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雙菊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西南聯大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國民政府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和戰后復建等工作命令高校西遷,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先合并而成。先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其后又因時局所迫,1938 年4 月2 日根據《教育部關于長沙臨時大學改變校名的電文》改稱為西南聯合大學,遷往昆明繼續辦學。1938 年5 月6 日,經常務委員會決議:本校英文名稱應定為“TheNationalSouth-WestAssociatedUniversity”[1]。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院系設有文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及師范學院。外國語文學系(簡稱外文系)由北京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南開大學英文系合并而成,隸屬文學院。
西南聯大外文系未明確提出過其培養目標。抗戰前清華大學外文系曾以提出培養“博雅之士”,要求學生“熟讀西洋文學之名著”,“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作為本系的任務。南開大學柳無忌在主持英文系務時曾提出三項任務:第一,承擔全校大一英文教學工作;第二,培養需要運用英文的高級職員;第三,培養翻譯人才和文學研究人才。根據戰時的特殊需要,沿襲了清華的傳統,并且參考了南開大學的外文系的培養目標[2]。
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1938 年春對課程調整的三項原則和九條要項的規定,三項原則為“規定統一標準,注重基本訓練,注重精要科目。”九條要項中的第二項為:“大學各學院第一年注重基本科目,不分學系,第二學年起分系。”[3]可知通才教育的思想尤其鮮明。聯大外文系繼承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外文系的課程設置,由于抗戰的特殊條件,做了一些調整和增減。聯大實行學分制,外文系課程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二類。文、法學院一、二年級共同必修課程占40%。,本系專業必修課占60%。其課程設置大致依據培養目標而定。
聯大外文系一年級學生與文學院所有一年級所修課程全部都是共同必修課,二年級學生除了外文專業必修課4 門還需必修文學院二年級共同必修課,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所修課程全部為專業必修課程[4],如下表1。雖然聯大規定,文學院學生需必修1 門自然科學課程,但允許學生在理學院各系、各專業自由選擇,同時還必修2 門社會科學課程,由學生在政治、經濟以及法學等院、系中選擇。
而聯大辦學期間外文系開設的選修課責任多達60 門[5],從其課程可知,以英語和英國文學課程為主,語言理論課程較少。其他外語有法、俄、德、日四種,主要供本系學生選作第二外國語,一般以法、德為主,可修讀一至三年,全校其他各系學生也可選修。此外,還開設過希臘文、梵文、拉丁文作為選修課程。文學方面的選修課主要是根據教師的專長和當時所從事的研究而開設,門類甚多,教授各有所長,將自己的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為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創造了良好條件。各類選修課程如下表2。
聯大外文系開設的必修選修課名目繁多,學術思想活躍,學術成果較多,除了開設上述以文學特色為特色的專業課程外,還按照學校的要求,重視通識課的學習。聯大實行十分靈活的選課制以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跨院、系,甚至跨文、理、工類選課,意在使學生有更加自由的發展空間。在聯大所規定的學分制中,學生選課的比重較大,一般占總學分的60%以上。學校此舉意在讓學生具備宏觀通識,更能適應社會。
聯大八年辦學期間,外國語文學系教學成績顯著,培養出各個領域群星閃耀般的專家和學者,其教學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西南聯大外文系的課程設置可知,文學課程的比重最大,其英語專業教學偏向于研究型人才培養,重視文學閱讀,以閱讀文學作品為主,與現在的偏向基本技能訓練的教學是大為相同,聯大將語言、文學、文化知識貫穿于外語教學的始終。從其課程設置可知,一年級到四年級的課程以普及文學、文化知識為主,必修課以“歐洲文學史”“英國散文與寫作”等通史性課程以及“歐洲文學名著選讀”等經典作品為主。專題作家列為必修課的只限于莎士比亞。選修課以國別文學史、斷代文學史等分期文學研究課程,史詩、戲劇、小說為主的文學體裁以及以喬叟、米爾頓、雨果、歌德、尼采等著名作家專題研究,文學理論、文學評論、語言理論等為主。從其四年制的課程設置邏輯可見,課程設置呈現出文學通史、文學選讀、文學評論三級遞進規律。初級階段以英國散文、詩歌、文學通史等課程進行知識導入;中級階段以小說、戲劇和分期文學等課程強化知識和原理分析;高級階段以文學名家研究、文學批評等課程重視深度解讀和多角度分析,使學生了解英美文學發展軌跡,解讀具體文學作品,闡釋各種文學現象,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的學程。由此可知,聯大外國語文學系的教學不僅僅停留在學生獲得基本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還極其重視經典文學的閱讀以及英語的實際應用,使外語教學不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上,而是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從外語教育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更具有廣泛的西方人文知識,達到外語人才真正所具備的西學素養。同時,外文系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擴展學生眼界,豐富其學識,還非常強調學生的國語素養,以期到達中西融會貫通。通過以人文課程為主的專業課與夸文理工的選修課相結合,從而培養具有知識面廣、人文素養深厚的外語通才,以期其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對外語人才的需求。

表1 西南聯大外國語文學系必修課程

表2 西南聯大外國語文學系所開設的選修課
