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偉振
(阜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形成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體育強國視域下我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競技體育方面已經連續多屆奧運會斬獲優秀成績,我國不同類別的學校加大了對體育管理和體育教育的重視
程度,全民的身心健康素質得到顯著提升。所以,在建設體育強國過程中要健全和完善體育教育制度、構建“以人為本”的體育發展理念以及加強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推動全民健身,唯有如此我國的體育事業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才能夠穩步向體育強國邁進。”[1]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涵蓋體育強國夢在內包含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強國夢,新時期加快發展我國體育事業開拓體育強國建設新局面,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體育鍛煉逐漸成為人們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的隱藏價值以及體育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有了新的內涵和時代意義。
所謂體育強國體現了中國對體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期待,是以競技體育為主導并且國家體育總體發展水平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需要均衡發展,是推進人民健康發展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基于此,主要從兩點來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屬于體育強國。第一,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實現雙循環,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第二,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包括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等領域處于世界前列。就我國目前體育事業的發展狀況而言,我國體育發展綜合實力與體育強國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國未來的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要實現體育事業各領域協調均衡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強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決定性成就,但是也出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等問題,制約了我國不同區域體育事業協調均衡地發展,導致農村體育事業和西部體育事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和東部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偏向于粗放型。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實施整體性推進農村體育扶貧,扶貧資金的主要用途是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路徑、場地設施等。”[2]國家通過提升硬件設施與群體生活環境來保證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推進全民健身運動,但是體育資源的利用和公共基礎設施的維護卻得不到保證,使得農村的體育公共基礎設施很難發揮提升農村居民身體素質的作用。另一方面,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西部人民體育消費的市場理念和消費理念尚未形成,將資金投入體育消費領域和體育建設仍然存在問題和困難,難以推動西部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同時,由于西部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環境,西部地區的體育公共基礎設施仍然不完善,需要大量的體育設施和地域場館來滿足西部人民的鍛煉,增強西部人民的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消費意識。
我國在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過程中逐步營造了“全民健身”的社會氛圍,迫切需要專業的體育人才以及體育教師隊伍以滿足社會不同群體對體育鍛煉和體育專業技能發展的需求。但是,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和體育事業起步晚發展慢,尤其是新興體育專業領域,導致缺乏大量的體育專業人才和體育教師隊伍。就體育教育而言,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起步晚時間短,所以體育專業高學歷畢業生也相對較少,以致于從事相關體育教學的教師也就較少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例如高爾夫和冰雪這些新興體育項目的市場需求和消費需求大,然而我國缺乏從事該專業的體育教師和學生,成為制約我國新興體育產業發展的瓶頸。就學生就業發展而言,由于缺乏體育場地和設施我國體育高校畢業更多選擇俱樂部、戶外拓展公司及企業文化公司就業,例如北京曜威體育文化公司等,導致我國培養的體育專業人才更多聚集在發達城市,高校畢業生學選擇就業方向相對單一和落后,高校根據社會需求培養的體育專業人才并未走向社區和農村。就在現有的體育專業課程教師隊伍而言,我國部分教師沒有經歷過系統的體育專業學習和體育鍛煉,缺乏體育專業理論知識儲備和先進的教學方法,而是依據其他專業經驗進行體育教學以培養體育專業人才。
“促進人民身心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出發點與落腳點。”[3]目前大多數社會群體的公共體育屬于自發性群眾活動,不僅沒有統一的時間和設施要求,也沒有固定的運行機制與硬性執行指標。由于社區和農村的公共體育沒有成文的要求與政策性的配套文件,因此社區和農村的公共體育是基層政府工作中的“弱勢部門”,沒有獨立的單位部門進行組織和管理處于無人管制的狀態。體育管理運動機制的薄弱環節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數青年主力群體很少參與社區和農村公共體育活動和管理,體育管理運行機制沒有扎實的群體基礎導致配套機制落后運行機制的力不從心。此外,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引發教育資源的分配也存在差異,一般情況下,我國大城市的教育優于小城市教育、城市教育優于鄉村教育、整個東部教育優于中西部教育,素質教育在東部地區和大城市的落實情況優于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和鄉村地區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沖突也最為嚴重,更為偏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的體育專業技能發展,同時,大學的選拔機制因地區不同評價標準也不同深化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導致我國不同地區和學齡階段的體育管理模式不同,所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在實際執行中就會大打折扣,尤其是鄉村、小城市和西部地區的體育管理模式相對單一和落后。
