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廣林 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
現代學徒制是學徒生培訓與職業學校培養相結合、校企聯合實施技能人才培養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該模式在培養開始階段,學校、學生和企業共同簽署學徒生培養協議,使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即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對學生培養時,學校與企業交替輪轉,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配合對學生開展培訓,對人才培養的全程進行雙元的監督與考核,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功能目的上,它從重生產到重教育;在教育性質上,它從重就業培訓到重職業教育;在制度規范上,是從重結果到重過程;在教學組織上,它從非系統化到系統化。
實踐表明,企業對于采取學徒制進行校企融合式職業培訓的需求是較為明顯的,但在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上與學校存在較大的分歧,通過對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以及各階段培養的學生企業問卷和訪談的調研發現,我們認為構建現代學徒制下的考核評價機制,必須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考核機制構建的基礎性分析,課程體系的優化構建,考核環節的組織。
通過與企業的共同研討,構建考核評價機制需要明確三個要素,包括人才培養的目標,人才培養的職業能力結構,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1.學徒生目標:
①從學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順利轉變;
②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
③工資收入的增加。
2.企業目標:
①通過職業教育合作使學員接受圍繞企業業務需要量身設置的培訓課程,可以保證基層員工崗位能力的對接;
②加深學生對企業產品和文化的認知,并培養準員工對于企業的忠實度;
③增加學生實踐技能練習時間,使學生更深入理解未來崗位工作內容,為提升產品質量夯實技術儲備基礎。
3.學校和社會目標:
①根據現代工業標準和技術要求制定以行為為導向的培訓課程標準;
②參照行業規范制定企業認可的較高水平的認證標準;
③共同擔責增加校企合作辦學項目的影響力。
通過對寶馬機制專業項目學徒生能力結構的調研,從個人品質和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形成了寶馬項目班學徒生職業能力結構。如下表所示:
根據上述的調研結果,結合寶馬項目班開展的經驗,此現代學徒制項目在教學組織上采用校企之間交替輪訓的方式,在教學方法上以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以專業技能為重點,實施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教學。同時,按階段性制定學徒制項目教學重點內容。第一年為學校前期培養階段,教學重點內容包括企業認知、文化與職業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第二年為校企交替培養階段,教學重點內容包括職業行為規范、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第三年為企業崗位實踐階段,教學重點內容包括員工規范、崗位職責。
校企雙方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召開教學研討會,組織項目團隊教師解讀和討論企業提供的德國行業標準和專業課程標準,按照《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參照企業崗位資格標準,歸納提煉核心能力目標,圍繞職業素養開發公共課程,圍繞崗位技術能力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圍繞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實訓項目,優化構建“公共基礎課程+核心專業課程+實操項目”為主要內容的專業課程體系,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
該課程體系綜合了中高職課程標準的規范,在“課程內容與要求”方面應用了模塊化,根據校企交替輪訓的特點,將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整合,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滿足了理實融合教學的要求。
根據學生、學校和企業各自的需求,結合學徒制項目班的教學執行過程,整個評價辦法分為三個階段,即在校學習、交替學習和在崗實習。考核評價辦法的確立主要包括:
1.針對專業基礎和基本技能課程考核,學校參照企業用人標準制定學業評價標準,并組織實施考核。在前兩年學校對學生評價考核按三個環節進行:
(1)學生自評及輔導員評估
評估內容參考校企合作項目中學徒生在崗培訓評估體系,歸納出了自律性、溝通力、責任心、合作性、適應性、條理性、專業性和身體素質等職業能力的指標,形成了統一的考核標準。
(2)任課教師對課業及職業素養評估
該辦法將學生課業、平時學習和課堂表現情況綜合考核,按比例賦分,其中課業或技能模塊占比為50%,平時學習成績占30%,課堂職業素養表現占20%。課堂職業素養表現分為責任感、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學習主動性等方面,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堂的實際表現進行打分。
(3)安排專職輔導員負責項目班的德育管理。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項目制定了《學徒制項目班學生管理條例》,從口頭、書面、嚴重書面警告等環節對學生進行漸進式考核。
2.針對專業核心課程考核,企業參與制定課程學業評價標準,校企共同組織實施考核。
在第二學年交替培訓階段,企業依照項目班學徒生協議進行考核,考核過程由企業培訓師對學生項目領域技能與日常表現,依據《學徒生項目領域培訓評估表》進行綜合評定。
3.針對在崗實習階段考核,企業提供崗位評價標準和考核辦法,并組織實施考核。
在第三學年在崗實習階段,學校安排項目專管員,配合企業培訓中心培訓師進行在崗實習管理,企業依照《學徒生協議》及《企業員工手冊》,由企業產線經理及學徒生師傅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評估和職業素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