。四人同心輔政,患苦外戚許、史在位放縱,而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

作為儒生階層的重要代表人物與精神領袖,蕭望之向以奉天法古、正本清源自許,自先帝朝以來宦官弄權漸成積弊,非他所能接受。漢元帝甫登基,蕭氏以帝師的身份輔政,矛頭便率先指向宦官。

望之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官,非國舊制,又違古不近刑人之義,白欲更置士人。由是大與高、恭、顯忤。?

《漢書·佞幸傳》亦載望之之辭云:

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

雙方的矛盾迅速激化。關于二者之爭,傅樂成先生認為其實質是屬于霸道的弘恭、石顯與屬于王道的儒家蕭望之、周堪等發生權力的沖突,在對抗中形成了宦官與外戚聯手對抗儒生的局面。?在這場價值觀念迥異的政治對決中,蕭望之等人過于理想化、憎惡分明的特質表現得至為明顯,其對外戚與宦官之所為深惡痛絕,便不顧一切地發動攻勢,甚至于以一敵二,正攖其鋒。只不過在行政經驗更為豐富的外戚與宦官面前,烽火初現之際,勝敗結局已然判定。

雙方對峙的局面因鄭朋的意外倒戈而迅速結束,宦官集團反戈一擊,把蕭望之等人系于獄中。

恭、顯奏“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舉,數譖訴大臣,毀離親戚,欲以專擅權勢,為臣不忠,誣上不道,請謁者召致廷尉”。時上初即位,不省“謁者召致廷尉”為下獄也,可其奏。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獄。上大驚曰:“非但廷尉問邪?”以責恭、顯,皆叩頭謝。上曰:“令出視事。”恭、顯因使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聞于天下,而先驗師傅,既下九卿大夫獄,宜因決免。”于是制詔丞相御史:“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過,今事久遠,識忘難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將軍光祿勛印綬,及堪、更生皆免為庶人。”?

以蕭望之為代表的諸多儒生,因緣際會,懷抱創造盛世的宏大夢想步入權力中央,卻并不具備與此構想相匹配的政治實踐能力,因而在這場由其主動發起的戰爭中一敗涂地。

儒生政治帶來的重要衍生品,是災異學說的風云一時。災異理論源起于董仲舒對傳統儒學理論的改造,以董氏為代表的儒生試圖通過對天人關系的探索與闡釋,實現公羊學政治理論體系的邏輯自恰,限制皇權的無限化傾向。而在儒生政治時代,災異學說已經為西漢之人普遍接受,政治家們對災異現象帶有強烈主觀目的的闡釋、借用與轉化,亦成為西漢中后期政局的重要特征。漢宣帝時期的災異之說尚是由皇帝掌握的政治工具,用以借天之命懲治臣下,那么至元成以后,這一理論工具則降至群臣中間,成為對政敵實施打擊的重要武器。就在蕭望之與宦官矛盾不斷激化的過程中,這由一儒生創造的理論武器,反而成為宦官集團的制勝法寶,并借此完成對蕭望之的致命一擊。

蕭望之等人被罷免后,儒宦之爭又因此后的災異星變而屢屢發生戲劇性逆轉。

其春地震。夏,客星見昴、卷舌間。上感悟,下詔賜望之爵關內侯,奉朝請。秋,征堪、向,欲以為諫大夫,恭、顯白皆為中郎。冬,地復震。?

災異與星象屢變,為當時政治斗爭下的災異理論提供了至為寬廣的闡釋空間,由于此度地震適逢蕭望之等人復出之際,闡釋的主動權因此移回至外戚、宦官集團手中:

時恭、顯、許、史子弟侍中諸曹,皆側目于望之等,更生懼焉,乃使其外親上變事,言:“……臣聞春秋地震,為在位執政太盛也,不為三獨夫動,亦已明矣。……前弘恭奏望之等獄決,三月,地大震。恭移病出,后復視事,天陰雨雪。由是言之,地動殆為恭等。臣愚以為宜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進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如此,太平之門開,災異之原塞矣。”?

