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青,覃圣云
(1.衢州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2.廣西科技情報研究所 期刊社,廣西 南寧 530020)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迎來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作為高校培養學生的重要載體,高校教材順應時代變化,借助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正從傳統形態逐步走向新形態。
“人類活動的最高追求是價值追求,一切實現人類價值的教育都是價值教育”[1]。作為教育載體,高校數字教材不是簡單的紙質媒介向數字媒介的疊加或切換,而是需要對教材轉型中的多維關系進行深入梳理與重新定位。文章以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為基礎,以教育學、哲學、傳播學、社會學等為多學科視角,對高校教材數字化轉型中的多維關系進行辯證分析,希望借此把握好高等教育改革中教材數字化轉型的契機,抓住教育核心,保障現代高等教育更好地實現本質。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觀。那么科技的進步是否真的帶來人類社會的同頻進步?“人類其實是在退步”,在西方有不少學者對現代技術的發展進行批判,并產生了技術工具與人文價值的二元辯論。在我國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現代技術異化人類”的觀點。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改革與創新之舉,高校教材數字化轉型該如何厘清技術與價值的關系?
我國教材的傳統形態以紙質媒介為主,集平面化的文字、符號、圖形等為一體,歷經千年?!爸R和技術的存儲器不再僅僅是書本、教材和圖書館而是信息網絡”[2],教材的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高校的數字化教材開發和研制主要是交互式的數字新形態教材。教材的新形態媒介包括音頻、視頻、動畫、圖片、教學案例等,都設置到自主開發的數字化平臺上,然后在傳統紙質教材中嵌入二維碼,通過掃碼技術將數字平臺與紙質教材緊密聯接,方便學習者快捷地獲取平臺上多元化、立體化的課程數字資源,做到數字化課程與傳統紙媒教材深度融合。隨著人工智能+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校數字教材還可以增加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混合現實技術(MR)開發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虛擬環境下的學習實踐。顯然,技術是支撐高校教材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力量。
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同時提出,“人的全面發展”依靠生產實踐與外部教育??茖W技術的產生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自我發展的一個表現,它是為了在生產實踐中追求更高質量的自我發展。因而,人本精神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技術的發展必須遵循人的價值導向。至于外部教育,“大學的存在理由和根本職能便是培養人才”[4]。人才培養的價值既決定著宏觀層面的學校辦學目標,同時也決定著微觀層面的教材建設。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發展進程逐步加快,我國對人才培養的價值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等教育連接著人才教育培養和社會生產實踐,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樞紐,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導向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需求應共同成為高等教育辦學的價值標準,也是高校教材自始至終的內在靈魂。
技術的運用是否偏離了發明的初衷?當技術超越它的工具本質,成為統領社會發展的一種思想或意識形態的時候,危機也就隨之而產生了?!氨患夹g理性所驅動的現代技術不僅控制著使人產生虛假快感的物質享受,而且演變成控制人心理和意識的意識形態”[5]。馬爾庫塞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大軍中的代表人物,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他指出了科學技術使人喪失否定性、批判性、主體性,成為單向度的人。這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在某個歷史階段不是前進,而是退化。
新的科學技術影響并改變著教育的時候,“技術中心”還是“教育中心”也曾引起人們的爭論?!鞍菪运伎际钦稀约夹g為中心’還是‘以教育為中心’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的有效方法,在技術和教育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和結合點”[2]。高校數字教材建設的兩大主題便是技術與人,“如果只將技術作為單純地解決教育某一方面問題的工具,僅僅用于完成現有的模式和方法,技術將對教育產生異化作用?!盵2]可見,所有技術的運用都不是單純的手段,必須清晰地指向學習者的預期學習目標和教育者的終極培養價值?!敖鉀Q技術對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徑在于技術、人和精神的融合,創造新的秩序、范式和文化”[2]。因此只有在充分地掌握和信任新技術,同時在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上始終以人為本,始終保持人的全面發展理念,才能使高校的數字教材實現完美轉身。
高校數字教材的產生隱藏著一場高等教育教學的革命。因此,高校數字教材建設必須在教材本質上對涉及教和學的多重元素進行深入思考:哪些需要重構?哪些必須繼承?
