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廷 李俊強 付海洋



一、引言
中央一號文件自2004年連續關注“三農”問題,充分表明“三農”問題的戰略性與解決“三農”問題的艱巨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和先鋒隊。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重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事關全局和國家戰略,迫切需要培育發展和提升競爭力。
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營機制轉變的重要推動力[1]。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全局價值,然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資金不足和融資不易等現實障礙。調研發現“有18.87%的家庭農場/大戶、26.40%的合作社和68.49%的龍頭企業存在經營資金缺口問題,比普通農戶分別高出4.17、11.7和53.79個百分點。即使在獲得正規信貸的經營主體中,仍分別有26.20%的受訪家庭農場/大戶、33.49%的受訪合作社和43.24%的受訪企業貸款資金無法完全彌補資金缺口,較普通農戶分別高出5.69、12.98和22.73個百分點”(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課題組,2019)。盡管我國政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給予政策傾斜,可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然存在較嚴重的融資困境。造成上述問題的重要原因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機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普遍缺乏合規抵押質押品和基于人和的組織方式以及征信體系不健全等原因所造成。
因此,應用新技術解決長期制約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現實選擇。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難以篡改、分布式存儲和智能合約等特征,從而使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基于真實數據的信任,實現融資成本下降和融資效率提升的目的。而區塊鏈技術只能保證鏈上數據真實和難以篡改,但是上鏈前的數據真實性難以保障。而大數據技術通過對高頻率、大容量、不同結構和類型的數據進行分析,能夠甄別、檢測數據并對區塊鏈上數據進行高效管理。鑒于上述兩種技術特點,”區塊鏈+大數據”可以很好地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的可得性和易得性的問題,較為徹底地解決上述融資困境。
二、文獻綜述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文獻
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什么原因造成融資困境;二是如何解決融資困境。
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的原因分析。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貸款條件偏高、信貸擔保體系不完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和財政貼息政策亟待完善等[2]。郭樹華等[3]研究發現家庭農場自身規模較小、抵押物有限、外部融資數量相對較小且以短期信貸為主,難以滿足長期生產資金的需求。王若男等[4]認為貸款條件苛刻和交易成本過高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約束的主要原因。林樂芬等[5]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經營規模、政府的支農資金擔保和農村征信體系等是信貸融資的主要影響因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貸融資成本和收益嚴重不匹配,其表現形式為規模小、無抵押物、信用體系不健全等。
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解決方案的相關研究。申云等[6]分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外增信機制后,認為通過內部村社共同體與外部的政府增信、第三方增信和金融科技創新來改善其融資狀況。田劍英[7]認為融資擔保能夠解決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抵押物缺失等問題,并提出互聯網+產業鏈的融資擔保平臺的建議。楊繼瑞等[8]認為“互聯網+”可有效破解傳統農業經營的投融資困境,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持續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問題的研究成果已經相當多,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的原因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為后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如何有效解決融資困境,已有研究主要從增信、產業鏈融資和“互聯網+”等方面進行研究,而這些研究無法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互信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融資困境的難題。因此,必須跨越傳統金融理論分析框架,從跨學科的視角,運用區塊鏈和大數據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問題。
(二)區塊鏈與大數據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文獻
一是關于區塊鏈和大數據的特征和價值的研究。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時序數據、集體維護、可編程和安全可信等特點,特別適合構建可編程的貨幣系統、金融系統[9],解決傳統金融中的中心化和高成本等問題。區塊鏈技術可以改善金融交易雙方或多方互信的核心問題,大數據技術可以輔助提升全過程風險管理效率,二者可以相互優化[10],區塊鏈+大數據是天然解決金融難題的黃金組合。區塊鏈是推動大數據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具有自信任、防篡改、可追溯、去中心化、共享機制、代碼表達等特征[11],擴大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場景和經濟價值。對于金融而言,由于區塊鏈能在根本上改變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結構,大大降低信息不對稱,使得不同規模的企業都可以更好地獲得資金。
二是關于區塊鏈和大數據的金融應用場景的研究。Yermack[12]認為區塊鏈提供的低成本、高流動性、高準確度和高透明度信息將顛覆管理者、不同股東、中介機構等參與者的力量均衡,形成新的公司治理機制。Eyal et al.[13]分析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應用于金融業需要克服的主要問題。Kruglova et al.[14]認為區塊鏈技術對現有盈利能力的影響和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度是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兩大重要因素。
由于在供應鏈金融中資金需求方多為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在信用識別、交易監管、風險管控等供應鏈金融業務環節面臨挑戰。而區塊鏈技術則可以很好地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新的途徑[15]。大數據中的跨部門數據存在互信和協同難題,而區塊鏈的不可篡改、非對稱加密、可追溯、智能合約等技術特性可以幫助建立起共享大數據,實現數據的登記、授權、存證、驗證、溯源和二次應用等功能[16]。楊慧琴等[17]認為應該建立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供應鏈信息平臺,有效連接供應鏈聯盟、金融機構及政府監管部門,促使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從而有助于建立起互信共贏的供應鏈生態體系。區塊鏈技術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建立起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從而對整個金融生態都意義重大[18]。商業銀行以聯盟鏈為技術基礎,在商業銀行、企業與監管層之間建立具有權限管控的開放式信息共享網絡,從而提高其競爭力[19]。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較傳統農戶其規模和實力大大提升,但是其擁有土地數量、生成資料需求、農產品規模、納稅記錄和信用信息等信息被不同主體擁有,而通過”區塊鏈+大數據”方式可以有效激活數據和產生巨大價值。
