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哲學,將之比作人類最高智慧之珍果也不為過。老子思想睿智,他特別崇尚柔弱的力量,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這一說法: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一說法也包含了對人很有用的大智慧,對我們現代人的生存、生活以及為人處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老子;道;至柔;人生智慧
一、道的力量
“無有入無間”就是指道是無微不入的,這一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那么能產生這種無形力量的道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先天地生——“道”。
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是從“無”來,“無”又是什么?“無”就是“道”,這個“道”無法形容,不可名,只能以“道”假借稱呼之。
沒有天地之前,世間的是“混沌”,盤古開天辟地,就將混沌劈開,一成二分,清氣上升被稱為“天”,濁氣下沉被稱為“地”,由此就一生二,天地相交再生成三,三就是地上的萬物,萬物與天道一樣,周而復始,循環而永恒。
再回到“無有入無間”上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思想里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無論自然還是人世間,“道”的力量都是存在的,并每時每刻都在發揮著作用。
除此之外,老子還認為,道的變化和功用是有一定規律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變化發展,是道的運動,柔弱在道這里是有用的。老子還特別注意到物極必反的現象,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物壯則老”“強梁者不得其死。”“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凡自然、社會、人生,各種事物現象都是向相反的方向運行。那么,由此可知,柔弱最后會變得強大,強大最后會走向滅亡。因此老子提出“貴柔”、“守雌”的原則,提出柔弱勝剛強這一命題,而“執弱守柔”、“知足不爭”也正是道的一種崇高品質,并且這種崇高品質有時也會轉化為一種強而有力的力量。
二、“柔弱勝剛強”的人生智慧
老子認為“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因為這是合乎大道的,因為道在最初的時候,就是很原始初小的,幽深不明的,正因其不爭,所以無往而不勝。守柔守弱是道的一個特點,秉持柔弱,這也正是道的用處。比如,將領用兵時,為了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有時候需要運用計謀,其中一個計謀就是需要先示弱,趁著敵人驕傲之際,再打敗敵人。當初,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時,就是由他中了匈奴的示弱之計所致。在政治斗爭中,為了削弱臣子的勢力,君主往往先給臣子大量賞賜,讓他滋生驕傲,放松警惕時,然后下手削弱其勢力。康熙收拾明珠和索額圖,雍正貶斥年羹堯,用的都是這個方法。雖然柔弱勝剛強這一說法也被很多人詬病,認為這存在陰謀論,一點也不正大光明,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其有用之處。
《老子》中也有用人和草木舉例,嬰兒柔弱無骨,很軟很弱,但長大之后,筋骨堅強起來,等到老去,胳膊腿腳都變得僵直發硬,是一個由柔而硬的過程;草木始生,柔得很,隨風擺動搖曳,到了最后則枯槁脆硬,說不定一碰就折了。相較之下,哪種狀態更好呢?當然是柔弱好,柔弱代表著初生,有無限未來,而過于堅強剛硬則接近滅亡之時了。《老子》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萬事萬物都是向著事物的對立面轉化的,處在柔弱的地位,反而會漸漸強盛,而到了強大的巔峰,隨后就是走下坡路,日益沒落了。其實《老子》并不是反對強盛,他只是說要遵循“道”的規律,因勢利導,以柔弱的站位和姿態,等待著漸漸強盛,也就是不能逞強,不能用強,形象地說,遵循道之規律,人們應該學習的榜樣是水這一天下最柔之物。“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就是水滴石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三、對現代人的啟示
其實《老子》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有很多,關鍵是看從哪個角度來理解。但很多都能歸納為四個字,即為弱者生存。柔弱的就能存在,活下來;強大的最終會消亡。“剛亡而弱存”這是老子一貫的思想。老子說,天底下最弱的是什么?是水。最百戰百勝的是什么?水。火那么兇猛,水能滅它。石頭那么堅硬,水能滅它。積習沉舟,洪水來了,就什么都能毀滅。所以天下之至柔,就是天下之至剛,至強。因而老子一再說一個人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沉一點,往后靠一點,不要往前沖。就如同我們常說的做人要低調一點。
常言道:“謙受益,滿招損。”謙,周易有謙卦,篆書有人說謙就是言兼,兼字形象是一個人倆手拿倆麥苗,意思是兼顧。從望文生義的角度來說,謙就是說話的時候兼顧別人。虛,本義是老虎在山,那意思就是沒人,最后演變成虛無的意思。在這里理解成無我,換言之就是沒有預設立場和成見,因為自我源于自己的經歷和記憶,某種意義上來說,構成一個人的自我正是成見,這里意思是已經形成的見識。從字面來說,謙虛意思是,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預設立場,也不帶著成見。這大概才是謙虛的本義。在大自然中,江海善于處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使百川匯聚。在生活中,謙虛的人總是平易近人,言語謙和給人很好相處的感覺。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成就大事業者無不是謙虛守下、虛懷若谷。
正如《老子》第九章所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能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這一章老子說明了持盈而虧的道理。太滿了,必然要流溢而出;太鋒利了,必然會傷人也自傷。到頭了,也就盡了。所以,保持分寸度和平衡,十分重要。說白了,就是萬事不可過頭、過火。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沒有什么可值得驕傲的,因為驕傲的開始,也就意味著不遠處的失敗結局;所謂“富不過三代”,金錢富貴不常在,能夠防患于未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實屬不易。世人皆有功利思想,但名利又何嘗常在?所謂“高處不勝寒”,上到“一覽眾山小”的峰頂,無限風光也無限寒意。所以,聰明人能夠做到不居功自傲,不留戀名利富貴,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四、結語
一個人能做到自處低下,往往因為沒有爭競之心而成為大家尊重的對象,進而推舉擁戴之,最終成為最大的贏家。老子認為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與人爭,可以明哲保身,遠離災禍,平安度過一生。有時候退居人后,默默無聞,絕不張揚,低調為人處世的人,是一種大智慧的為人處世,無心插柳柳成蔭。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努力就能成功的,不是我們爭取就能得到的,關鍵在于是否順道而行,是否有實力,是否抓住了屬于自己的機會。聰明人明白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老子的智慧》.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王蒙.《老子十八講》.三聯書店出版社.2009.
[3]老子著,李若水譯評.《道德經》.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龔珊珊(1996-02),女,漢,四川省廣安市,天津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30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