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克勤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工商學院
前言:2015年我國召開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會議上由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在一定范圍內擴大社會總需求,加大力度在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上,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屬于適應并且能夠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屬于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式的主動選擇,更屬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1]。鑒于此,“中央一號”文件在2016年便直接指出應該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推動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應該重視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積極學習并且貫徹總書記的總要講話精神,并且要爭取做到“四改善、四創新”,即要積極改善供給體系,推進產品創新;要積極改善要素使用,推進科技創新;要積極改善資源配置,推進制度創新;要積極改善經營方式,推進管理創新[2]。(2)明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人,創新農業人力資本,即必須要對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培育大量新型職業農民與經營主體,不斷開拓新市場,推廣新技術。(3)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要積極做到“六優化、一鞏固”,即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產業體系、優化生產體系、優化區域布局、優化經營體系、優化資源利用方式、鞏固提升產能。(4)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根本遵循。
綜上核心要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科技創新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我國對于農產品供給有效率的保障仍舊需要作出較大的努力,為此必須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要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情況下盡可能實現藏糧于地或者藏糧于技。此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農產品供給結構利用科技創新進行改革便產生了需求。其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能夠進行生物育種技術的創新,要能夠培育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抗逆、專用并且比較適宜采用機械化作業的農業新品種[4]。同時要能夠進行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公關,保證實現優良品種的區域性標準化高效與高產的培植。此外,農產品供給結構性改革對科技創新的需求亦體現在生物災害與生物災害檢測、防控等新產品與新技術的研發方面,包括防御、抵抗、減輕與規避等多種產品與技術類型,希望以此保證農產品的生態綠色、健康與優質。
現階段,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搞,人們對于自身的營養健康予以了高度的關注,尤其對于食品質量安全以及營養功能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因而農產品的生產必須要通過加強相關技術以滿足市場對于個性化、優勢食物的需求。鑒于此,亦表現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其需要對食品質量安全污染關鍵因子進行控制以及監督,對危害因子進行綠色高效的精準檢測,更要對食品智能化溯源以及預警技術進行研發,能夠對食品安全采用全過程綜合性跟蹤[5]。以提升農業產品的質量。
基于技術創新力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必須要提升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的裝備需求。其重要意義在于,農業機械化、網絡化有利于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的發展路徑轉變,有利于提升現有土地生產效率、勞動生產效率以及資源利用效率等。保障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裝備需求,必須重點攻克實驗檢測、決策智控、信息感知、精細生產管控等精細設備[6]。此外,實現農業產品市場的網絡化分析以及信息服務的自動化,對于提高農業智能化與精準化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在“十二五”已經取得了比較優異的成績,尤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農民的收入實現了年均近10%的增長。但是,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仍然滯后,發展方式長期呈現粗放的狀態,較低的生產效率。因而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等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前提下,農產品國內外價格波動較大,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同時農業生產的成本會增加,嚴重束縛了農業與農村的發展。面對該種情況,我國必須要明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要重點對農業供給質量、效益與效率等進行改革與優化,依托科學技術的力量解決農業發展難題,繼而推動我國農業實現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
針對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當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一定要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帶領與支撐的地位,以此推動農業逐漸走上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促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得以有效提升,同時促使農業的產業競爭力、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利用科技創新力在對市場需求進行全面了解的情況下,對資源的配置機制以及利用方式等進行改革,擴大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以便對農業生產以及產品供給做好結構性優化,保障整個農產品供給體系具有較高的效率和質量,能夠與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予以高度的契合,形成具有高度競爭力與先進性的可持續農業供給體系。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找準改革的重點方向,并且要將科技創新作為改革的著力點。首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想辦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當前我國不斷上漲的土地成本與人工成本嚴重影響了農業效益水平,小規模經營為主體的局面在土地、社會化服務、資本等因素的影響下長期存在,導致農業競爭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為此必須要推進農業改革現代化、信息化與機械化,對資源利用方式進行改革,提高資源利用的精準化與科學化水平,發展一定農業數量規模化生產進而控制成本與費用。其次,重視農業供給側質量。不僅要重視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標準,亦要扶持具有地區優勢的精品農產品發展,更要對農產品營養、功能等進行提升,保證產品品質。最后,要重視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科技供給,培育并壯大農村新產業與新業態,亦能夠有效的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障礙等。
結語:綜上所述,面對當今農業市場的需求以及發展形式,我國勢必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且要將科技創新力作為基礎與關鍵。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科技創新存在改善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需求,保障農產品品質與營養標準的需求,以及提升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的裝備需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當中,必須明確改革的緊迫性,制定改革方針,找準改革重點方向,要將科技創新融入其中。為此必須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所發揮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