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川博,張毅宏
天津市北辰醫院消化內科,天津 300400
炎癥性腸炎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如果情況嚴重,病患還會發生血便。常見類型包含非特異性潰瘍性腸炎以及克羅恩病。該疾病主要指的是包含各類腸道炎癥性改變。疾病通常累及人體的結腸、回腸以及直腸等[1]。現如今,臨床上治療炎癥性腸病方面方法諸多,包含手術、藥物、一般支持性治療等。本文全面探究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炎性腸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9月—2019年9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192例炎癥性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96例。對照組: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齡均值(42.35±1.08)歲,病程均值(5.77±0.39)年。觀察組:男性52例、女性44例,年齡均值(42.36±1.65)歲,病程均值(5.47±0.35)年。經對比證實,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患者自愿參加研究調查,同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經過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建議》中的相關標準。(2)排除樣本:肝腎功能不全者;傳染病者;自身免疫系統病變者;精神疾患晚期癌癥者;拒絕參加實驗調查者;意識障礙者;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常規抗炎治療。對照組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格:0.25 g),1 g,ti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益生菌沖劑(深圳市東達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國食健字G20080082,規格:1.5 g),1.5 g,tid。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2個月的臨床治療。
1.4 觀察指標(1)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2)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病理評分以及疾病活動指數(DAI)分數比較情況。DAI以及病理評分均為0~5分。分數越低,證實患者病情改善情況越好。(3)放射免疫法測定患者干預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情況。ELISA試劑盒測定患者干預前后人干擾素-γ水平(IFN-γ)。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檢分析。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96)
2.2 兩組干預前后病理評分和DAI分數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的DAI分數以及病理評分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上述評分均低于干預前,觀察組上述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病理評分和DAI分數比較(±s,n=96)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病理評分和DAI分數比較(±s,n=96) 分
注:和本組干預前相比,aP<0.05;和對照組干預后相比,bP<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干預前,兩組IL-6、TNF-α以及INF-γ指標無明顯差別,P>0.05;干預后,兩組上述指標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改善情況更好,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n=96)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n=96)
注:和本組干預前相比,aP<0.05;和對照組干預后相比,bP<0.05。
炎癥性腸病屬于一類臨床常見的慢性腸道炎癥。疾病包含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羅恩病。患者在發病之后,會表現出腹痛、腹瀉、粘液性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迄今為止,臨床對炎癥性腸病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推測疾病的發生很可能和飲食習慣、免疫功能、遺傳因素以及吸煙等存在關聯性[2,3]。該疾病的出現會對病患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由此可知,利用有效方式對患者開展治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實驗探究了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炎性腸病的效果。結果證實,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干預之后炎性指標改善情況明顯更好(P<0.05)。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應用聯合用藥法有助于緩解患者機體炎癥指標水平。
益生菌可在腸道粘膜外實現粘附,能夠體現調節免疫功能的效用。在益生菌的作用之下,可保證患者腸道內微生物實現平衡,進而發揮治療炎性腸病的目的[4]。
美沙拉嗪的有效成分5-ASA可在人體回腸未端以及結腸實現定向釋放。在這種情況下,針對于結腸粘膜和其自身的過氧化酶合成的白三烯以及前列腺素E2等發揮出阻滯效用[5]。另外相關研究證實[6],5-ASA可有效減少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度,繼而對于巨噬細胞遷移至病灶加以阻滯清除受損氧自由基。同時也可有效阻止白細胞合成炎癥遞質,利用此法發揮出抗炎的成效。
本次結果表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干預之后,病理評分以及DAI分數更低(P<0.05)。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聯合用藥有助于遏制疾病進展,可積極改善患者疾病預后。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作者認為和益生菌的具體作用存在關聯性。
益生菌除卻可以實現調節腸道內菌群平衡、加大病患腸道內部有益菌數量保證菌群穩定之外,也能夠對腸道粘膜屏障起到保護作用,并且可以拮抗病原[7]。當益生菌進入人體之后,可在人體消化道中分泌乳酸,進而令腸道中的酸濃度下降,阻止病菌繁殖。經由乳桿菌所分泌的過氧化氫等物質,可起到消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通過此項機制遏制疾病進展,提升患者疾病預后[8]。
本次臨床研究顯示: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說明應用聯合用藥方案可發揮出更為良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益生菌進入到人體之后,可針對于巨噬細胞吞食病原菌發揮出促進效用,減少TNF-α生成量,促進非T細胞依賴性IgA水平提升,進而實現調節腸黏膜免疫功能的效果。
美沙拉嗪在腸道內代謝生成乙酰化合物以后,半衰期為5~10 h。在此刻,有80%的結合性血漿蛋白生成。益生菌以及美沙拉嗪可發揮協同效用,進而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概率。
總之,針對于炎癥性腸病患者來講,使用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疾病,安全性強、有效性高。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該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炎癥指標水平,遏制疾病發展,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