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佳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經濟新常態指的是在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充分貫徹執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此有效達到促進經濟可持續穩定增長的目的。經濟新常態理念的出現,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至當前階段時對以往發展成就、當前發展態勢、后續發展戰略的全新總結,其相較于以往經濟對稱態更加強調在經濟結構穩定基礎上的經濟增長,而不是側重于以往的經濟總量發展成果[1]。也正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各行各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就業需求萎縮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放大。同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覆蓋范圍不斷擴增,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學生面臨著就業問題。在經濟新常態轉變與高校教育體系發展的雙重基礎上,如何更好的提升高校就業指導教育效率和質量以確保高校學生順利穩定的完成就業,是各個高校在就業指導教育過程中必須持續思考的內容。
經濟新常態與以往經濟對稱態相比主要存在以下特征:首先經濟發展模式將由當前的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中高速穩定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且由此造成各行各業對就業人員的吸納能力逐漸衰弱;其次經濟發展模式將由以往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逐漸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模式,以往單純依靠人口總量和政策紅利來促進經濟發展成果的模式將逐漸淘汰;最后經濟發展動力將由以往的投資驅動逐漸轉變為創新驅動,整個就業市場對于高校畢業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的需求缺口正處于逐步放大的過程中[2]。而綜合經濟新常態的各項特征,其對于就業形勢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經濟新常態將會使得就業形勢發展過程中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受限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點和性質,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生能力培養成果上與社會各界的用人需求在實踐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高校畢業學生就業出現一崗難求、而各個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人難求的結構性矛盾現象。在當前經濟新常態發展形勢下,新型的互聯網行業、金融服務行業、養老教育行業等對高校畢業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教育體系對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學生實踐能力與社會就業需求的差異、學生知識結構落后時代發展要求等,均會使得就業形勢發展過程中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
其次經濟新常態將會使得就業形勢發展過程中就業總量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背景下大力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國內經濟發展的發展結構必須進一步調整以確保各項經濟發展要素能夠實現最佳配置,從而達到提升經濟增長質量、數量的發展目的。在當前國內經濟正在轉型的背景下,就業市場上能夠容納的有效崗位數量事實上是不足的。然而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發展過程中高校畢業學生的數量卻不斷增加。相關統計結果顯示[2]: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為795萬左右,201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為820萬左右,201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為834萬左右,預測202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將增長至874萬人左右。高校畢業生數量年年增加的情況下就業市場上的有效崗位數量必然存在明顯的不足,雙方之間的不對等將會使得就業市場上的供需矛盾進一步體現。
首先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學生是否具備積極主動的工作意識。當前階段我國范圍內高校學生就業問題整體形勢發展較為復雜,學生家庭經濟水平的提升使得一定程度上高校畢業生的生存壓力得以下降,同時學生個人性格更加注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不僅僅是用人單位在選擇高校學生,高校學生也開始對用人單位進行篩選。因此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用人單位將更加注重高校學生是否存在積極主動的工作意識,對學生性格、意識、盡職、盡責的要求更高;其次用人單位更加關注學生是否擁有區別于他人以及智能技術的核心競爭能力。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發展更加注重各項技術與設備的創新,以此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各項創新技術使得崗位工作內容相較以往更加簡單,但對于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同時盡管各項創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行業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但創新技術應用過程中涉及到的機器工作本身缺乏情感表達、思維創新以及創造能力。因此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用人單位將更加關注學生是否擁有區別于他人以及智能技術的核心競爭能力,要應用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來彌補機器工作的缺陷。
創新教育指的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教學目的與價值取向的教育內容。在當前經濟新常態發展模式下,高校將創新教育與就業指導進行融合發展,對促進高校教育體系的創新發展、彌補高校就業指導的教育缺陷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首先高校在就業指導與創新教育的融合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單純的課堂教育無法達到提升就業指導與創新教育質量的問題。高校要積極開設第二課堂并將第二課堂與學習課堂進行有機結合,將學生就業指導與育人機制進行有效融合。例如高校可以聯合企業開設第二課堂并以此探索學生在實踐工作中應當具備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實際情況;其次高校可以將慕課、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等多種新型教學模式充分應用在就業指導教育過程中,以此實現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發展,為學生提供層次化、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為學生提供全面充足的就業指導學習資源。例如清華大學曾經錄制過職業探索相關慕課、湖南大學曾經錄制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微課等,均是線上與線下教育結合的良好體現[3];最后高校在就業指導教育中也要積極把握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和教育,將育人機制與就業指導進行有效融合,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與就業質量互相提升、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機制,積極盤點學校內外各項發展資源并以此全方位提升學生就業的數量和質量。
高校在學生就業指導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積極吸納社會組織與學生家庭的作用和力量,要形成三方合力并以此促進學生就業數量與質量的有效進步。高校可以申請政府部門制定優惠政策,以此鼓勵用人單位為學生提供參觀、實習機遇,或者鼓勵用人單位直接與學校對接并定點吸納學生就業。又或者高校可以與外界企業進行積極合作,適當引進社會組織并以此為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提升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內容的層次和質量,現身說法為學生指導就業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注意的事項。此外,高校也可以積極利用學生家庭的力量,積極邀請不同行業背景的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就業指導過程中,利用學生家長在各行各業工作的特性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不同的行業,幫助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始終保持穩定健康的心理,對于提升高校就業指導的教育質量亦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高校在就業指導與創新教育的融合過程中還要注意對以往就業指導的教育模式進行全面優化,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就業指導教育中的主角地位并提升學生在就業指導教育過程中的參與度,確保學生能夠全過程積極參與到就業指導教育中,如此才能確保學生更加有效的把握個人在后續職業生涯中擁有的個性特質,幫助學生對不同行業的職業特征擁有更加準確的理性認知。事實上,高校可以在學生低年級的時候就對其就業能力進行初評,幫助學生建立對自身就業能力的初步認知,進而在后續教學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逐步加強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使得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對后續就業方向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高校亦可以為學生建立就業檔案,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到的企業實踐,收集企業單位對學生實習實踐的各項反饋,以此幫助學生積累求職素材的同時逐步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個人與企業之間的要求差距,強化學生在實踐中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對個體就業能力的把握程度。
綜上所述,經濟新常態形勢下高校學生的就業形勢相較以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高校應當充分把握當前經濟新常態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將創新教育與就業指導進行深入融合,構建就業指導與創新教育融合的新模式,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就業指導的效率與質量,提升學生在不同維度的就業能力,以此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形勢下就業市場的發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