劉向意識到形勢不利,不得不冒險一擊,先發制人,然而未能奏效,反受其害。此后在災異理論的推波助瀾之下,西漢中央的政治局勢云怒風急,瞬息萬變,復非儒生所能預料掌控。

(恭、弘) 劾更生前為九卿,坐與望之、堪謀排車騎將軍高、許、史氏侍中者,毀離親戚,欲退去之,而獨專權。為臣不忠,幸不伏誅,復蒙恩征用,不悔前過,而教令人言變事,誣罔不道。更生坐免為庶人。而望之亦坐使子上書自冤前事,恭、顯白令詣獄置對。望之自殺。?

蕭望之之死,是外戚、宦官精心謀劃所致,但是大大出乎儒生集團的意料之外。盡管史書稱蕭望之之死令漢元帝大為震動,并成為周堪、劉向重回廟堂的重要轉機。不過,此中疑竇頗多,早已為史家所留意。呂思勉稱:“元帝不省召致廷尉為下獄,知蕭太傅不肯就吏,而又可恭、顯之奏,其事皆不近情理。即更生使外親上變事亦然。更生前后數直諫,堪、猛再用時,亦自上封事,何以身為中郎,乃勿使外親上變邪?”?此中原由已不得而知,不過在與漢元帝擁有共同學術意旨的前提下,儒生政治依然在外戚、宦官構筑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即便偶有進展也多以極其慘痛的犧牲為代價。雙方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寸土必爭,互不相讓,而災異理論作為威力巨大的武器幾乎貫穿于雙方之爭的始終。

是歲夏寒,日青無光,恭、顯及許、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上內重堪,又患眾口之浸潤,無所取信。?

時長安令楊興、城門校尉諸葛豐皆言堪、猛之短,漢元帝無奈之下,左遷堪、猛。此后三年,恭顯等人大權獨握,此后雖然災異屢現,每生進退,但儒生與宦者之爭的結局已然注定:

孝宣廟闕災,其晦,日有蝕之。于是上召諸前言日變在堪、猛者責問,皆稽首謝。乃因下詔曰:“河東太守堪,先帝賢之,命而傅朕。資質淑茂,道術通明,論議正直,秉心有常,發憤悃愊,信有憂國之心。以不能阿尊事貴,孤特寡助,抑厭遂退,卒不克明。往者眾臣見異,不務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說天,托咎此人。朕不得已,出而試之,以彰其材。堪出之后,大變仍臻,眾亦嘿然。堪治未期年,而三老官屬有識之士詠頌其美,使者過郡,靡人不稱。此固足以彰先帝之知人,而朕有以自明也。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議詆欺,或引幽隱,非所宜明,意疑以類,欲以陷之,朕亦不取也。朕迫于俗,不得專心,乃者天著大異,聯甚懼焉。今堪年衰歲暮,恐不得自信,排于異人,將安究之哉?其征堪詣行在所。”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尚書事。猛復為太中大夫給事中。顯干尚書事,尚書五人,皆其黨也。堪希得見,常因顯白事,事決顯口。會堪疾瘖,不能言而卒。顯誣譖猛,令自殺于公車。更生傷之,乃著《疾讒》 《擿要》 《救危》及《世頌》,凡八篇,依興古事,悼己及同類也。遂廢十余年。?

直至漢成帝即位,盡廢群宦,貫穿漢元帝一朝的宦官專政方告終結。不過外戚政治又繼之而起,儒生政治始終無法在霸王政的遺產面前取得勝勢,儒學精神主導下的西漢帝國日益沉倫,每況愈下。

耐人尋味的是,在儒生與宦官集團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爭奪中,災異的作用舉足輕重,每每對勝負之勢產生決定性影響,但卻從未指向皇帝,亦未表現出限制皇權的意圖態勢。這無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創始者的設計初心,為政治權力所綁架,完全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換言之,元成時期西漢的治國哲學完成了從霸王道雜之到專一用儒的轉變,儒生政治的興起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災異理論的威力,災異理論與政治的互動更為頻繁密切。但是,原本作為儒生用以限制皇權的專用理論武器,災異理論至此反而為政敵所利用,成為攻訐儒生的利器,儒生于行政層面經驗不足之弊,可謂顯露無遺。

