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英
開封市兒童醫院內四病區,河南 開封 475000
嗜酸性粒細胞(EOS)起源于造血干細胞,隸屬于白細胞。當EOS水平持續增高并局限或彌漫性聚集于胃腸道時,可引起胃腸道的慢性炎癥反應,形成嗜酸性粒細胞性胃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G患兒除了常見的消化道癥狀外,嚴重者可影響生長發育。因EG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所以針對性治療難度較大,激素雖能較好的改善患兒相關癥狀、抑制系列炎性介質的釋放,但毒副作用限制了該藥的安全性[1]。孟魯司特納為強效半胱氨酸白三烯受體(Cysteine Leukotriene Receptors,CysLTR)拮抗劑,有報道稱孟魯司特納治療EG是安全有效的[2]。本研究旨在觀察孟魯司特納治療兒童EG后血清EOS濃度及相關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8年2月—2020年3月于本院診斷的80例EG患兒為觀察對象,以單雙號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5~12歲,平均(6.32±1.04)歲。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3~13歲,平均(6.50±1.11)歲。兩組基礎資料同質性良好,可用于研究。
1.2 診斷標準依據2016年“羅馬基金會和美國消化病學會專題報告”會議上的Talley標準[3]:(1)有明顯的胃腸道癥狀;(2)胃腸道組織病理檢查證實存在至少一處的EOS浸潤;(3)無其他組織、器官的EOS浸潤;(4)無寄生蟲感染病史。
1.3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近期未接受激素及抗過敏藥物治療;(3)家長治療依從性佳;(4)無其他類型胃腸炎病史。排除標準:(1)對實驗藥物過敏者;(2)伴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3)糖尿病病史、眼部疾病病史;(4)合并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5)心、肝、腎等器官器質性損傷。脫落與剔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者;(2)激素抵抗者。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入院后均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回避可能致敏食物,必要時采取要素飲食,同時口服醋酸潑尼松片(新鄉市常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1020214,規格:5 mg),日服用總劑量為2 mg/(kg·d),分3次飯后口服。1周后評估效果及患兒耐受情況,并逐漸減量至0.5 mg/(kg·d),頻次不變或改為2次/d,繼續用藥3周。對照組僅執行以上治療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服用孟魯司特鈉顆粒(長春海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73,規格:0.5 g :4 mg),4 mg/次,1次/晚。兩組治療時間均為4周。治療期間保證患兒用藥依從性及準確性,定時評估患兒機體發育情況。
1.5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采集患兒外周靜脈血,離心后完成EOS、Toll樣受體-4(TLR-4)、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三烯D4(LTD4)水平的檢測。EOS濃度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TLR-4熒光強度利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LTD4以酶免吸附法檢測,IgE以比濁法測定。試劑盒均由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6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EOS、LTD4等實驗室檢查結果組間比較采取獨立樣t檢驗方法,檢驗水準為0.05。
2.1 兩組治療前后EOS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外周血EOS水平基本相當,比較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EOS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EOS水平比較(±s,n=40)

表1 兩組治療前后EOS水平比較(±s,n=40)
2.2 兩組外周血相關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LTD4、TLR-4、IgE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以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外周血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n=40)

表2 兩組外周血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n=40)
EG發病率較其他類型胃腸炎低,兒童EG發病率更是低于成年人,但近年來兒童EG發病率增長較成人更加明顯[4],臨床關注度隨之增加。EG病因尚未明確,患兒病程長短不一,依據EOS對胃部浸潤部位的差異,患兒臨床表現出現明顯多樣化且缺乏疾病的特異性,浸潤位置于胃部時,患兒表現為惡心、嘔吐等;浸潤部位為十二指腸時,可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出現營養不良、蛋白丟失性胃腸病等;EOS浸潤位置累及結腸時,患兒表現明顯的便秘、腹瀉等。該病整體癥狀以腹痛、腹瀉、嘔吐、消瘦、貧血、乏力等為主[5],致使EG早期診斷困難,病程綿延可致內分泌紊亂、生長發育障礙,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患兒健康成長及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目前EG并無特異性治療藥物,因該病本質上屬于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此臨床將糖皮質激素作為該病治療的一線藥物[6]。本研究中兩組患兒均采用了口服強的松,表1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血清EOS濃度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表2疾病相關因子指標中IgE參與介導了EG發病、進展進程,患兒接觸過敏原后形成IgE抗體,并結合、激化肥大細胞,產生白三烯等前炎性介質,進一步激發免疫反應,同時T淋巴細胞激活后炎性介質大量釋放,EOS濃度增高并局部浸潤[7];TLR-4屬于單核細胞,經激活后的EOS釋放,對脂多糖參與的機體炎癥反應有重要影響;LTD4屬于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s),CysLTs在過敏性疾病的發病過程中有關鍵性作用,產生途徑較多,其中包括了EOS等系列級聯反應,同時LTD4對EOS于組織處聚集并發生損傷的過程起一定推動作用。數據結果提示,對照組血清IgE、TLR-4、LTD4因子水平逐漸恢復,表明糖皮質激素對于EG治療的有效性。由于患兒年齡、體質量、病情程度變化、個體耐受力等原因,增加了糖皮質激素藥物應用風險及難度,且長期服用對患兒生長、發育起抑制作用,故本研究所有患兒激素用藥方式均為小劑量、逐減劑量用藥,同時糖皮質激素不能直接抑制CysLTs形成的病理作用[8],而組間數據比較結果顯示孟魯司特納治療的優越性。孟魯司特納對CysLTR1有特異性的拮抗作用,該受體于小腸、結腸有明顯表達。有動物實驗報道,孟魯司特納能有效抑制小鼠模型空腸組織CysLTR1的mRNA[9];同時對EOS、肥大細胞等炎性細胞的活化釋放有直接抑制作用,促使血管通透性降低,阻礙炎性因子浸潤過程[10],故服用孟魯司特納的觀察組EOS濃度及IgE、LTD4等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EG治療中孟魯司特納依據其CysLTR受體拮抗效應達到抗炎效果,顯著降低LTD4、IgE水平;同時可作用于單核細胞(如TLR-4)、EOS,降低其濃度,進而減輕EOS在胃腸道的聚集濃度及浸潤程度。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未進行不良反應統計,同時缺少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