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清
榮先生1931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清水江鄉,1949年前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劉氏冠群完小校長、袁木嶺公立完小校長、白兔潭完小校長并兼任學區主任、縣文教科代科長。1956年考入武漢大學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并入湖北大學,改入政治系學習,畢業后留校任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師,1964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武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江漢學報》 工作。“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研究所被撤銷,調入應城化工區指揮部擔任宣傳組組長、宣傳部部長。1978年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成立后回院工作,先后擔任《江漢論壇》編輯、編輯組長、編輯部副主任、主任、主編,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院學術委員會、院務委員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生導師。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理事、省社科聯執行委員、省期刊協會、省社科期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省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省委講師團、武漢市社科院、中國地質大學兼職教授、研究員、顧問等。
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期刊編輯學。主持完成國家、省市社科基金課題13項,獨著及與人合作出版著作40 多部;在《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求是》 《哲學研究》 《馬克思主義研究》等130 多家報刊發表680 多篇文章,先后獲得省、市社科優秀成果獎5 項(其中一等獎1 項、二等獎2 項、三等獎2 項),省委宣傳部專題優秀論文獎27 項。此外還獲得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獎勵長期從事出版工作”的“榮譽證書”,湖北省新聞出版局頒發的“湖北期刊編輯成就獎”,湖北省委宣傳部首屆“神農杯”優秀宣傳報告一等獎等。
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探索中,榮先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領域:
第一,關于哲學領域重要問題的探索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榮先生對于哲學問題的研究是緊密結合時代實際進行的。“文革”結束后,如何正確認識真理和錯誤及其辯證關系?如何少犯錯誤、避免錯誤?如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主動糾正錯誤?這是人們普遍思考特別關注的問題,也是時代提出的需要解答的重大問題。榮先生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立場出發,撰寫了一系列研究論文,深刻分析了認識客體的復雜性、認識主體的局限性以及認識過程的曲折性,指出了錯誤的難免性和可免性,人們在認識活動中要想完全避免犯錯是做不到的,正確的態度的是盡量避免犯錯,并且要善于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主動糾正錯誤,使失敗成為成功的先導。這一系列論文發表后,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有兩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同時榮先生根據這一領域的研究撰寫的著作《人怎樣少犯錯誤》 于1983年出版后連續印刷兩次,發行11 萬多冊,該書還獲得湖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關于矛盾轉化問題的研究。改革開放之初,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矛盾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內容、實質是什么?如何看待矛盾轉化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問題,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基礎性問題,也是改革開放實踐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現實問題。如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面臨著巨大的變革,社會出現新的階層及其利益主體,不同的階層和利益主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和矛盾。如何看待這種差異,又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如何防止矛盾向不利的方面轉化?這都是在哲學理論和方法上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為了及時回答現實中提出的這一系列重大問題,榮先生與賴傳祥教授合作就矛盾及其轉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哲學研究》 《光明日報》《中州學刊》 《人文雜志》等報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章,提出了許多發人深思的獨到見解,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1987年這些論文結集以《論矛盾轉化》為名出書。著名哲學家陶德麟教授評價說:“本書以矛盾轉化為軸心,展開了歷史的現實的深入論證,對這個重大問題提出了一套系統的見解,不少章節新意迭出,發人深省。”
關于思維方式現代化的研究。上世紀80年初,理論界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而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首要前提和智力動因則是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思維方式的現代化,就必須破除陳舊落后的思維框架,創造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思維方式,實現思維方式從封閉型向開放型、從單維型向多維型、從靜態型向動態型、從再現型向創造型的轉變。正是基于這一考慮,榮先生組織多位學者合作,撰寫了《現代思維方式探略》一書,該書深入分析了文化心理深層變革和思維方式現代化的關系,揭示了思維方式的本質內容、基本特征、構成要素、主要功能、內在機制和運行規律,闡明了由傳統思維轉向現代思維的內在機理。該書榮獲武漢市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此外,關于改革中出現的重大哲學問題,如關于作為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問題,關于“度”和“關節點”不能等同的問題,關于改革與觀念更新的問題,關于改革與哲學自身的改革問題,關于改革與人的自由問題,關于改革與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問題等等,榮先生力求從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上,打通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有的成果還獲得了湖北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
第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