三是關于區塊鏈和大數據的潛在風險與挑戰的研究。區塊鏈、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防范潛在的風險。區塊鏈技術憑借去中心化與可靠數據庫的特質,將對征信體系建設和金融風險防控進行重塑。同時,區塊鏈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技術瓶頸、安全監管等方面仍面臨挑戰。區塊鏈技術在我國將具有極大的發展機遇;同時在未來發展中也將面臨諸多困難[20]。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分析
(一)缺乏合規抵押物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大的資產往往就是其擁有的房屋和土地經營權。家庭農場自身規模較小、抵押物有限,所籌措到外部融資數量相對較小且主要以短期銀行貸款為主[3]。缺乏資金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足夠資金進行農業機械等投資,使得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生產效率。沒有規模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難以擁有有效抵押物,這樣使得融資困境難以得到解決。
雖然金融機構不斷擴大抵押物范圍,但是抵押物價值有限和土地抵押尚不完善。在現有的銀行抵押貸款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林權抵押、設施大棚抵押、畜禽抵押、大型農業機械抵押等抵押方式獲得融資的占比為20.87%,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抵押獲得融資的占比僅有10.43%[5]。因此通過盤活農村的土地資源,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抵押物范圍和抵押價值,才能破解抵押物不足的難題。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較低
如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絕大多數是以個人和自然人形式組織起來,那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有無限連帶責任而不愿進行規模化生產。同時,這種初始水平的組織形式,使得其融資途徑大大受限,而只能主要依靠內源融資。
組織化水平低使得分工相對有限,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大多不規范和不科學,導致各項生產活動難以持續提高生產效率。據調查,僅有38.7%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貸款時能提供完整的信息資料,而能提供完整財務報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占比僅為14.1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過了相關部門的認定和審批僅有47.83%[5]。這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難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而且也難以得到政府財政補助和支持,所以亟待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
(三)嚴重信息不對稱,信用記錄不完善
Stiglitz et al.[21]全面系統地從信息結構角度對信貸配給現象進行分析,認為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信貸配給是應對潛在風險的現實方案。而在信貸配給方案中,由于嚴重信息不對稱使得遴選成本過高,金融機構將對整個地區或某個產業群體進行信貸配給。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存在著典型的信貸配給現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果無法發出明確信號區別于其他市場主體,那么他們信貸融資將存在極大障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既是金融機構不愿意發放貸款的重要原因,也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受限的重要原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眾多,但是規模相對有限。他們在金融機構信息極少,甚至信用記錄空白。例如根據調查,一些地區仍有一定比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未開展信用評級工作[5]。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的原因眾多,但是核心的原因是缺乏合規抵押物、組織化程度低、征信體系不完善。由于缺乏合規抵押物,所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是其融資困境的直接原因;其自身組織化程度低,難以提供真實全面信息、難以持續獲得較高收益,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的自身原因;征信體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甄別等成本過高,難以主動對其進行融資支持,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外部原因。
四、區塊鏈與大數據的適用性分析
(一)區塊鏈技術的適用性分析
區塊鏈技術能夠通過運用數據加密、時間戳、分布式共識和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節點無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統中實現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點對點交易、協調與協作,從而為解決中心化機構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數據存儲不安全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9]。因此,具有去中心化、信任機制、信息不可篡改和智能合約等主要特點的區塊鏈技術能夠為提升資金配置效率提供技術支撐。
區塊鏈技術的特點能夠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中存在的信息質量低且易被篡改等問題,使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的變得真實、可信任和不可篡改,從而使得金融機構能夠大大降低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進而通過智能合約等功能有效提高融資活動的效率和節約成本。區塊鏈技術通過其復雜的算法和運行機制使得科技型中心企業的數據信息不可篡改,這樣金融機構能夠通過客戶審核機制來遴選優質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2]。
(二)大數據技術的適用性分析
互聯網數據中心認為大數據是一種為更經濟地從高頻率的、大容量的、不同結構和類型的數據中獲取價值而設計的新一代架構和技術。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從海量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能夠對中小企業科學識別,大大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23]。
大數據技術可以通過獲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零散多維度的數據,然后運用科學的算法和模型,檢驗數據的真實性,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還款意愿和能力進行精準分析,從而保障貸款質量和盈利水平。總之,大數據技術可以利用多方面零散的信息,通過科學算法和模型,檢驗數據真實性和精確識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征,從而提高資金支持力度并助力其快速發展。
