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昆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辛亥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成立都是近代中國革命不可逾越的階段,影響著近代中國的前途命運和發展走向。辛亥革命以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為目標,深刻影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思路,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就是辛亥革命的堅實繼承者和發揚者。毛澤東指出:“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辛亥革命視作奮斗歷程中的指路明燈,在對辛亥革命的反思、繼承與超越的革命實踐中逐漸找到了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辛亥革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中的十年間,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先進分子扛起救亡圖存的大旗,取得了巨大的革命成果。二次革命、護法運動、護國運動等極大地鍛煉了早期先進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前提、階級基礎、思想啟蒙和組織條件,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皇權是神授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欺君犯上”是罪大惡極的。辛亥革命以前的農民運動接二連三的沖擊封建皇權,但始終難以擺脫皇權意識的束縛。但辛亥革命的爆發極大程度的改變了深受封建皇權影響的落后思維觀念。廢帝制、建民國、立約法,這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最直接的革命果實。一方面,“推翻清王朝、廢除帝制”傳播出“無論誰想復辟帝制,人民都要其垮臺”的意識,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掃清了障礙。另一方面,建立民國、頒布《臨時約法》指出了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可以參政議政,這為爭取民族覺醒、推動社會進步創造條件。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推行“振興實業”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和帝國主義經濟,“為民族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近代中國工商體系的形成”[2]。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資源,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關系變動,進一步壯大了工人階級隊伍,使工人階級逐漸站上了歷史舞臺,積極的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堅強階級基礎。
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中華民國成立后,“近代報社、書館、圖書館……休閑娛樂設施已基本成型,社會各界人士投入民國新文化建設的熱情進一步高漲”[3]。以五四運動為例,涌現出了無數愛國主義知識分子,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偉大旗幟,“跑到工人中去辦工人學校,去辦工會”[4],在民主思想傳播中推動了民眾思想的解放,同時鍛煉了先進知識分子。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順應時代的要求,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高舉三民主義旗幟。但是,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思想啟蒙僅僅局限于資產階級內部,最終導致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深刻地分析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在革命實踐的道路上覺悟到資產階級革命是挽救不了中國的,提出必須深入廣大人民群眾內部進行思想啟蒙,才能走好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成為一股有相當影響的思想潮流,從而產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盵5]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之初,知識分子占據多數,這些知識分子大多數都是經歷了辛亥革命的洗禮,這使他們的活動和思想深受辛亥革命的影響。辛亥革命以后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以及思想解放運動中涌現的精神領袖和代表人物,大多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早期知識分子,在辛亥革命的洗禮中明確了救亡圖存的革命方向。辛亥革命的實踐,讓中國早期共產黨人經歷了革命的磨練和思想的洗禮,鼓舞著辛亥革命后各個階級投身于救國救民的大任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良好的組織條件。
總結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繼承了辛亥革命的未完成的事業,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中不斷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在對辛亥革命的反思與繼承中分清了“革命對象問題”、“ 政黨建設問題”、“軍隊建設問題”、“革命動力問題”,始終在驚濤激蕩的革命斗爭中保持清醒頭腦和肌體健康,在各種復雜的國際國內黨外黨內環境中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
分清敵我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辛亥革命獲得了短暫的勝利,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廢除了封建帝制,但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始終沒有真正分清革命的主要敵人。在革命中,孫中山通過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來獲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導致革命遭到帝國主義的破壞;革命失敗后,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都相繼失敗。最終孫中山認識到舊軍閥也是靠不住的,依靠軍閥打擊軍閥是行不通的,封建軍閥本身就是落后的、腐朽的,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大山”,也是革命的對象。
中國共產黨深刻反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革命對象上錯誤的經驗教訓,將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劃分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帝國主義通過船堅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瘋狂的壓榨中國人民、大肆掠奪中國的物產資源,這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總根源。封建主義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封建主義通過勾結帝國主義剝削、奴隸中國人民,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官僚資本主義也是中國革命的對象之一,官僚資本主義通過操控國家財政、奴役勞苦大眾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官僚資本主義也是革命對象之一。在革命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清醒的認識到革命的對象,把握住了革命主動權,為中國革命明晰了方向。