榮先生認為,馬克思主義要取得成功就必須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取得成功,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寬廣,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善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新階段,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榮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不間斷地研究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關于毛澤東思想研究。在這方面,榮先生主要研究了毛澤東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貢獻。他認為,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命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含義;指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基本途徑和方法;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成果——毛澤東思想;指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的總思路。榮先生的研究對于廓清人們在毛澤東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關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在鄧小平理論研究方面,榮先生認為對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探討,應當從世界歷史的總背景下去考察。他認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準備和孕育階段、產生階段、展開階段、成熟階段。對于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和體系結構,榮先生認為鄧小平理論是關于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與發展社會主義規律的科學,其基本內容和體系結構主要體現在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上。基本理論屬于最基礎的部分,基本路線則是在基本理論指導下確立的,基本綱領則是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對于鄧小平理論的重大創新問題,榮先生認為,鄧小平理論的創新是帶有全局性階段性的創新。從縱向上看,鄧小平理論的重大創新突出地表現在理論重心的轉移、體制目標的轉換、理論觀念的整體推進和更新、理論體系的新構想等;從橫向上看,鄧小平理論的創新突出表現為理論創新、體制創新、政策創新、方法論創新等方面。
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榮先生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鄧小平理論的繼承,也是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創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關于執政黨建設的一系列新觀點。二是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強調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樹立正確態度,運用正確方法。三是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根本任務、黨的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做法。
在科學發展觀的研究方面,榮先生撰寫和發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論文。他認為,科學發展觀是一個新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包含“三個要素”:堅實的理論基礎、首尾一貫的基本觀點、源于實踐的科學真理。科學發展觀具有豐富的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榮先生還對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主要依據、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等進行了深入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密結合新的實踐要求和時代特點,以全新的視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以其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揭示,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剖析,對未來社會的深入思考,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榮先生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緊扣時代跳動的脈搏,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這一思想的內涵、實質、突出特色、重大原始創新、偉大飛躍、“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如何奠定制度根基、如何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如何繼承弘揚中國精神等問題,先后發表了70 多篇高水平論文,有多篇論文被二次文獻刊物轉載,在學術理論界產生了較大反響。
第三,關于期刊編輯學的研究
上世紀80年代,很少有人研究期刊編輯學,甚至認為期刊編輯“無學”可言,榮先生不贊成這種觀點。他認為,期刊編輯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學科內容和研究方法。期刊編輯工作也是一項創造性工作,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造參與性,如編輯向作者組稿時為其提供背景知識,討論寫作角度,提出寫作重點等;二是對稿件的創造性加工,即在編輯過程中對稿件進行修改加工的再創造。
榮先生結合自身工作實踐提出,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要做好編輯工作,應當處理好編輯和研究的關系,要編研結合,以編為主。編研結合,有助于編輯人員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寫作能力,便于及時了解學術研究的最新動向,便于與作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編輯人員在進行研究的時候,也要防止重研輕編的傾向,要堅持以編為主,以研為輔,研究為編輯服務。
榮先生通過對編輯工作的全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后認為,編輯工作是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十個環節。三個階段是規劃設計階段,具體編輯階段,編后反饋階段。十個環節是確定期刊的性質和編輯方針,制訂整體設計和計劃,組稿,審稿,改稿,發排,印刷,校對,出版發行,編后反饋。榮先生關于期刊編輯研究的這些重要成果主要體現在他主編的《社會科學期刊編輯學》 《期刊編輯的理論與實踐》 《期刊編輯論叢》《期刊工作手冊》等著作及論文中。榮先生關于期刊編輯學研究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期刊編輯學這門年輕學科的發展和不斷走向成熟,同時也為他所工作的《江漢論壇》培養了編輯人才,為刊物薪火相傳、穩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祝愿榮先生身體更加健康,也祝愿榮先生的學術研究取得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