學科邏輯向應用邏輯的轉變。隨著經濟發展走向新工業和高科技的新常態,高等教育承擔的重任是培養服務社會發展的高技能人才。應用型大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隊伍中主要的辦學力量。然而很長一段時間,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知識傳授并沒有及時轉變,秉承研究型大學的學科邏輯,文化知識呈現著明顯的學科性,缺乏應用性、實踐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并未真正實現。數字化教材突破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瓶頸,具備從學科邏輯向應用邏輯轉變的條件和優勢,傳統教材與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教”材向“學”材的轉變。高校數字教材從外部關系來看,連接著教師、學生、課程、出版社,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從內在組構來看,包含著多媒體形式、數字化內容、價值、功能、信息技術等內涵??梢娊滩莫q如一臺精密的儀器,牽一發而動全身。教材編寫的邏輯轉變,決定了教材主體指向的改變。應用邏輯編寫語境下的教材主體是教學對象,即教材不是教師用來的“教”的,而是學生用來“學”的?!巴ㄟ^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支持教學從傳統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傳統教育三中心’向‘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現代教育三中心’轉變”[6]。教材不再是教師用來“教”的載體,而是學生用來“學”的媒介和平臺。
數字教材編寫邏輯的改變同時帶來教學方式的改變。然而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口耳相傳,因此任何教學方式的變革都不能完全消除傳統的師生導學關系。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下,新形態教材的建設是為了學習者通過網絡信息更方便、高效地獲取海量的知識和技能,實施學習行為。信息技術的高能運用,絕不能架空或僭越傳統的師生導學關系,教師依然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新形態教材的線上學習包括了課程知識的學習、問題的討論、測評、反饋,從包含的環節和內容看,與傳統的課堂學習是一樣的,師生只是缺席了面對面的交互。再者,新形態教材的運用是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結合,傳統的課堂學習依然不能缺少,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混合式、翻轉課堂、O2O教育的新模式,因此新形態教材背景下的學習絕不是天馬行空式的學習,而是教學模式改革下更需要強化師生的導學關系,重視師生口耳相傳的教學方式,在發達的技術與豐富的資源環境下,使學生有效率地學,有質量地學。
“新技術突破時空界限,改變學習資源的分布形態和對其擁有的關系,使學習資源具有無限的可復制性和廣泛的通達性”[2]。新形態教材的最大優勢是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學習者擁有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并且可以反復學習,不斷鞏固。然而網絡時代的知識已不是傳統的固態的知識,而是流動的知識、軟化的知識,“知識內容由整體變為碎片”“知識生產由單純依靠人類變成人機合作”[7],學習者借助數字資源開展自主化、個性化學習的同時,會伴隨著碎片化、模糊化的新問題產生,即使數字化平臺能提供線上的師生交互,但絕對替代不了傳統課堂或線下師生面對面的語言交流?!翱诙鄠鳌笔遣豢赏耆娲慕逃绞?,為了避免在線課程“師生零見面”的教育教學困境,目前美國最新發展的在線教育O2O(Offline to Online)教育模式就是線上課程與線下答疑的結合。師生傳統的導學關系是數字化新形態教材順利實施的保障,教育強調人才培養的人文價值目標,始終秉持教師和學生導學關系的傳承,唯有這樣,我們高校教材的數字化轉型才能良好地演進發展。
高校數字教材建設,其復雜程度和技術方法都大大地有別于傳統教材。那么數字教材如何出版?數字教材使用中的教學交互、數字資源更新,數字平臺維護怎么完成?高校數字教材的建設是高等教育順應時代的一項升級行為,出版社該如何保障它的持續升級?
