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宏,王景陽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重型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危重疾病,患者處于高代謝狀態,極易發生大腦繼發損害,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研究報道,急診去骨瓣術后采用降顱壓及營養神經等治療后,部分患者仍會出現腦功能加劇損害,不利于患者的預后[1]。依達拉奉是一種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劑,可以減輕腦組織的損傷。本研究旨在觀察依達拉奉聯合亞低溫康復護理對神經外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32~65歲;平均(45.50±2.12)歲;GSC評分3~7分,平均(4.12±2.13)分;保守治療24例,開顱手術26例;基礎疾病:高血壓20例,糖尿病25例,其他5例。對照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30~64歲,平均(44.32±2.10)歲;GSC評分3~8分,平均(4.31±2.14)分;保守治療23例,開顱手術27例;基礎疾病:高血壓21例,糖尿病26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且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有顱腦損傷史;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入院時格拉斯哥(GSC)評分<8分。(2)排除標準:先天性畸形、殘疾、基礎情況差者;合并四肢骨折;開放性腹部損傷;合并全身感染;器質性病變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及神經外科重癥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依達拉奉聯合亞低溫康復護理。(1)依達拉奉注射液(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1,規格:20 mL :30 mg)30 mg與100 mL 0.9%生理鹽水充分混合后,早晚各1次靜脈滴注,1個療程為2周。(2)亞低溫康復護理:年老體弱者,于頭部放置冰帽、腋窩及腹股溝放置冰塊進行降溫;年輕者置于冷水床墊上,頭部放置顱腦降溫儀降溫。①降溫期:發病24 h內為亞低溫治療的最佳時機,治療5~8 h后,以1.0~1.5 ℃/h的速度降溫至33~35 ℃。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血糖及電解質,以防止再次出血;降溫速度不宜過快,以防止發生寒戰、血鉀異常及凍傷等反應。②恒溫期:腦水腫易在外傷后2~4 h內發生,控制腦溫度以降低腦水腫的發生是此時期治療的重點。在進行亞低溫干預8 h內,需將患者腦溫降低至30 ℃左右。同時,護理人員需要隨時觀察冰帽放置位置及冰塊融化情況,并及時更換;為避免因腦水腫造成的其他疾病,需將患者的體溫維持在恒溫35 ℃以下。③復溫期:待亞低溫持續治療10~20 d后,且患者病情恢復穩定后,對降溫措施進行撤除。復溫期持續1~2 d,協助患者恢復至自然體溫,正常情況下需4~6 h。控制體溫升高的速度,依次撤除腹股溝、腋窩等部位的冰塊,復溫以0.1 ℃/h速度緩慢進行;為避免出現反跳性高熱,將熱毛巾置于患者大動脈處,或在身體兩側及足部放置熱水袋。兩組均隨訪1個月。
1.4 觀察指標(1)治療前后,于清晨空腹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離心獲得血清,對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水平進行檢測。(2)治療前后,采用腦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價。總分為42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對患者的預后進行評價。死亡計1分;植物生存及長期昏迷狀態計2分;重度殘疾、清醒,且需他人照顧計3分;輕度殘疾,無需他人照顧可獨立生活計4分;恢復良好計5分。滿意度=(4分+5分)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APTT及PT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APTT、PT水平均升高(P<0.05),但觀察組升高幅度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PTT及PT水平比較(±s,n=50) s

表1 兩組APTT及PT水平比較(±s,n=50)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NIHSS評分分別為(33.70±6.09)分和(33.65±6.01)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為(13.32±5.0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11±4.87)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預后恢復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恢復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恢復滿意度比較(n=50)例(%)
重型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外傷疾病,具有病情危重、病死率及致殘率高等特征,部分患者術后伴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改善腦組織代謝及改善神經功能損傷是該病臨床研究的熱點[2]。
依達拉奉可對氧自由基進行清除,減輕腦水腫及炎癥介質的生成,減少腦組織灌注,抑制神經元的損傷;同時依達拉奉具有極高的血腦屏障穿透力,對神經功能起保護作用,發揮抑制腦水腫及血管內皮損傷的作用。研究報道,缺血性腦損傷發生時,腦溫下降2~3 ℃、體溫維持在30~35 ℃可以對其產生保護作用[3]。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凝血功能處于紊亂狀態,會誘發再次出血的可能,亞低溫康復護理可以降低腦組織產生的氧化應激反應,對內源性凝血因子的生成及釋放產生抑制作用,減少凝血酶被過度激活,降低應激對腦組織的損傷[4]。本研究中,觀察組PT、APTT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依達拉奉聯合亞低溫康復護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同時減輕腦細胞水腫程度,以降低腦疝發生率,對患者預后及康復意義重大。亞低溫康復護理可以將患者的溫度降至低代謝范圍,以發揮降低腦水腫及耗氧量、保護神經的作用。本研究結果數據表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應用依達拉奉聯合亞低溫康復護理,可以對氧自由基進行清除,保護腦組織細胞,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進一步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神經外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應用依達拉奉聯合亞低溫康復護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減輕神經功能的損傷,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