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婭梅
(四川工商學院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雨水資源是天地間的一項免費資源,在國際淡水資源匱乏,我國大部分城市缺水不斷的情況下,在響應我國構建海綿城市的政策指南下,人工濕地公園作為生態效益高、景觀價值和社會效益高、海綿效果好的綠地類型,必將在城市適應的地方迅速發展,科學合理地進行人工濕地公園雨水系統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在基于“生態優先”原則的海綿城市理念下,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互結合構建濕地公園雨水系統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本文以成都平原濕地公園雨水系統構建為例, 研究平原地域類型雨水濕地系統的構建及其處理效果, 以期為類似公園濕地雨水系統規劃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
海綿城市理念是近幾年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主要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可以快速適應環境的變化以及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一定的彈性[1]。它的原理是在雨季時蓄積雨水并通過一些途徑將雨水凈化加以利用, 旱季時可以將儲存的水進行釋放加以利用,從而使城市能夠彈性的應對環境變化。不同于傳統城市雨水系統設施,海綿城市優先利用綠色生態措施進行雨水管理,達到“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目標。海綿城市的生態雨洪措施包括植草溝、雨水花園、濕塘、濕地、蓄水模塊等不同尺度上的設施。在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及城市內澇等問題凸顯的背景下,基于“生態優先”原則的海綿城市建設,逐漸成為指導我國雨水系統構建的科學理論和緩解城市雨水災害的重要工程。
濕地作為城市之腎, 在海綿城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不僅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 還擔負著雨水水量滯蓄任務[2].濕地公園作為城市生態建設用地的一種類型,兼具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改善氣候、控制污染、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功能以及科普教育、科學研究等服務公民活動的重要職能,是基質優良的城市海綿體,也是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新型初期雨水處理技術的重要設施形式,其規劃設計與利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海綿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型人工濕地公園在提供生境、豐富物種、改善城市微環境的基礎上,特別關注雨水的消納、凈化和回用,將城市雨洪管理基礎設施、公園和人工濕地的生境相結合,進行協同整合和統籌建設。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對濕地公園雨水構建系統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與利用,將更好地推動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
基于我國國情,國家住建部2014年11月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提出我國要因地制宜的興建海綿城市,旨在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以排為主”雨水治理思路,使雨水就地滯蓄,將雨水視為資源,構建我國生態雨水管理體系[2]。雨水濕地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的技術措施。雨水濕地是通過模擬天然濕地的結構和功能,主要用于雨水徑流總量及洪峰流量控制和徑流水質控制的一類人工設施。最初的雨水濕地概念是美國提出的低影響開發(LID)雨水管理理念,應用于解決開發所帶來的洪澇風險以及面源污染問題,同時也是海綿城市雨水系統構建的有效途徑。
成都平原四周群山環抱,降雨充沛是氣候特征之一,加上夏季雨量多降雨密集,集水時間較短,水勢迅猛,易爆發洪災。同時,不完善的城市規劃理念、對自然水文循環規律的不了解以及對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考慮欠妥,城市內澇時常發生,對于城市的建設造成了影響,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影響[3]。盡管傳統雨水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但是城市內澇問題依舊存在。同時傳統雨水系統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在長期使用中,也逐漸顯現出來。而城市中的人工濕地公園利用生物自凈功能,進行雨水循環利用、水資源的凈化,具有極高的“海綿功能”,而且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城市微氣候意義重大,是低能耗、高生態效益的綠色基礎設施形式。因此,在海綿城市理念下結合平原城市的地域特點,構建人工濕地公園雨水系統,利用天然的雨水調節優勢,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互結合,能夠更好地發揮濕地公園對雨水的滲透、吸納和凈化作用,從而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削減徑流污染,促進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為了解決平原城市傳統雨水系統所帶來的問題,并且滿足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設發展需求,加強人工濕地公園雨水濕地系統構建是非常必要的。在人工濕地公園雨水系統構建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目標,人工濕地公園雨水系統構建應實行先規劃后建設,在雨水濕地系統構建之前,做好整體的系統規劃,保證雨水濕地系統構建效果。