與災異理論不復由儒生專屬相比,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其銳利鋒芒的陡然倒轉。元、成以前,每當天降災異,皇帝作為人間至尊,必然首當其沖,多下詔罪己,征詔賢良,以紓其厄。但至漢成帝時期,災異理論問責的對象就已經由皇帝轉變為臣下,且多以宰相為辭。這是災異理論的重要變化與重大轉折,這種轉變的背后其實是在皇權根基尚未完全動搖之際,災異理論為求自保而進行的內部變異。正是通過這種形式,災異理論得以于君主集權的專制體制下長期存在,只不過對災異的解讀權已非儒生一家之專,儒生反而成為災異打擊的主要對象。

漢成帝綏和二年(前7年),時宰相翟方進為相九年,議曹李尋進言,勸以進退之道:

尋奏記言:“應變之權,君侯所自明。往者數白,三光垂象,變動見端,山川水泉,反理視患,民人訛謠,斥事感名。三者既效,可為寒心。今提揚眉,矢貫中,狼奮角,弓且張,金歷庫,土逆度,輔湛沒,火守舍,萬歲之期,近慎朝暮。上無惻怛濟世之功,下無推讓避賢之效,欲當大位,為具臣以全身,難矣!大責日加,安得但保斥逐之戮?闔府三百余人,唯君侯擇其中,與盡節轉兇。”方進憂之,不知所出。會郎賁麗善為星,言大臣宜當之。上乃召見方進。還歸,未及引決,上遂賜冊曰:“皇帝問丞相:君孔子之慮,孟賁之勇,朕嘉與君同心一意,庶幾有成。惟君登位,于今十年,災害并臻,民被饑餓,加以疾疫溺死,關門牡開,失國守備,盜賊黨輩。吏民殘賊,毆殺良民,斷獄歲歲多前。上書言事,交錯道路,懷奸朋黨,相為隱蔽,皆亡忠慮,群下兇兇,更相嫉妒,其咎安在?觀君之治,無欲輔朕富民便安元元之念。……”方進即日自殺。?

作為宰相的翟方進代君受過,成為災異學說的犧牲者,而這一幕在西漢后期的政局中屢次上演。皮錫瑞稱:“其時人主方崇經術,重儒臣,故遇日食地震,必下詔罪己,或責免三公。”?漢成帝以皇帝之尊,雖然通過災異理論的變異把矛頭指向宰相,但同時也表明災異理論的影響其實已經超越皇權。尊貴為天子亦只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在滾滾洪潮面前冀求自保之道。

現實危機的到來與儒家理論的深化,使得西漢末年的社會充斥著一種末世將至的危機感。所有人都在努力思考,災異到來的原因究竟何在?又到底想傳遞怎樣的縹緲天意?所有人都試圖進一步尋找出解決的辦法。可是對于缺乏經世之才的儒生而言,全部智慧皆源自傳統的古籍經典,在面臨現實的困惑時,只能附會古義,把一切歸結為世風澆薄、人心不古。對于古史傳說中的盛世向往,再次引發了強勁的復古思潮。

在復古思潮的侵襲下,“禪讓”輿論再度抬頭。事實上,自眭弘、蓋寬饒以來,“禪讓”的思潮從未真正止息,只不過這一時期天災世變紛至沓來,百川沸騰,天翻地覆,使得這一思潮再度浮出水面,散發出驚人的號召力。京房稱:

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易姓改代,天命應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把易姓改代視為天地古今之常態。元延元年(前12年),谷永以災異頻發,上書曰:

垂三統,列三正,去無道,開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終不改寤,惡洽變備,不復譴告,更命有德。[51]

再次申明天下不私一姓,亦非一人之天下,公羊學“從道不從君”的理論特征彰顯無遺。可以說,西漢后期“禪讓”思潮的涌動、政局的崩潰與儒生缺乏政治實踐能力有直接關系,正因為在與外戚宦官的政治纏斗中節節敗退,其對現實的不滿情緒日益強烈,革世易代的想法始終縈繞心頭,揮之不去,基于理論層面對現存政權的合法性置疑也就因此甚囂塵上,經久不息。

