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開明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各位專家學者:
謝謝你們在百忙中舉辦這個座談會,參加這個座談會。聽了同志們從各個視角和方面,以我的學術人生做事例,對這一問題發表了好些有價值的看法。有些發言、賀辭具體生動,細致入微,有情有義,使我受到很大觸動和啟發,受到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洗禮。有些方面對我的贊譽,已經超過了我的實際作為,只能看作是對我的殷切期望和強力鞭策。
反躬自問,我的一生過得比較平穩,起伏波折不大。從主觀愿望上說,我是比較勤奮,想干點實事,做好工作,也在用主要力量做好編輯的同時,做過一些研究,搞過一些課題,寫過一些文章和著作。但自我評價不高,只夠合格,算不上良和優。好些應該做的事沒有做到位,缺點、短板不少,不滿意之處甚多。這和當時條件局限有關,主要還是個人的素質素養能力欠缺。我一定會將大家的話牢記在心上,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將繼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添磚加瓦,服務黨和人民。
本次座談會以學術人生為主題,這很好。學術人生問題,研究已久,原來談得多,涉及面很廣,幾句話講不清楚。這里只講兩點淺見: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①恩格斯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②馬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為廣大勞動者服務的一生,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一生。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其他許多問題也就不易解決。”③對于共產黨人來說,“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④。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說:“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⑤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⑥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與自然科學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一定的哲學、政治、經濟、法律、道德、文化、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構成了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⑦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工人階級戰勝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它忠實地代表和維護社會主義制度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的。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內在地具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鮮明屬性,任何否定其意識形態性的學說都是靠不住的,根本不存在超越階級立場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和學說。
當今社會,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革,可是,有的人不僅想否定為什么人服務問題的存在和重要性,還散布與此相對立的言論,說什么“價值中立”,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會否定“學術民主自由”;有的置這一問題的上述論述而不顧,鼓吹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觀;有的只談“問題”,不問“主義”,聲稱要做“純粹”研究。其實,“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研究什么,主張什么,都會打下社會烙印”⑧。
歷史實踐證明,忽視“為什么人服務”這個根本問題,而導致腐敗墮落、身敗名裂者,不在少數。我們決不可喪失這一方面的警惕。
不僅要明確這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還要懂得怎樣做?總結我70 多年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最為主要的是四個方面:
第一,要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下功夫。把握好這個總開關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關鍵。
第二,要立足中國實踐。從本身研究優勢和特色出發,選擇某些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作為突破口,求得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和創新,是解決學術人生的主要路徑。我長期從事的是編輯工作,與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者有差別。我研究的主要路徑,是在審慎確定課題后,先打點,后聯線,最后形成一大片。即抓住課題的核心問題先發表一篇論文,傾聽同行者的反映和意見。再逐步依次發出幾篇系列文章,連成一條線。最后在點線的基礎上拓展深化,形成一部著作。
第三,要面向大眾。要用人們熟悉的大眾化語句,去講深奧的理論,提升理論影響力。做到講道理,突出理論解釋力;厚學術,提升理論穿透力;強宣傳,增強理論傳播力。
第四,要強化學術理論內滲力,養成學、思、寫、講的良好習慣。教育者先受教育,學習馬克思主義要真學真懂真用,學好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首先用于強化自身的素質素養和能力。做到言行一致,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符合馬克思主義要求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培育學、思、寫的興趣和愛好,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變成為習慣。離退休后,我就是靠著這樣的慣性推動,天天堅持學、思、寫。好似一天不學、思、寫,就過不下去日子,支撐不起精神,沒有了主要依托。凡學思有成,則寫成文章,變成學、思、寫的印跡。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頁。
③④ 《毛澤東選集》 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1096頁。
⑤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頁。
⑥ 《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
⑦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頁。
⑧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