中國教育制度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推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扭轉不科學的教育教學評價結果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文憑、唯科學、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教育質量評價指揮棒的問題。”[4]。大學人才選拔機制始終堅持改革與素質教育理念相協調一致,確保各類課程在育人目標上方向一致、在育人行動上步調一致,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情操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首先,完善學校領導工作機制。學校黨委應當注重體育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提升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統籌學校不同課程的協調聯動作用,帶動不同邊緣學科的交流互動。其次,健全學校組織保障機制。在未來體育事業發展中,學校各教學基層單位以及職能部門之間應當相互配合形成共建共享的育人保障機制,推進體育課程改革落地生根促進體育教育演變成普遍實踐,將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理念融入課程建設為學校教育提供整體性、協調性和系統性的指導。最后,構建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我國教育事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均衡不公平問題制約著中西部和落后地區教育發展,教育的公平應不僅是滿足社會最優勢群體的群體最大利益,而且是滿足落后地區社會群體的最大利益,實現教育的普及化和均等化。教育資源的共享不僅僅是提供體育教育基礎設施,是教育創新理念、教育發展模式和成功教育案例的共享,營造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教學氛圍以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
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消費理念的轉變以及體育消費模式的更新,人民對于體育鍛煉和體育專業技能發展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需要政府給予資金、設施和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一方面,政府提供群眾體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城市地區特別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于人們的健康意識和全民健身意識已經形成,愿意將資金投入到體育鍛煉以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由此產生了現代體育產業,現代體育產業在經濟發達地區有了穩定的群眾基礎和市場需求。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人們可支配的閑置資金有限并且全面健身意識尚在形成,現代體育產業的群眾基礎薄弱和市場需求有限,迫切需要政府放寬社會資金加大對群眾體育事業的投入,給予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政策優惠以滿足欠發達地區群眾體育需要。另一方面,注重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體育文化作為體育強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政府的重視并加以保護。“中國作為東方體育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與西方體育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和區別,中國功夫、氣功和太極在國際幾乎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象征。”[5]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融合各個地區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以中國功夫、氣功和太極為代表的傳統體育項目吸引了國際的關注與青睞,在尊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上加強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了中國體育文化的多樣化、國際化和全球化。
基于我國體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協調導致人民群眾對體育文化需求不能有效地得到滿足,體育資源主要分配于經濟發達地區、城市以及“競技體育”領域。對此,我國正逐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社會資金的投入以健全和完善體育基礎設施,但是,“全民健身”的健康意識仍未在全體人民群眾中形成,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制約著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全社會要積極構建“全民健身”的體育發展理念以營造共建共享的體育發展新局面,夯實建設體育強國厚實的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第一,要把提升人的體育文化素質視為人的全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視為發展體育事業的根本價值訴求和價值實現目標。政府加大對體育事業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加強同社會各類體育組織之間的交流互動,及時解決社會體育組織開展體育活動面臨的難題,引導更多群眾樹立全民健身意識并且積極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第二,要增強各類體育民間組織、社會企業及個體的供給主體性,能夠有效彌補政府角色和職能上的缺位進而滿足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2014年國務院提出“培育發展多形式、多層次體育協會和中介組織”的工作要求,為提供體育產品和體育文化服務均衡化奠定了組織基礎和物質基礎,激發社會不同群體參與體育治理的社會活力,進而營造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共商共建共享的體育發展新局面。
總之,積極構建“全民健身”的體育發展理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是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全局戰略高度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國在推進體育發展事業中學校、政府和社會要在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形成強大合力,激發不同社會群體參與體育治理和體育服務的韌性與活力,破除利益藩籬推進城鄉體育事業、區域體育事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居民獲得切實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體育發展新局面,開拓體育強國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