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媛 徐州工程學院
兒童發展心理學是一門隨時間推移而觀察研究兒童在心理上和行為上變化的學科。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針對兒童認知的發展通過不斷開創性的研究,提出了第一個有關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框架。皮亞杰這方面的理論又稱“認識發展論”,它的核心是闡述兒童們應該如何適用于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其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把認知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感知運算階段根據嬰兒的動作格式變化又可劃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具有一定的特征。皮亞杰的前運算階段通過“三山任務”證明了這個階段的兒童雖然獲得了符號思維但他們缺乏一些邏輯認識形式,缺乏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但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將去中心化,具有可逆性,又會有一定的邏輯判斷和傳遞推理。11歲左右的兒童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他們開始專注于論證形式,而不被論證內容所左右,這一階段兒童考慮事情已較為全面,既考慮現在的,也考慮過去和未來的,不受真實情景所左右,開始有假設演繹推理。
雖然皮亞杰的這一理論被大力推崇,但同時也面臨許多的挑戰。既因為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也因為現在時代的不斷變遷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兒童越來越早熟化,發育也較快速。每一個學者的理論都是在不斷修正和爭議中不斷發展的,正如哥白尼的“日心說”,皮亞杰理論也不例外。皮亞杰直至1980年去世仍在修改、擴展自己的觀點,可謂是窮盡一生,此后他在日內瓦的同事仍在繼續著這一進程。
皮亞杰理論所面臨的挑戰總結來說包括三點,一是認知發展能否加速。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時代和發展的變遷加快,會不會兒童的認知加速呢?按照皮亞杰的觀點,兒童在前運算階段對于守恒這類基本認識技能的培訓應該是沒有效果的,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兒童是否會對這一訓練有所效果呢?截至目前已有一些實驗,可以證明這些訓練是有一定用處的,但不能全部習得,只能習得一定的認知,所以只能說經過訓練,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可能會處于過渡期,從一定方面來看認知是有一定發展的,這也正佐證了布魯納理論中提到的認知發展加速,布魯納強調教師是可以加速學生的認知發展速度的,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過渡期會漸漸變短,可能在前運算階段后期經過訓練的兒童可能會直接進入具體運算階段正如現在許多兒童已經提前進入小學,盡管他們提前進入小學,但他們仍能掌握他們這個年齡段不能掌握的知識。
二是學前兒童是否能表現出具體運算能力,迄今為止,許多研究者推論兒童們可能不需要訓練對守恒和類屬關系等方面的認識也超過皮亞杰理論的觀點,所以以后可能慢慢的會有更多的心理學家和研究者們證明兒童不需要訓練也能掌握數的守恒、類包含和空間自我中心等認知,進而說明學前兒童是能表現出具體運算能力的,正如有時我們可以看見的那些被人們稱為“神童”的孩子一樣,他們沒有經過訓練,也表現出了很強的能力,還有的兒童善于觀察和學習身邊的事物,他們雖然沒有經過訓練,但他們通過生活中的經驗和觀察到的事物,從而也掌握了守恒等認知。
三是認知發展是具有領域一般性還是領域特殊性?皮亞杰認為兒童就算在不同的領域中也會表現出相同的認知結構,其實皮亞杰這樣的認為也不是毫無根據的,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認識發展是具有普遍性的,所以皮亞杰和一些科學家都朝著這個方向去研究,尋找認知發展的一般機制,但后來他也意識到了有一定的差異還提出了“水平滯差”并含糊的將其歸因,隨著研究的加深,許多研究者也開始意識到認知能力也是具有領域特殊性的,其實領域特殊性的思想早就存在,這可以追溯到笛卡兒和康德的認知論,以及維果茨基等人的心理學思想,所以總結來說認知發展既具有領域一般性也具有領域特殊性,是兩者的融合,但至今為止領域的特殊性研究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范圍,但人們相信在這樣一個不斷蓬勃向上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實驗論證應該會給出一個合理的界定范圍,讓人們不在茫然。
綜上,不難看出其實皮亞杰理論只是為有關兒童認識發展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不是最終的產品。
(一)皮亞杰創造性的利用守恒、互逆為特征劃分了認知發展階段,認為守恒和互逆是邏輯思維發展的象征,這是合理的。
(二)在認識論上,強調主客體相互構建,強調個體自身發展而忽視了社會文化環境在個體認知發展中的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到個體的學習潛能及圣湖情境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三)明確認知階段的新視域。我們認為,既不提早對年齡進行劃分,也不把后一階段的能力歸納為前一階段。依據具體情況,創設關于守恒的情景,不斷進行不同變式的試驗,直到經過學習的兒童無法達到守恒為止。
皮亞杰理論的思想性甚于它的實踐性,它的許多方面還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的證明。希望皮亞杰理論中提到的挑戰將隨著研究者的不斷發現而慢慢解決,形成一些新的理論或者更好的補充皮亞杰理論,使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