革命的領導權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的政黨是不能夠領導中國革命的,必然會導致革命的失敗。辛亥革命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并沒有加強內部建設,導致政黨的領導不穩定、成員不團結?!靶梁ジ锩氖。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獲得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盵6]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十分注重黨的建設,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革命,確保了政黨組織革命的正確方向。毛澤東在革命斗爭與新中國建設的實踐中十分重視黨的建設,他提出黨的建設首要的是思想建設,這為肅清黨內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破除黨內教條主義提供了理論支持。鄧小平為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黨建思想,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探索中創造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黨建思想,初步回答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問題。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使黨在各種風險考驗面前、在各種復雜國際國內環境面前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保證黨的建設不褪色、不變質。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證有集中統一的領導、嚴密的組織紀律、高度一致的思想基礎,是不能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最終勝利。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在取得短暫勝利后,忽視了對革命軍隊的改造和建設,失去了對軍隊的領導權,在革命的關鍵時刻,甚至幻想通過依靠帝國主義支持、依靠軍閥打擊軍閥等方式進行革命,導致革命不斷妥協退讓,以至于革命最終失敗。資產階級政黨沒有一支屬于革命黨人指揮的軍隊,掌握不了革命的主動權,這也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失敗的重要原因。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以后汲取辛亥革命缺乏軍隊建設的經驗教訓,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始終堅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始終是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毛澤東軍隊建設思想為革命年代的軍事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理論指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始終堅持軍隊歸屬于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軍隊始終服務于人民。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強軍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有一支跟黨走、聽黨話的現代化人民軍隊,如果軍隊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弱化了人民軍隊的屬性,戰斗力和凝聚力就會下降,革命、建設和改革將會舉步維艱。
在中國,農民等勞苦大眾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備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有著強烈的革命意識。然而,辛亥革命卻脫離了勞苦大眾、工人農民,這也是其失敗主要原因之一。中華民國頒發的《臨時約法》規定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是這些權力并沒有真正交給人民群眾,而是掌握在資產階級的手中,孫中山的革命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工人農民的積極作用。在孫中山晚年時期,他認識到了工農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政策,表明了孫中山革命意識的進步。
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來,始終重視工農的歷史作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群眾觀點是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和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論斷。但是,農民固有的階級屬性導致農民無法承擔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究其原因:第一,缺乏先進的思想指導;第二,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第三,農民階級自身的妥協性,缺乏徹底革命的勇氣。因此,中國共產黨站在歷史的前沿,指出農民階級的廣大勞苦大眾偉大歷史作用,也承認歷史局限性,認識到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要想獲得革命的勝利必須緊緊依靠和發動農民。
“早期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幾乎沒有例外地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到過辛亥革命深刻影響,這些影響深刻的改變著中國革命發展的走向?!盵7]中國共產黨代表著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在接過辛亥革命“復興中華”的大旗之后,扛起了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得原本千瘡百孔、四分五裂的國家得到了復蘇,一切不平等條約被廢除,自此擺脫了束縛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外來枷鎖。1953年確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重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工業、農業也得到了協調發展,最終超額完成任務,此后的中國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國。1954年頒布憲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歷史地位首次寫進社會主義憲法。前進的道路總是荊棘滿布,1958年以后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對全黨和全國造成嚴重的災難。但是,這一時期的歷史成就也是巨大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部分經驗都是在這一時期積累下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從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社會、生態、教育、醫療等全方位各領域的探索,積累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沉淀。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在長期探索的實踐終于找到了一條頗有中國特色、飽含國人智慧、極具光明前程的偉大復興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8],標志著中國正以高昂姿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民經濟大幅增加、政治更加清明、民生福祉更加殷實、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健全,人民朝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大步邁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民族復興偉業。
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時隔十年,卻深刻的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在新的歷史時期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必將大有作為、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跡,以實現孫中山先生“復興中華”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