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照杰
(首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9)
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生命線”,是確保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支持和擁護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1]充分體現出黨依靠人民推進歷史進步的堅定決心。百年滄桑,弘毅自強。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從群眾路線的內容體系、價值意蘊和路徑指向三個維度出發來復原群眾路線百年發展的歷史圖景,對新時代提升黨的群眾工作能力,不斷增強黨對群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并發展完善于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實現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偉大實踐中。歷史的車輪總是不斷前進的,其面臨的挑戰和目標任務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從“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到“人民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從“做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都是群眾路線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表達,為黨在各時期的群眾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集中表現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其本質就是推翻近代以來壓迫中國人民的“三座大山”,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早在建黨初期,毛澤東就提出“建設一個革命民眾合作統治的國家”的設想,[2](P25)體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一思想的萌芽,此后這一思想像一條紅線貫穿于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歷史賦予我們的革命任務,“中心的本質的東西是爭取民主”。[3](P274)為此全黨要自覺地為爭取人民民主而不懈奮斗。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延安回答黃炎培“歷史周期率”的提問時自信地回答道:“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4](P157)毛澤東所提的“民主”指的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就是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標志著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核心內涵——“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中國大地得到了根本的實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一思想貫穿于黨奪取革命勝利、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等多個方面,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早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遵循。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基礎上,將黨的群眾路線思想與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人民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這一群眾路線新的時代內涵。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強調指出,我們做的所有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5](P23)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永遠秉持為民初心和使命,將人民的利益擺在發展的首要位置,將人民的意愿作為一切政策制定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后來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將“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三個判斷標準,[5](P372)強調要以社會生產力發展為基礎,以綜合國力增強為保障,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鄧小平多次提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他說,凡是“受到廣大人民擁護的事情,不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多少困難,一定會得到成功”。[5](P142)鄧小平將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開放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更加凸顯出其群眾路線思想的時代性和創新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向前發展的。
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在總結黨的近80年的歷史發展經驗和思考如何應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提出黨要做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他指出:“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政治。”[6](P371)因此全黨要為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為使全黨有更深入的認識,江澤民進一步指出,我們黨同其他所有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我們黨始終是立黨為公的,任何時候都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任何時候都不會脫離為人民謀福祉的軌道,這是江澤民在繼承毛澤東和鄧小平群眾路線思想的基礎上,從時代發展要求、黨的建設實際及人民根本立場出發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作出的新的詮釋。
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終價值追求。胡錦濤強調,全黨同志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7](P465)標志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正式成為黨執政理念的指導思想,也成為黨在新階段群眾路線時代內涵的鮮明主題。
在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經驗時,胡錦濤指出,全黨只有牢固樹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擺在發展的首要位置,才能“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8](P15)在總結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們黨的一切工作和奮斗目標就是不斷造福人民,領導人民開拓的一切事業就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對人的最新認識的基礎上發展出的重要理論成果,為新時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提供了重要指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將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永恒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也成為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時代內涵的鮮明主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出我們黨更加聚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在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1]強調人民是國家發展的決定力量,處于國家發展的中心位置。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他指出:“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9]為此,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秉持人民至上性、人民利益唯一性、人民主體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21世紀中國的生動體現和創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一理念將繼續指引和鼓舞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群眾路線時代內涵的發展史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史,歷史已經并一再證明群眾路線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站在新的起點,充分認識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在歷史發展中的意義,是新時代保持黨的先進性的現實需要,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
任何一個政黨,只有保持自身的先進性才能擔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時代重托,進而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如果失去了先進性,黨的執政基礎必然受到動搖,黨的事業也必然會走向衰敗。胡錦濤指出,任何一個政黨的先進性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我們黨“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10](P5)旗幟鮮明地指出黨的先進性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貫穿于黨的建設和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先進性視為黨的生命所在,將群眾路線視為黨的生命線,總是在重大挑戰、重大轉折中根據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意愿不斷加以完善,將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永恒的奮斗目標。因此,將群眾路線作為一以貫之的行動指南是保證黨的先進性的重要保證,同時推進群眾路線時代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更新,更好地指引黨在前進道路上闊步前進,在歷史的進程中引領時代潮流。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推動黨的群眾路線時代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是確保黨的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黨的事業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興旺發達,只有與時俱進地堅持群眾路線、豐富和發展群眾路線,黨才能永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因此,將群眾路線與黨的先進性統一于時代的發展進程中,不僅能更好地促進群眾路線的創新和發展,還能提升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最堅強的領導核心。
