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晨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院肝病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類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續感染6個月以上,引起肝臟不同程度炎癥壞死和肝纖維化的慢性疾病,其最大的疾病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主要的傳染源為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攜帶者[1]。CHB的相關致病因素繁多,如HBV、傳染源及環境等。HBV對高低溫、干燥及紫外線等抵抗力強,且可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傳播。產婦分娩過程中,若嬰兒皮膚或黏膜破損,可通過接觸到母體血液、羊水或陰道分泌物等而發生宮內感染傳播,在圍生期或分娩后也可能發生傳播。獻血、手術、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等醫療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血液傳播。HBV也可通過唾液、汗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進行體液傳播。除此之外,HBV還可由于共用注射器或針頭、密切接觸HBV患者及有不潔性生活等不良環境或習慣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2,3]。CHB的臨床表現隨病情程度變化而有所不同,輕度出現頭暈乏力、食欲低下、尿黃、肝區不適等癥狀,中度出現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等癥狀,重度出現肝硬化、肝功能受損甚至肝癌,危及人體生命健康[4]。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8.7萬人死于HBV感染,已成為全球公共熱點。治療CHB的藥物分為抗病毒藥物、保肝護肝藥物及調節免疫藥物三大類,其中最重要的是抗病毒藥物。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有干擾素、核苷類、恩替卡韋及替諾福韋等,其中一些藥物由于具有較強的耐藥性、在腸內吸收不佳或損害身體器官,無法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5]。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Tenofovir alafenamine fumarate,TAF)作為替諾福韋酯的升級版,克服了損害腎臟和骨密度的缺點,具有較高的病毒抑制率、耐藥性低,只需要十分一的劑量,即可達到相同抗病毒效果[6]。本研究旨在觀察TAF治療CHB的臨床效果,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30~58歲,平均(45.1±11.9)歲。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1~59歲,平均(45.9±11.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CHB診斷標準[7];(2)HBeAg呈陽性或陰性;(3)患者及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其它病毒重疊感染者;(2)肝硬化、肝癌、自身免疫性等肝病患者及合并其它嚴重疾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Gilead Sciences International Ltd.,H20180060,規格:25 mg),25 mg/d。兩組患者均治療48周。
1.4 觀察指標(1)基線值;(2)治療4、8、12、24、48周指標:包括HBV DNA水平、肝腎功能、血鈣、血磷等。(3)藥物不良反應。
1.5 檢測方法(1)用熒光定量PCR法檢測HBV DNA水平。(2)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檢測肝腎功能、血鈣、血磷等生物化學指標。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基線指標比較兩組患者ALT 水平、HBV DN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指標比較(±s,n=43)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指標比較(±s,n=43)
2.2 兩組HBV DNA水平低于檢測值下限率比較治療后,兩組HBV DNA水平低于檢測值下限率逐漸增高,觀察組低于檢測值下限率在12、24、48周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HBV DNA水平低于檢測值下限率比較(n=43) 例(%)
2.3 兩組肝功能ALT復常率比較治療后,兩組肝功能ALT復常率逐漸增高,觀察組肝功能ALT復常率在24、48周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ALT復常率比較(n=43)例(%)
2.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治療48周內,兩組患者均表現良好的藥物耐受性,血鈣、血磷等水平未超出正常范圍,且無嚴重不良反應,藥物安全性良好。
CHB患者數量逐年增加,HBV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入一類致癌物清單。由于CHB難治性、進展性和復發性的特點,決定了抗病毒治療的長期性,對治療藥物的耐藥性發生率要求更高。一些抗病毒藥物如核苷類藥物雖然可有效對抗病毒,控制病情發展,降低肝硬化、肝癌等末期肝病的發生率,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會表現出較高的耐藥率,影響臨床療效。為提高臨床療效,降低CHB患者的死亡率,需不斷研究出一種理想的抗病毒藥物。
TAF是一種新型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通過直接競爭性地與天然脫氧核糖底物相結合而抑制病毒聚合酶,通過插入DNA中終止鏈,抑制HIV-1逆轉錄酶活性,抑制HIV病毒復制,從而發揮抗HBV和HIV的療效[8]。本次實驗中,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給予常規加TAF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HBV DNA水平逐漸降低,觀察組低于檢測值下限率在12、24、48周分別為69.77%、81.40%、97.67%,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18.60%、46.51%、62.7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TAF可有效降低HBV DNA水平,抑制病毒增殖,控制病情。治療后,兩組肝功能ALT復常率逐漸增高,觀察組肝功能ALT復常率在24、48周分別為93.02%、100.00%,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58.14%、72.0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TAF可有效恢復患者ALT水平至正常范圍,促進病情好轉。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發生腎臟毒性等與藥物相關的并發癥,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TAF可有效降低HBV DNA水平,抑制病毒,恢復ALT水平,促進肝功能復常,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