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王宇 鄧杰
1.重慶工商大學金融學院;2.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3.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
根據2019年發布《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報告》,將供應鏈金融定義為是依托于供應鏈開展金融業務。政府各部門近幾年來發布了多項支持供應鏈金融的政策,如《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則明確指出“積極穩妥發展供應鏈金融”以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及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根據鯨準研究院數據,預計到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15.86萬億,同時未來發展空間較大。隨著現有參與者及新加入者深度滲透市場,未來供應鏈金融有望在2022年有望達到19.19萬億規模。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移動互聯為引領的新的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不僅重新定義我們經濟發展,還進一步導致金融學科的邊界、研究范式不斷被打破和被重構。金融機構采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不僅可以助力傳統金融機構轉型,還能通過技術的迭代和創新,發展出傳統商業模式無法提供的、由科技公司提供支持的高壁壘性新產品和新服務。根據《中國金融科技風控報告》可知,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場規模達到55.3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204.5億美元,即實現近五年(2018-2023)復合增長率為29.9%。
高效的供應鏈金融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供應鏈金融課程教學需要根據供應鏈金融在實踐發展及特征制定學習規劃。供應鏈金融是基于真實業來往和交易數據為上下游提供信用擔保而獲得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實踐中,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技術對于金融的作用,正在逐步從輔助業務的地位上升成為決定金融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供應鏈金融課程教學面臨如下幾個問題:
由于供應鏈金融實際和理論差異,如何兼顧實踐中有用性與理論的前瞻性,使得理論課堂學習既能為課堂教學走向實踐服務,同時保持理論教學在同學知識認知可接受的范疇成為教學關鍵點。然而,由于供應鏈金融課程及相關教學探討會議較少致使課堂教學還缺少相對統一的教材和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中容易教供應鏈金融當作融資模式研究課程,限于誰向誰融資的過程,忽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所以談供應鏈金融,必需建立在對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的界定和理解的基礎之上。供應鏈管理包含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誕生于供應鏈管理中各環節的資金錯配需求,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由于供應鏈金融實務性較強,授課同學缺少工作經歷使得對授課知識接受度不高。與此同時,供應鏈金融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很難將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與資金融通掛鉤,學生難以理解“金服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
“金融科技”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教學面對上述不足,不僅降低課程教學質量,還使得理論與實踐割裂問題越發凸顯,所以本文基于現實可行性提出如下幾方面的改革思路。
通過線上或線下課程研討會方式,構建多校協同機制,集中相關學科任課老師,如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區塊鏈金融搭建起協同機制,定期討論和交流機制。通過集思廣益方式,總結供應鏈金融教學普適性問題及相關對策建議,并搭建起供應鏈金融教學方案雛形,再結合實際情況調整。
課堂教學中增強供應鏈金融認知理解,供應鏈金融現實價值和意義不僅含了企業高效融資獲得的價值,還包括了由此可能帶來的與之相關的運營管理、財務管理、投資管理等多方面的價值提升,產品服務的范圍也相應的可以從融資方面,擴展到與之配套的現金管理、保險、理財等多個方面。
根據供應鏈金融課程特點,雖然國外課程開發供應鏈金融軟件無法大范圍普及,但可以通過案例與視頻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實務的可操性。多元化教學手段降低同學對陌生知識的畏懼感,調動同學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本文分析我國供應鏈金融與金融科技發展現狀,提出供應鏈金融的定價及風控等方面亟需金融科技支持與融合。然后,結合供應鏈金融發展特征總結目前供應鏈金融課程教學面對的一些問題,如缺少系統性教學體系或模式、金融與供應鏈管理相互割裂缺陷、忽視金融科技對供應鏈金融影響及課程教學手段單一,并提出相對課程教改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