(三)“區塊鏈+大數據”的適用性分析
區塊鏈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擁有的獨特技術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征能夠保證鏈的數據“真實”,但是僅僅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輸入之后的數據無法篡改,而無法檢驗輸入數據的真實性。僅僅依靠區塊鏈技術尚不足以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所以“區塊鏈+大數據”通過多方數據的交叉驗證,不斷檢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真實性和預測未來經營狀況和還款能力等,才能最大程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
從圖1可知,區塊鏈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據真實性問題,避免財務數據造假和粉飾等問題。如果真實數據非常有限,那么金融機構利用其信貸決策依然承擔較高風險。雖然區塊鏈技術可以保障上鏈數據的不可篡改,但是其無法解決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問題,那么不可篡改的特性只能保證問題沒有發生變化而無法解決該問題。因此,需要不同數據來源的信息來進行交叉驗證,從而破解原始數據的質量問題。比如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雙重抵押問題,那么通過政府土地交易登記部門的數據就可以輕松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識別問題,可見大數據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原始數據的質量問題。因此,只有有效發揮區塊鏈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特點,才能更好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
總之,通過對區塊鏈、大數據、“區塊鏈+大數據”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領域的可行性分析可知,區塊鏈技術能很好地解決鏈上數據失真和信任問題,而大數據技術保障整體數據質量和原始數據真實性,降低金融機構的甄別成本和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
五、基于“區塊鏈+大數據”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
(一)基于“區塊鏈+大數據”建立農地智能抵押融資模式
在農地“三權分置”下,土地的所有權、承租權和經營權分屬村集體、農戶和實際經營者。利用區塊鏈技術對土地的權屬關系進行界定,尤其是對土地的經營權的讓渡和使用,對每一塊土地映射到數字權益。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擁有的最重要和最優潛力的資產——土地,由于存在權屬不清、交易不暢和權益不明等問題,使得難以在融資過程中發揮較大作用。區塊鏈+大數據的技術將很好破解上述融資難題,具體融資模式如圖2所示。
基于”區塊鏈+大數據”的農地智能抵押融資模式主要包括市場主體、運行機制和主要功能等方面。
1.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農地不可篡改的權屬關系。中央已經明確了農地“三權分置”制度化改革方向,但是涉及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權屬,需對不同主體的權屬進行明確和登記,而現有的土地權屬關系中大部分沒有包括經營權而且土地屬于村集體所有這樣使得土地的大規模流轉存在一定障礙。而區塊鏈技術能夠很好解決上述問題。村集體、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區塊鏈技術明確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并把相應信息記入區塊內,從而建立不可篡改的權屬關系。
2.構建”區塊鏈+大數據”的農地交易系統。雖然明確農地的權屬關系并不能直接增加農地價值,但是為提高農地價值和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抵押價值提供重要基礎。把不可篡改的真實農地權屬信息運用大數據技術形成農地交易系統,這樣將大大提高農地流動性和自身價值。農地交易系統應該采用政府引導下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從而提高交易系統權威性和運營管理效率。
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地信息的動態信息管理系統。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信用情況和農地流動等信息與農地不同時期的地上附著物狀況等信息錄入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起動態信息管理系統,為評估農地價值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提供重要參考。
4.應用”區塊鏈+大數據”建立智能農地抵押融資模式。通過建立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機構、村集體、農戶和土地交易所等市場主體參與聯盟鏈,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與其自身土地價值進行匹配,從而可以實現自動審批信貸的智能化模式。
(二)基于“區塊鏈+大數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優化融資模式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而其中的專業農場與家庭農場相近,所以重點分析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提升既要靠縱向組織優化,也要靠橫向的組織優化。
1.基于”區塊鏈+大數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縱向組織優化提升融資能力模式(見圖3)
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分屬血緣關系組織形式、合作組織形式和企業組織形式。而血緣關系組織形式和合作組織形式既具有設立門檻低和管理層級少等優點,同時受限于經營規模和融資渠道,使得無法進一步發展壯大。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組成產業聯合體,可以優化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形式。
區塊鏈分布式存儲和去中心的技術特點可以使得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錄入相關信息和查看產業聯合體內各類主體信息,實現高度信任和信息共享目的。通過區塊鏈賦能幫助產業聯合體融合為一個高效互信整體,因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獲得金融機構授信和資金支持。
大數據對海量數據獲取、存儲、運算和分析,使得產業聯合體內部數據信息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并且通過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據分析能夠預測其資金需求和支持金融機構授信,從而降低融資成本和提供融資效率。
2.基于”區塊鏈+大數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橫向組織優化提升融資能力模式(見圖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形式除了自身縱向優化外,產業鏈的橫向組織優化是提升融資能力的主要方式。
建立以縣為單位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信息的聯盟鏈。破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融資困境,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等信息,金融機構的投融資信息,政府部門的稅務、市場監管、公安等信息,這樣可以建立起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立體式的大數據,從而大大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對抵押物和質押物過度依賴,形成新的融資方式。