堅持群眾路線并推進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發展,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障。馬克思主義權力觀主張“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認為執政黨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群眾,執政黨的根基依賴于人民群眾,因此行使權力必須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基于對馬克思主義權力觀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我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11](P55)如果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觀點丟了,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就會受到威脅。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孕育的黨的初心和使命出發,歷經革命戰爭年代進行的土地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實現的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新時期強調的人民共同富裕,再到新時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百年風雨歷程一再向我們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有牢固的執政根基,關鍵就在于黨始終將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順應人民意愿相統一,始終將不同階段人民的發展需求作為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好不好,落實得到不到位將直接影響到黨的執政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1]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群眾工作落實得好,黨的事業就蓬勃發展,黨的執政根基就牢固;群眾工作落實得不好,黨的事業就會弊病叢生,黨的執政根基就會受到動搖。因此要想密切黨群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須推進群眾路線的時代發展,通過不斷改進群眾工作方法、創新群眾路線理論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提升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其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其中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而人民幸福則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12]鮮明地指出了實現中國夢的正確方向和路徑,即中國夢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實現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其核心內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體現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是實現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踐行好、落實好群眾路線是根本保證。
進入新時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促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這也意味著中國夢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國人民長期的不懈奮斗,需要當前及未來繼續堅持群眾路線,從時代精神和人民立場出發不斷豐富和發展群眾路線。只有真正把握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才能真正把握中國夢的本質,將人民的意愿同黨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只有矢志不移地促進群眾路線的時代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
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必須找準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必須從時代本身出發著手研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時代就是反映社會發展某一特定歷史階段并具有自己基本特征的社會范疇,著重強調了時代的本質內涵是從歷史本身出發挖掘出來的,因此研究群眾路線時代內涵演進要從歷史的邏輯出發;同時,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因此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也不局限于某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而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動態發展過程;此外,歷史的發展趨勢決定了群眾路線時代內涵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實現創新。
一脈相承,就是指某一思想或行為之間的歷史傳承關系。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經過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實踐與考驗,群眾路線已經成為具有傳承性和指引性的黨的重要法寶,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順利實現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必須重視其歷史的作用。“一脈相承”,從價值意義和目的上來看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要求中國共產黨直面歷史失誤,尊重歷史客觀事實。推動黨的群眾路線時代內涵演進是一個漫長、艱辛的歷史過程,因此其演進的進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回顧黨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踐行群眾路線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但也走過一些彎路。比如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擴大化錯誤改變了“八大”的正確路線,黨和人民的事業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歷史的沉痛教訓既不能被遺忘也不能被掩蓋,正如列寧曾指出的:“一個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鄭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對本階級和勞動群眾所負義務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13](P167)因此,要順利實現黨的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必須尊重歷史,不僅要記住輝煌的成就,還要勇于面對曾經的失誤,否則我們就有可能重蹈覆轍。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必須善于總結和借鑒前人的歷史經驗。黨的群眾路線是從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凝結出的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不斷分析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群眾路線的內涵,推進了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事業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切實做好黨的群眾工作,順利推進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必須秉持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將一以貫之的為民初心貫穿于黨的事業始終。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性。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群眾路線不斷與時俱進的過程。群眾路線指引黨走過了100年的風雨歷程,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戰爭時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經驗,是黨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以來,群眾路線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使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必須重新審視和思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認真研究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黨群關系的新對策、新方法。黨的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堅持群眾路線只有做到與時俱進,才能沖破時代發展的局限,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民群眾”作為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條件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國家和每個國家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基于對人民群眾的這一認識,群眾路線也必須與時俱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我們黨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而進行的理論創新。雖然不同時期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不盡相同,但人民的主體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黨的為民初心也始終沒有動搖。無論歷史如何變遷,黨的群眾路線都應該始終隨著歷史的前進步伐而不斷發展。作為一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任務,推進黨的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必須立足現實,放眼未來,使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充滿自信,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締造者。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理論都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都會隨著歷史的推進得到豐富和發展。回顧黨的發展歷程,黨的群眾路線時代內涵的演進與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密不可分,黨群關系也在群眾路線的時代創新中變得更加緊密。毛澤東“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的思想,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一系列理論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階段都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拓寬和豐富群眾路線的理論體系和時代內涵、不斷改進群眾工作作風、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當前,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形勢、新任務,中國共產黨必須勇于變革、敢于創新,以發展的眼光、現代的思維不斷推進群眾路線理論體系和時代內涵的創新與發展,更好地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凝心聚力、砥礪奮進。
在奔騰的歷史長河中,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是促進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實際上是群眾路線不斷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由于時代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也始終處于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中。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節點上,必須一以貫之地繼續推進黨的群眾路線內涵的時代演進,這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必然選擇。只有深刻理解群眾路線的時代主題,充分發揮群眾路線的時代價值,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時代環境中永葆黨的先進性,使我們黨永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以一往無前的姿態迎接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