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星江 李文舒
1.內蒙古工業大學;2.上海理工大學
供應鏈風險管理是一個多學科的研究和實踐領域,涉及供應鏈管理、企業風險管理(包括供應風險)、業務連續性(包括供應可持續性風險)和危機管理。近年來,供應鏈各節點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導致供應鏈風險的影響更廣、更深,如2016年日本7.3級地震導致九州島配件供應中斷,迫使豐田在全日本的汽車工廠啟動了臨時的停產措施,整個公司損失慘重。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已成為行業內和學術界的研究焦點,研究論文數量不斷增加,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研究的定量分析和形式化建模發展迅速。本文對上述兩類研究進行分析,可以總結出當前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研究的特點及不足并進一步明確研究的方向。
供應鏈中斷風險研究主要是對供應鏈中的不穩定性做出及時響應的風險緩解和管理策略。依據風險發生的前后順序,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策略可被分為事前主動性風險策略和事后應急反應性風險策略。
事前主動性風險策略是在中斷發生前對供應鏈整體或者單個節點進行的協調優化,以增加供應鏈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供應商管理、供應鏈協同和考慮中斷的供應鏈網絡設計三個方面。首先,供應商管理主要研究集中在供應商選擇和供應源數量的管理策略,以緩解供應鏈上游的供應不確定性。在供應商選擇上,可以利用概率模型對供應鏈中斷概率做風險預測;也可以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法尋找成本效益最優的供銷商;在供應源數量的管理上,Yu等[1]通過數學模型比較雙源、多源采購,提升抵御中斷風險的能力。其次,供應鏈協同上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供應鏈契約協調、庫存管理等方面。在供應鏈契約協調上,定量研究方法Stackelberg博弈、納什博弈作為均衡機制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通過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對期權合約與混合合約進行決策選擇。在庫存管理上,供應鏈節點企業要保持合適的庫存或儲備能力,需要緩解中斷發生時的供需矛盾,Lucker等[2]利用多目標隨機模型求解中斷風險下的最佳庫存水平和儲備產能。最后,考慮中斷風險的供應鏈網絡設計是指戰略層從供應鏈網絡整體角度出發去協調控制風險,主要包括:供應鏈網絡設計、設施選址中的不確定性建模、客戶需求分配等。最初的供應鏈網絡設計,主要立足于利用單個節點優化整個供應鏈的彈性,后來隨著學者們研究的深入,逐漸開始重視從供應鏈整體上設計供應鏈網絡。
事后反應性風險策略是指在供應鏈受到擾動時可以及時準確地做出響應,快速實現供應鏈功能的復原,避免供應鏈出現更嚴重的中斷或徹底斷裂。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應急計劃、需求管理和中斷管理三個方面。首先,建立應急計劃的目的是增強備選方案的靈活性,在中斷發生時以最快的速度對問題進行處理,使供應鏈正常運轉。張以彬等[3]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為供應中斷風險的應急策略選擇。其次,需求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解決需求不確定性問題帶來的問題,主要包括業務重組、客戶需求轉移、動態定價等;線性規劃模型被應用在研究電子產品公司不確定性的需求風險,提出了面向“需求風險”和“庫存風險”的兩個線性模型管理風險。最后,中斷管理研究的是在供應鏈發生中斷后可以快速復原的能力,以及通過供應鏈重建、資源優化來降低未來中斷發生的可能性。Schmitt等[4]通過仿真模擬和多目標函數發現動態訂貨策略能幫助供應鏈更好地應對中斷且有助其恢復。
文獻研究規律可以總結為,重局部時間較少關注整體時間;對供應鏈單個節點的風險控制定量研究開展較多,但對整個供應鏈網絡內動態風險協調管理的定量研究較少;供應鏈的靜態風險研究較多,動態視角下的研究較少;考慮提升供應鏈彈性的研究較多,但對提升彈性的效益與成本探討較少。
從總體上來看,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的定量研究在各階段都已比較深入,尤其,面向風險控制階段的“供應鏈不確定性”的定量研究已經較為成熟和全面,對于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實時應對策略研究相對較缺乏。結合文獻的回顧與分析,未來進一步的定量研究,可以考慮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的成本和收益評估、供應鏈穩健性和復原能力評價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