縱觀秦漢時期中央權力結構調整的全過程,始終與政治勢力的興衰起伏、政治形勢的進退擾攘密切相關。漢武帝通過組建并強化內朝,改變了漢初相權至重的局面,確立了君主集權下的專制主義精神。漢武帝精心構筑的“霸王道”政治模式,強調君權的絕對地位,以儒學精神為引領,法家思想為實踐手段,著力實現多方力量的均勢,于動態之中求得平衡。在此過程中,外戚、宦官先后成為霸王政體系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漢宣帝承武帝余烈,秉承“有為”理念,繼續堅行霸王政體系。不過宣帝之政比之武帝已有較為明顯的改觀,最為顯著的便是對宦官、外戚的借助頻次與倚重程度,以及因此對于中央權力結構帶來的不同影響。漢元帝時期,儒生政治走上舞臺,霸王政退出歷史舞臺。不過宦官與外戚作為霸王政的遺存力量依然存在,并成為儒生政治一展宏圖的最大障礙。在宦官與外戚的雙重圍剿中,儒生群體政治實踐能力不足的弊端纖毫畢顯,節節敗退,堅冷的現實以及接連不斷的失利極大地打擊了儒生開創盛世的熱情與信心,轉而寄望于虛無縹緲的復古禪讓之說。漢武帝以儒學精神來粉飾霸王政,實現了最高權力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卻又在無形之中為無限皇權的終結埋下伏筆。元成以后,儒生政治進入了極端化的發展路徑,經漢武帝營造、漢宣帝光大的皇權盛世余暉將盡,西漢帝國及其政治文化體系的瓦解已然無可避免。

注釋:

①《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上》。

②《史記》卷15《六國年表》。

③徐元誥: 《國語集解·魯語》,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93頁。

④⑤⑥《史記》卷87《李斯列傳》。

⑦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105頁

⑧《史記》卷53《蕭相國世家》。

⑨?《史記》卷56《陳丞相世家》。

⑩?王樹民校正: 《廿二史札記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6—37、67頁。

?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

?王剛: 《秦漢間的政治轉折與相權問題探微》,《人文雜志》2015年第2期。

?李玉福: 《秦漢制度史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頁。

? 《史記》卷121《儒林列傳》。

??《漢書》卷58《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漢書》卷64《嚴助傳》。

? 《漢書》卷77《劉輔傳》。

?勞干:《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載黃清連主編:《制度與國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4頁。

?王明德:《從內外朝之設看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博弈關系》,《求索》2010年第1期。

?文愚:《西漢后妃干政問題淺析》,《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

??? 《史記》卷107《魏其武安侯列傳》。

?《史記》卷111《衛將軍驃騎列傳》。

?《史記》卷49《外戚世家》。

?《漢書》卷68《霍光金日磾傳》。

?《后漢書》卷78《宦者列傳》。

?《晉書》卷24《職官志》。

??《漢書》卷93《佞幸傳》。

?李宜春: 《論西漢的內朝政治》, 《史學月刊》2000年第3期。

?蘇轍:《歷代論》卷2“漢光武下”,載曾棗莊、舒大剛主編:《蘇轍集》,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頁。

?????? 《漢書》卷36《楚元王傳》。

?《漢書》卷78《蕭望之傳》。

?傅樂成:《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 《漢唐史論集》,聯經出版社事業公司1977年版,第31頁。

?《漢書》卷78《蕭望之傳》。

?呂思勉:《呂思勉文集·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頁。

?蔡亮:《政治權力綁架下的天人感應災異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中國史研究》 2017年第2期。

?《漢書》卷84《翟方進傳》。

?皮錫瑞:《經學歷史》,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6頁。

?《三國志》卷2《魏志·文帝紀》裴注。

[51]《漢書》卷85《谷永杜鄴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美乳|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欧美a在线看|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色综合成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无码av三级|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AV熟女乱|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成人福利视频网|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婷婷激情五月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欧美|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女人在线|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99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欧美成一级|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日韩黄色精品|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91麻豆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自拍中文字幕|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小视频网站|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黄色影院|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青青久久91|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13页|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激情午夜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