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威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科學回答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一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研究的重要課題。歷史證明,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關系前途命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階段學說的創新性發展,它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結合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復雜局勢,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驗教訓基礎上通過艱辛理論探索而形成的。對于中國而言,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是我國制定發展戰略的基本立足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實踐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特征,具有特定的運動機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統籌“兩個大局”的內在邏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情況,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新突破、新發展,這些創新性理論成果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新的歷史征程提供了現實依據和理論指南。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在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之中,總依據是后兩者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建立在總依據之上的“矢”,才能射中中國夢之“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深刻領會和把握這個新概括,有助于我們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諦和要義。”[2](P10)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時空邏輯可知,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3](P61)同年10月,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一方面要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化產生的規律性認識,它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系統效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以及由此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同時還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3](P62)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指出:“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5]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指出:“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6]這是黨中央對我們發展進程的新認知、新概括,正確理解其基本內涵及其理論邏輯是科學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前提和基礎,是堅持理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偉大夢想的理論召喚。在此基礎之上,系統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認識、新發展具有深遠的理論意蘊和現實必然。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6]歷史方位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講就像是坐標軸一般,標識著它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處的時空維度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維度,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從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黨的歷史方位”這一概念,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把握歷史方位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見全面、科學、清晰地認識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對實現偉大事業的重要價值,這是共產黨人理論自覺、現實自醒、道路自信的重要體現。
“新時代”作為一個政治學術語,曾多次出現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比如在列寧的諸多作品中,“新時代”是一個不陌生的字眼,但是將其與發展階段相結合卻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首創,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階段學說的原創性貢獻。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時代,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時代。之所以我們稱之為“新”,根本意義在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所取得的全方位、系統性、深層次的巨大變化,集中體現在我國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以及國家中心任務的深刻變化。從黨的十三大系統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到十九大作出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求真務實,尊重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新時代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論基礎,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它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質的飛躍的具體刻畫,是中華民族強起來的邏輯起點,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是實現中國夢的理論指南。
新發展階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因為在此階段我們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6]新發展階段的基本要義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致的,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質的飛躍,但仍然屬于初級階段的歷史范疇。從社會主義長期發展來講,二者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之中。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是一般與特殊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中或者同一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發展程度中社會主要矛盾對判斷歷史方位變化具有重要作用。原因在于,在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起著決定性、支配性和根本性作用,規定著事物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從矛盾主體需求側來講,已由原來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如今“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物質文化到美好生活,體現了由單一型向多元型的變化,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化,需求的廣度與深度也大于之前。從矛盾客體側分析可知,之前的“落后的社會生產”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所謂“不平衡”指的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等等,同時也包括經濟、政治等方面。所謂“不充分”,指的是生產力發展不充分,創新力發展不充分,生產質量和效益發展不充分,等等。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有效解決關系著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我們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探索構建國內國際雙向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經濟格局;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水平和效能,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最后還需要不斷提升抵御風險挑戰的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根據我國新的時代條件的變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要求,深化三大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的理論認知。新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黨和國家對我國所處歷史方位的準確定位,提高了人們對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時代性、實踐性以及創新性。
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邏輯,實質在于如何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維度科學認識新時代以及新發展階段的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階段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由量變引起部分質變是其階段性發展必然展現出來的邏輯。”[7]把握新時代的理論依據可理解為兩個維度:一是生產力維度,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形態的更替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是現實社會的生產力的水平和程度。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彰顯了“中國之治”的顯著效能以及“中國之制”的巨大優越性。二是社會發展維度,作為標識社會發展階段重要依據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轉變,而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區別以往階段質的飛躍的根本體現。
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基本理論依據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發展基礎,經過“十三五”時期的艱苦努力,我國順利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之治”取得了顯著成效。二是發展任務,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之上,我們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即分兩步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是發展環境,國際而言,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類或將進入一個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遭遇嚴重打擊,國與國之間經濟貿易摩擦加劇,世界性問題日益突出,全球治理供給不足趨勢明顯,國際局勢大有加速演變之態勢,國際環境復雜性日益加深;國內來講,我國發展處于三期疊加態勢,社會主要矛盾已然向縱深發展,公共衛生事件增加了社會風險。以上種種態勢加劇了我國發展環境之復雜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歷史演變中某種事物區別于另一種事物的重要基礎。判斷矛盾所處的歷史時空是否發生變化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主要矛盾是否發生轉變;另一方面是主要矛盾的性質是否發生根本性變化。
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歷程表明,能否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時制定戰略、策略的基本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揭示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廓清了中共八大之后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認識,作出了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科學判斷,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之下,我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跨越。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判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并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解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未解決的歷史性難題,履行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完成了人類脫貧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跡,大大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性質發生了變化,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向了更加多層次的需要,比如法治、公平、正義等等。隨著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力得到不斷解放和發展,“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成為歷史,當下所面臨的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新時代的人民群眾所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物質文化,更需要的是在參與社會分工的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自己所發揮的作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相比有了質的不同,更體現在生產關系及地區、行業、人群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因而,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新時代堅持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如何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新發展需要我們堅持核心路徑、主體路徑、制度路徑相統一的路徑體系。
堅持黨的領導地位是現階段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新發展的核心路徑。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歷史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事實雄辯地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就沒有中國一次次歷史性的偉大飛躍,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談不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8](P23)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攻堅克難、抗擊重大歷史風險和嚴峻挑戰的重要基礎和有力保障,是我們有效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今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國不僅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而且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中國貢獻。“事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是團結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最可靠的領導力量。”[9]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的領導地位需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理論強黨。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系統深入學,學懂、學透、學扎實。二是,政治建黨。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每一位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黨性修養的重要體現。三是,制度建黨。著力從制度安排上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體制優勢,始終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和根本。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現階段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新發展的主體路徑。正如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10]我們黨歷來都高度重視黨與群眾之間的血肉關系。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強調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P1031)鄧小平指出:“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12](PP144~145)江澤民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13]胡錦濤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后一再強調的一個重大命題。正如他所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新時代背景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做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起點上,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福祉,日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為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努力奮斗;健全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通過制度改革以及法律完善,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發展需求,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構建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體制機制,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服務觀,樹立公仆意識,積極轉變工作作風,將黨的宗旨轉化為實際效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積極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現階段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新發展的制度路徑。制度建設始終是一個國家根本性的建設,是一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鄧小平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2](P333)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黨和國家各項制度、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關鍵環節和領域的制度問題所引發的矛盾對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黨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經過幾年艱苦努力,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獲得了顯著提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凝練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勢,破解了“中國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碼。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得以有效彰顯,不僅體現在黨領導中國人民抵御重大風險危機上,而且體現在黨帶領廣大黨員以及人民群眾攻堅克難打贏脫貧攻堅戰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事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抵御風險挑戰、聚力攻堅克難的根本保證。”[9]新時代背景之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需要:第一,堅持黨的領導制度,這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關鍵所在。第二,科學把握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關系,善于將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繼承與發展,賦予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新的生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現代化的時空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