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

摘要: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就像是有包含、交叉關系的兩個數學子集。城市規劃解決的是面的規劃布局、布置問題;而建筑設計解決的則是具體的個體局部問題。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用哲學語言描述就是:局部即是整體,整體亦是局部;整體含與局部,局部含于整體。通過局部與整體關系的論述,基本解釋明晰了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囊括歸屬關系。但兩者作為個體的獨立單位,又都具有自身的學科復雜性與工程技術性要求。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關系
引言:
在解決城市管理問題上,往往實際需要面對的是單個個體的建筑。城市規劃在協同性上的要求是迥異于建筑的個體性設計的區別所在。城市運行、城市管理,在建筑物的層面管理上則是點對點式的管理控制模式。在整體的城市協同理論框架里,建筑設計是不能超越城市布局本身獨然存在的。但在差異性的城市設計體系里,建筑設計本身超越于城市布局規制,使得城市布局規制被動向單個建筑或特定數量的建筑群匹配,也是大量存在于世界各大城市之中的,地標建筑與名勝古跡就屬此類。
一、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同管理機制
城市規劃早在改良主義的“新城市運動”被Peter.Calthorpe等代表人物提出。此城市規劃師在自己的設計理念上強調“協同”理念,不管是城市規劃主題的宏觀設計還是建筑設計本身的中觀、微觀性建造,都要符合兩者關系的“協同管理機制底層邏輯”。其中生活場所、休憩場所、運動集會場所、商業購物娛樂場所是城市規劃的現代生活典范。在緊湊型、高空立體型城市空間布局生態要求下,高密集的高層建筑住宅群、小尺度的步行街、鱗次櫛比的商業大廈、超高密集度的生活與工作空間都是現代城市布局的社會性集合性要求。在建筑設計本身,也不得不受制于人類社會人口聚集、經濟集群化集束發展的大勢。在此大背景下,人員的控制是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影響城市布局的人為變量因素。鄧小平主席在任職期間的人大代表會上講話:“一切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這句話放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領域依然適用,所以從概念角度講“城市協同管理機制”仍屬于狹義的理論構建。
貝聿銘建筑大師在法國設計巴黎盧浮宮現代玻璃結構“金三角”地宮門入口之時,延用的就是Peter.Calthorpe的協同管理機制理念。在有效的通過“金三角玻璃宮門”的設計,把巴黎市中心凡爾賽宮的商業性、文化性等因素全部協同在局部城市規劃的藝術旅游觀光市政建設目標之上。作為巴黎建筑規劃管理協會的高級會員,貝聿銘先生充分考慮到了城市管理職能的計劃、組織、引領、協同、控制五大城市布局設計要素,政治性、文化性、經濟性,三者在協同理念的機制設計模式之下很好地使得地標建筑與地標建筑群囊含于城市建設本身。另外有基于凡爾賽宮在當地具有國際旅游名勝的文化特殊意義,作為集藝術中心、文旅中心、城市居民聚集區、交通樞紐設施于一身的盧浮宮周邊,在城市規劃設計上綜合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符合城市本身布局需求與環境要求下,融合于“城市規劃協同管理機制”,是“城市規劃協同管理機制”理念踐行的典范案例。
下表為(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屬性關系圖示):
二、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相關性研究
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規劃第一體現在管理制度上。建筑設計的研究對象有明確清晰的指向性施工目標,資金、技術、人員都有匹配適套的成熟管理運作機制。建筑物的建造通常是可以不考慮城市規劃本身的,地理位置則是建筑設計管理范圍之外的不可變因素。建筑在功用、經濟、群建組合關系上往往在微觀層面直接對標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強調空間的適用性原則,同一性雖也適用,但在中觀與宏觀層面同一性才能顯現其隱形的規劃作用。再者講,個體建筑的美學特征、藝術性設計差異往往與城市規劃本身是無相關性的。但是也有例外,如著名地標性建筑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在布局規劃城市發展上半島的建設與紐約市區的功用性要求是不同的,半島的規劃布局一方面是為解決紐約的房地產建設用地緊張問題、人口居住密集度過高的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更像是匹配自由女神像地標,獨立在紐約市政規劃建設之外的衛星城建設布局。
政治因素對市政規劃的影響是自上而下的強制行政強力決定的,這取決于城市本身的定位發展,是經濟中心,對外口岸、還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建筑設計本身在微觀上也與市政規劃的便利性、經濟性、功用性密切相關聯。在大型建筑的實際建造過程之中,城市規劃人員與建筑設計師同行、溝通,共同承擔設計與管理任務是業界施工建設展開的常態。同時,市政的建設管理在具體相關地標建筑上,會相應地配套本地特色化的市政管理制度。這也是地標性建筑區別于一般性建筑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性區分。
三、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復雜性研究
城市問題的復雜體現在多個維度,既有人的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地理條件、民族風俗、地理位置、社經發展、文化底蘊的隱性因素支撐體現。應對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方面,城市規劃設計在宏觀與微觀上對城市的布局安全啟著保護性保障作用。反關建筑設計,在不可抗力的作用下,往往使得個體的被破壞性凸顯。建筑設計的單元是具體的、小容量的,是可分割于整體城市布局的獨立個體。在抗風險與保障系數上要遠遠低于城市設計本身的規劃性、軟性條件特性邏輯,屬于外顯、外力可破壞(影響程度大)的硬件設施,而城市規劃往往體現在“軟條件”方面,比如設計師的個人規劃設計理念、地方特定人群的生活習性、收入水平、交通休閑娛樂公共設施安排,還有政治、經濟發展、文化大環境本身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相較于屬性上分析,城市規劃設計的保障性、時效性、文化屬性、軟條件屬性等特點使得城市規劃設計,受外力破壞影響的抗風險性較強。
復雜性的基本特征,是表現城市設計管理的直觀性考量數據指標。其中,社會性特征要求城市的布局設計要符合城市運行本身的社會管理屬性。建筑設計則要在微觀層面上有機結合經濟性效益。兩者作用目的對象的差別決定兩者在公益性與商業個體發展的道路上差異化發展。
在時效性特征要求下,城市既有時代的局限又有時代的進步性,進步與局限的差別在于城市經濟發展本身的穩定性。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之中難免進入新城舊城的交替翻新建設之中來,在這期間面對復雜的城市居民環境與滿足時代要求(時效性)要求情況下,統籌兼顧則是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共同性施工目的目標要求。
設計具有目的性特征。明確城市發展空間是地區規劃的方向,一個城市的發展是緊縮還是膨脹,一方面取決于人口涌進流出比率,一方面又取決于城市規劃的發展空間。發展空間的方向性、目的性也造就了建筑設計本身的目的性特征。在城市規劃重要地標建筑的空間處理與系統設置上,目的性要求意味著城市的建設是有明確目標的管控式功用建筑規劃。總之,不論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如何受各方面復雜性變量因素影響,都應遵循建筑的“以人為本”設計理念。
結束語:
總而述之,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協同性框架機制并不是固定、僵化的一個體系,它是動態發展的。經濟、人文、社科、文化、政治、戰爭等因素都是城市規劃的變量影響因素,但在城市規劃底層構建布局設計邏輯本身不變的情況下,建筑設計本身還是歸屬于、受制于、協同于城市布局的客觀主體主題的。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的規劃布局協同要求,基本在規模維度上確定了建筑設計本身協同于城市設計規劃的可操作管理屬性。
參考文獻
[1]許子峰.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研究[J].居舍,2020(23):117-118.
[2]陳堅,張燕.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關系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14):44-45.
[3]彭丹.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淺析[J].建材與裝飾,2020(18):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