首先,要根據平原地區特殊水文特征及城市發展現狀,合理的規劃排水系統,需要對地形進行充分的利用,加強對自然坡度的利用,以最短的距離將排水設施靠近水源,發揮海綿城市自然留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其次,應嚴格落實各層級規劃所確定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應尊重生態本底、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格局,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減少對城市原有水文特征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后,還需要加強建成后雨水系統設施的管理維護,以保證系統正常運行,提升雨水濕地系統構建的效果。
在海綿城市理念的背景下,雨水濕地系統構建需要加強對生態資源的利用,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雨水濕地系統構建的成本,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雨水濕地系統對于城市建設來說,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也避免雨水資源的消耗與浪費。在人工濕地公園雨水系統構建中,以保護和維持城市生態環境,恢復和修復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優先采用自然途徑和人工途徑相互結合的方法,根據平原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與特點,對自然資源加大利用力度,以徑流總量作為首要控制目標,推廣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模式,將內澇災害防控、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地下水補給、水文循環恢復等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新型的雨水系統,實現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人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促進平原城市建設開發與水生態和諧發展。
濕地公園雨水系統構建的時候,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大大提升雨水濕地系統構建的效果,避免城市出現內澇問題,促使城市實現良好的生態環境。
合理確定濕地公園面積。濕地的面積設計主要依據水力負荷,其計算公式A = Q/Nq。其中:Q 為污水流量, m3/d;Nq 為水力負荷,m3/(m2·d).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取值范圍可參照HJ2005-2010《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其具體參數根據預處理程度、水量選取[4].例如:某雨水濕地系統工程,水力負荷為 0.8m3(m2·d),通過公式計算濕地建設面積為100000m2。人工濕地建成以后,經過潛流濕地系統處理以后的水質,基本上可以達到出水水質目標,并且表流濕地對污水的處理主要起到去除剩余污染物和水質活化及穩定調節的功能,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實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展現人工濕地雨水系統構建的意義。
合理設計或調整游覽道路、場地的排水坡度,同時利用景觀水體、多功能調蓄等大型雨水調蓄設施統籌兼顧自身及周邊區域徑流雨水的控制,與城市雨水管渠、超標徑流排放系統良好銜接,恢復其自然調蓄功能[5]。
構建雨澇預警系統。雨澇預警可以對降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確保城市內澇問題及時解決,因此可以大大提升雨水濕地系統的構建效果。需要根據平原地區的氣候以及預計的降雨量、雨季時間等方面,構建雨澇信息化機制,改建監測手段,形成在線監測實時系統,針對雨季的降雨量及時做出判斷,以便做出相應的預防和調整,避免城市內澇問題的產生,進而提升雨水濕地系統構建的效果。
基質選擇。人工濕地構建的時候,還需要注重基質的選擇。基質是指在人工濕地床體內用以提供人工濕地植物與微生物生長并對污染物起過濾、沉淀、吸附等作用的填充材料, 一般是礫石、砂子、渣等[6]。例如:成都平原濕地公園基質選擇,主要是以礫石為主要填料,并且將少量沸石和煤渣等材料作為輔助,這樣可以對污染物進行有效的過濾和去除,以此保證人工濕地的功能性。
濕地公園植物配置。一般情況下,人工濕地主要是以水生植物為主,并且需要結合當地的情況以及所適合生長的水生植物,這樣才能保證人工濕地構建的效果。設計中要通過不同植物的搭配,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發揮最佳的凈化能力,展現出良好的景觀效果。①優先選用適合成都平原的物種,本土植物對當地氣候、土壤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減少了后期維護的成本。②選用根系發達、凈化能力強、抗風能力強的植物,充分發揮植物對于雨水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作用,很多工程經驗表明利用人工濕地處理初期雨水技術應用效果最好的水生植物有蘆葦、菖蒲和美人蕉[7]。③不同水生植物類型的合理搭配,選用植物既能耐澇又耐旱。例如,成都平原會出現滿水期與枯水期交替的現象,配置的植物就既要能耐濕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同時還要考慮水生植物的生長期,要選用其它植物作為輔助,以此實現雨水濕地系統構建的良好效果。
在海綿城市理念的背景下,通過濕地公園雨水系統的構建,可以有效解決當前城市發展中城市的內澇問題,避免傳統雨水系統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同時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降低對水資源的消耗與浪費,實現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最大的支撐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