(三)基于“區塊鏈+大數據”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征信體系
完善征信體系,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誠信意識,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等級,從而提升其融資能力。
1.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以村節點的基礎信息采集體系。區塊鏈技術可以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點,可以保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息真實性。然而,有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部分家庭農場等提供相應信息存在一定困難,因此以村為單位建立信息采集體系,達到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高度統一。
2.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數據融資服務信息系統。在傳統的征信中,由于數據來源單一和數據類型單維等原因使得征信評價不能完全滿足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要求,從而導致對融資能力提升改善有限。因此,需要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維度大數據信息系統。一是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來源,除了經營狀況信息外,需要采集經營者基礎信息、聲譽信息和來自市場監管、稅務、公 安、法院等部門多維信息。二是科學設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采集信息指標體系,構建全面立體的信用評價的數據支撐。
總之,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抵押物、組織化程度低和信用記錄不完善,因此運用“區塊鏈+大數據”模式構建起農地智能抵押融資模式解決抵押物問題,構建組織優化產業鏈融資模式解決自身組織問題,優化征信體系解決信用記錄不全問題。
六、結語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不僅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也關系到農業現代化實現水平。運用“區塊鏈+大數據”方式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融資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區塊鏈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金融的信用問題,而大數據技術可以保障數據真實和提升數據價值,所以利用區塊鏈和大數據的技術特征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市場主體的融資難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范式。在金融領域中傳統的難題甚至世界性普遍難題,在區塊鏈和大數據的賦能下將能夠得到較好解決。區塊鏈技術和大數據技術解決金融場景的融資問題將是未來理論界和實務界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陳曉華.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11):4-6.
[2] 王吉鵬,肖琴,李建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成因及對策——基于131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貸款貼息項目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8(2):71-77.
[3] 郭樹華,裴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11):173-179.
[4] 王若男,楊慧蓮,韓旭東,等.合作社信貸約束:需求型還是供給型?——基于雙變量Probit模型的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5):774-784.
[5] 林樂芬,法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銀行融資障礙因素實證分析——基于31個鄉鎮46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19-128.
[6] 申云,李京蓉,吳平.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增信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9(7):135-144.
[7] 田劍英.農地金融支持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模式與機理[J].農村經濟,2019(8):68-78.
[8] 楊繼瑞,薛曉,汪銳.“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經營思維與創新路徑[J].經濟縱橫,2016(1):78-81.
[9] 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4):481-494.
[10] 蔡恒進,郭震.供應鏈金融服務新型框架探討:區塊鏈+大數據[J].理論探討,2019(2):94-101.
[11] 韓俊華,周全,王宏昌.大數據時代科技與金融融合風險及區塊鏈技術監管[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1):90-93.
[12] YERMACK D.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lockchains[J].Review of Finance,2017,21(1):7-31.
[13] EYAL,ITTAY.Blockchain technology:transforming libertarian cryptocurrency dreams to finance and banking realities[J].Computer,2017,50(9):38-49.
[14] KRUGLOVA I A ,DOLBEZHKIN V A.Objective barri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C].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and Innovations(IC-AIAI).IEEE,2019.
[15] 儲雪儉,高博.區塊鏈驅動下的供應鏈金融創新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8(8):68-71.
[16] 王潔,魏生,戴科冕.基于區塊鏈的科技金融大數據開放共享體系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8(22):52-58,78.
[17] 楊慧琴,孫磊,趙西超.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信共贏型供應鏈信息平臺構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5):21-31.
[18] 郭艷,王立榮,韓燕.金融市場中的區塊鏈技術:場景應用與價值展望[J].技術經濟,2017,36(7):110-116.
[19] 李朋林,董一一.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商業銀行業務模式創新研究[J].會計之友,2018(21):139-144.
[20] 李政道,任曉聰.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探析及未來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0):75-78.
[21] JOSEPH E,STIGLITZ,ANDREW,et al.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22] 楊兆廷,李俊強.基于“區塊鏈+大數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創新[J].金融理論探索,2019(6):3-7.
[23] 楊兆廷,劉沖.雄安新區金融科技發展的幾點思考[J].金融理論探索,201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