高校數字教材對出版社的傳統出版模式發起了挑戰。內容、形式和技術的全方位改變,對于傳統出版來說是沒有辦法完成數字教材生產的。于是,在探索模式創新和技術突破的過程中,出版社建立了新的立體模式。首先出版社必須建立合作伙伴,如網絡科技公司、商業公司,目前合作方式有資本合作、技術合作和項目合作等。另外,高校數字教材最后的發布、推廣和使用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的力量。高校數字教材往往集結了信息化時代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可推廣性,因此高校數字教材生產的參與者,從源頭上來說,往往不是作者個人或團隊的單純行為,而是學?;蚪逃姓块T助推教育教學改革的行為。由此看出,高校數字教材的出版,從內容到形式、從技術到參與力量,到最后出版社建立的新型合作伙伴,整體表現出了多方參與、多維呈現的立體化模式。
“立體化出版的核心內涵不在于教材形式的立體化,而是出版服務的立體化,出版社要全面從以教材開發為核心轉向以提供基于教學資源的增值服務為核心”[8]。高校數字教材從研發、出版到最后呈現在讀者面前,出版社的工作開展僅僅是一個開端。高校數字教材在使用上與傳統教材的最大區別就是,數字資源、數字平臺、數字技術能為學生提供自主化、碎片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并能隨時進行師生、生生間的探究、提問、答疑等交互性的學習活動。然而這些學習方式和學習行為完成的前提必須是數字平臺運作流暢正常,數字資源傳遞安全無誤。這就需要出版社的合作伙伴——學校、互聯網科技公司做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同時高校數字教材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更新、調整、優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技術上運用大數據進行記錄、跟蹤、分析,以便教材對數字資源作出補充、更換、刪除,數字教材永遠走在建設的路上,建設不停,服務不止。另外,高校數字教材作為特殊的數字產品,在應用服務方面還涉及非常多的項目,如教材演示、教材協同開發支持、教材應用經驗分享、教材資源共建共享等??梢?,數字化時代,數字教材建設對出版社的需求遠遠超出了傳統教材平面化、單一性的需求,要為學習者、教師等用戶群體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務,并且從服務對象到服務方式、服務時間等都呈現開放、動態、立體的特征,真正體現信息化時代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拉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幕,“正如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院長盧西亞諾·費洛里迪在《第四次革命》一書中所言‘任何技術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媒介’”[9],高校數字教材也隨著新的媒介技術不斷升級,從鏡像數字教材到多媒體數字教材再到新形態的富媒體數字教材?!案幻襟w數字教材是數字教材的新形態,以富媒體技術為支撐,將視頻、文字、圖像等各種富媒體資源融為一體”[10]??梢灶A見,在“互聯網+”之后,“人工智能+”一定又會以創新性的媒介對我們人類社會帶來更具顛覆性的發展,而教育也將引來更為深刻的變革。“今天,書籍中的紙頁正在消失,留下的只是書籍的結構性概念”[11]。由此看,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必將引起高校數字教材的不斷升級?!敖滩某霭嫔绦枰腿斯ぶ悄芗夹g公司合作,盡快將資源投入到智能教材領域,提升制作新形態教材的動態競爭力”[11]。數字化教材的出版與服務相互融合,系統復雜,只有雙輪驅動,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才能保證高校數字教材的持續升級。
數字教材的產生是國際化的教育教學改革行為。我國高校數字教材的形態、內涵會如何發展?作為承載未來教育的重要媒介,高校數字教材將如何助力教育的正確走向?