西南聯大外文系對基礎課的教學極其重視,承擔基礎課教學任務的基本是那些學識淵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著名教授。雖然學校對此沒有明文規定,但這似乎是聯大的常態,每個院系的基礎課程都這樣的,著名教授到一線主講,尤其是公共必修課。如,基礎課程“大一英文”由葉公超、柳無忌、錢鐘書、陳福田、黃國聰、陳嘉等精通英文的知名教授主講。由教授講授文本,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加深其對西方文化、社會和歷史背景的了解,以及英語的演變及其特點的理解。此外,無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課程,聯大沒有開設現在普遍通行的口語、聽力等課。但是,學生的聽力和口語卻不差。這得益于外文系教師上課,一律用外語直接講授。因此,大量的閱讀和全英文的授課,給學生創造了習得自然語言的環境。大一英文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全校一年級學生的現代英語閱讀和聽力理解,以及運用現代英語書面表達思想的能力[6]。聯大外國語文學系的教學一直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能力,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時,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
西南聯大外文系集聚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著名教授,其中大多數是學貫中西的大師級教師,無不具有深厚的國學基礎以及對本國國情較深入的了解,外文系教授有葉公超、柳無忌、陳福田、吳宓、莫泮芹、潘家洵、錢鐘書、袁家驊、陳嘉、趙詔熊、胡毅等,教授們授課風格各異,反對照本宣科,聯大外文系教授身上充分顯現語言、文化、學術三者的結合。因聯大施行教授治校,思想自由,教學自由,充分體現教師主體地位,教師們在講學中將歐美前沿的研究動態與自己的學術思想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增添了教學的研究含量。如,吳宓在西南聯大執教期間,根據其多年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講“歐洲文學史”,把這門課講得非常生動,課堂上擠滿了本系和外系的同學[7]。燕卜蓀先生教學認真嚴肅、講課深刻精辟有方,善啟發,重引導,授“漁”為主。李賦寧曾回憶:燕先生英國口音很重。……他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先生先教我“莎士比亞”兩學期,教我如何分析和評價莎劇,給我打下了相當結實的基礎。燕先生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初步進入文學研究領域。這在當時的外文系是極為難得的。燕先生講授的“四三年及英文讀本和寫作”對我的英文寫作有很大的幫助。[8]在開放自由的學習范圍中,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研究心得放到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
抗戰勝利之后,1946 年三校北歸復原,聯大宣告在昆明辦學結束,聯大外國語文學系的歷史也相應落下帷幕。然而聯大外文系八年多的辦學成果顯著,聯大外文系不僅培養了外國文學、語言學專家王佐良、李賦寧、許國璋、許淵沖、劉重德、趙瑞蕻、劉承沛、嚴寶瑜等,還培養出像穆旦、袁可嘉、吳納孫、方敬、黎錦揚等文壇上知名的詩人、作家、翻譯家,而且聯大外文系畢業生中許多人還為新中國的對外交流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在新時代,中國外語專業教育正在面臨由社會轉型而引發的變革之際,既需要前瞻,同時也需要回溯。西南聯大成立于特殊歷史時期,面對內外交困的時局,聯大師生不忘潛心教學,刻苦發奮,辦學時間雖短,但成績斐然。在當今外語教學實踐艱難探索的情況下,回顧西南聯大外國語文學系的教學歷史,仍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
第一,通專并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當今外語教學偏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不太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外語學生的漢語素養,通識課“大學語文”課程僅開設一個學期。同時,學生跨專業選修的課程種類較少,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當今英語教學應合理設置課程和教學環節,使各級各門課程相互聯系,以形成一套組織嚴密的學程;同時,加強通識教育,兼具外語教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具有知識面廣、人文素養深厚的外語通才。
第二,平衡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關系。現今大部分高校外語專業所開設課程過細,課程種類繁多,突出技能訓練,學生較少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等,尚未充分兼顧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良性關系,但語言學習不能忽略二者的平衡。例如,目前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存在閱讀和寫作等不足,而閱讀是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寫作是語言輸出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普通高校存在外語教師全外語授課率較低等問題,因此,為了培養出真正具備西學素養的外語人才,當今高校外語教學應妥善處理好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平衡關系,盡量實施全外語的課堂環境,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加強讀寫聽說譯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等。
第三,重視基礎課程,鼓勵教授到一線講學。聯大外文系的部分基礎課程都是由學術造詣深厚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來承擔。由此,當今本科外語專業基礎課程的教授執教率較低,對基礎課程重視不足,有些基礎課程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而且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學術淵博的教授。因此,需鼓勵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到一線講學,教研結合,并且將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學生分享,使學生得以了解學術的前沿動態,以此拓寬學生的眼見和思維。總之,培養高水平的外語人才,外語教育需要注重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還需要高水平的外語教師加入基礎課程的教學之中,筑好外語學生學習的基石,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外語人才。
當今外語教學改革任重道遠,教學模式改革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它需要教育者對其教育管理和教育理念進行深入思考,西南聯大外文系辦學歷程已結束,其外語教學的寶貴經驗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輝。在尊重語言教學的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推陳出新,吸收其有益教學經驗,對當今高校外語教育而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