決定高校數字教材形態發展的是“未來媒體”與新興技術,這兩大方面必將引導高校數字教材實現形態再跨越。
“未來媒體”相對于當下媒體,它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強化平臺性作用,“除了具備傳遞信息的基礎功能之外,還集合了社交關系、產品服務、使用場景等要素”[9],這與高校數字教材的發展需求是完全契合的。數字教材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重要的是場景體驗、人機交互等新的學習內容和方式。除此以外,未來媒體還將表現“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發展特點,比如從移動終端來看,除了智能手機外,適合高校數字教材傳播的移動終端還有可穿戴式設備,“可穿戴設備或將引來5G時代未來媒體應用的一個大爆發”[9]。設想不久的將來,大學生進行在線學習不用捧著大屏幕的智能手機,身上任何一件飾品或衣物都能實現甚至超越智能手機的功能,比如你眨眨眼,你選學的微課程視頻就在你眼前出現了。
“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日益成為全球競爭的新焦點”[9]。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人工智能被正式提出應用于教育領域。憑借人工智能技術,學校教育可以開發智能化教學平臺、進行智能化學習服務,體驗智能化學習場景,進行智能語音識別、智能測試、智能點評?!霸诮滩氖袌錾?,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出版社開發出個人定制的智能教材”[11]。國外一些公司已經在研發為學生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教材。除此還有5G技術和三維碼技術。5G技術的三大特點是極高的速率、極大的容量、極低的時延。由此可以判斷,對于高校數字教材而言,意味著視頻化的在線微課程傳輸速度更快、更流暢、更清晰,“視頻評論”“視頻留言”等可以成為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新形式。三維碼技術是將處理過的帶有信息的圖片作為二維碼的底圖,將之與二維碼結合。高校數字教材文字文本與數字平臺、數字資源的聯接也將會隨著三維碼技術的應用而產生形態的再跨越。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教育不能只停留于思考過去的不足和當前的現狀,而是應該立足于人類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重新構想未來的教育應該走向什么方向”[12]。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影響著高校數字教材的內涵發展。
未來教育應該怎樣培養人才?傳統的教育體系已經不能勝任未來教育的人才培養需求,現代化的教育體系需要完成教師轉型、課程轉型、管理轉型、評價轉型、學校轉型,“教師不僅屬于學校,也屬于社會,還屬于網絡,學生學習不僅在課堂,還在家里、在路上、也在網絡上”[13]。學校的界限開始模糊,教師的職能悄悄改變,課堂教學不是唯一,線上教育越來越興盛,“在線課程將成為學校日常教學的常規設置,課程越來越多地體現為線上線下融合”[13]。
看來,高校數字教材的形態轉型契合了未來教育的發展特點與趨勢,而高校數字教材的內涵必需始終著眼于未來教育的人才培養本質。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發表的重要報告《反思教育》里說:“教育應該是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化、國際團結和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盵14]未來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公民,然而不管是傳統教育、現代教育還是未來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本質始終是站位于人的生命價值、社會價值。高校數字教材已經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步伐,技術成為本次教材革新的重要手段?!凹夹g永遠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需要改變,但是培養人才的本質是沒有變化的”[14]。因而高校數字教材在未來教育大變革的語境下,必須始終秉持教育的本真,力求形式與內涵的科學結合。
WEF發布的《未來就業報告》中提到,從2030年開始,大批的傳統職業將會消失,很多新興的職業將會興起。作為連接高校與人才培養的媒介,高校數字教材將取代傳統教材而蓬勃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必將面臨技術對人的取代問題”[15],人們預設不久以后,只要是人進行的對外部世界的操作,人工智能都可以完成。對于學習而言,答疑、批改、測試這些作為教師的基本職能,完全可以由機器人教師取代。學生的學習行為,基本借助互聯網完成?;ヂ摼W與人腦的長期協同將改變新一代年輕人的基本認知方式,“使得人的‘內腦’與‘外腦’聯合行動,從而具備人機合一的思維特征”[13]。“人工智能對教育和學習具有雙重影響,既會帶來惠益,也會帶來風險”[16]。未來社會的如此走向引起了學者們的憂慮和擔心。學習是人類的集體行為,“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學校不會消亡,教師也不會消失”[14],人工智能取代的只是硬技術,軟技術只有人自身才能完成,“當人工智能已經能夠代替人類完成很多工作時,需要較強人類品格特質的部分是自動化技術所無法完成的”[12]。韓國作為世界上推行數字教材最早的國家之一,對數字資源的過度依賴,“數字癡呆化”被學者多次提起,“數字媒體讓人上癮,奪去了我們的睡眠,損傷記憶,減少我們的精神勞動,因此完全不適于在教育領域推廣”[17]。由此看來,作為未來教育課程轉型的必然結果,高校數字教材的發展處于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階段。只有在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思考未來,不斷探索、漸進調適,才能實現教材形態和內涵的有機協同。
一切教育的旨歸在于人的全面發展。21世紀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高校教材的數字化轉型在自我發展歷史上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然而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會面臨機遇和挑戰,新技術發展的倫理困境理應引起大家的共同關注。只有辯證思考、科學推進,精準把握技術與價值、重構與繼承、出版與服務、發展與未來的四維關系,高校數字教材才能助力教育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