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聯化(寧波)國際物流有限公司
引言:近10年來,國際石油貿易量快速增加,主要體現在消費需求的比例增長,從而促進了石油產業及國際貿易的轉型升級。而基于這一趨勢,亞太地區的各發展中國家由于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對成品油的需求總量較大,導致石油貿易開始更多的流向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日本等國家,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上主要的石油進口國。截止2019年12月底,亞太地區石油貿易的對外依存度已上升至近75%,而我國的石油消費總量也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并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石油進口國。面對如此之大的石油供需缺口以及日趨復雜的國際石油貿易格局,我國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進程中如何有效應對石油貿易變化趨勢,并實現自身石油供需結構的平衡發展,是我國石油產業下一階段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國際石油貿易的總體格局主要表現在貿易總量、貿易結構以及進出口地區三個方面:首先,石油貿易總量方面,通過對近20年來國際石油貿易總量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國際石油貿易總量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一直處于上漲趨勢,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過短暫下跌,隨后又迅速恢復增長,由此可見,國際市場對石油的剛性需求較強;其次,從貿易結構來看,原油在石油貿易中的比重逐漸下降,增長幅度并不明顯,而隨著人們對汽車、航運等消費需求的增加,成品油貿易量大幅提升,在石油貿易中的比重上升明顯;最后,從進出口地域分布來看,目前國際上最主要的石油消費地區依次是亞太、北美和歐洲,而主要石油出口地區則分別是中東、獨聯體、非洲和拉美,而這樣的進出口區域分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際石油貿易的整體流向及變化。
中東是國際市場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地區,在國際石油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近年來由于戰爭、內亂、國際貿易形勢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中東地區的石油出口量相對有所下降,甚至在2020年由于中東地區石油供應局勢的不穩定,而一度出現了油價暴跌的情況,然而即便中東地區石油產量有所降低,仍然是全球最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地區;另一方面,獨聯體地區石油出口量近年來呈現持續增長趨勢。以俄羅斯為代表的獨聯體地區,通過采取多元化的出口路線和途徑,在保障傳統歐洲市場的同時,利用石油運輸管道及鐵路運輸等多種方式進行石油出口,突破了傳統管理障礙,進而推動石油出口量不斷上漲。
英國石油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12月底,超過65%的中東石油流向亞太地區,其中,中國和日本占比約為33%;而獨聯體、北非和西非的石油出口地區仍然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但流向亞太地區的石油出口總量也呈現上升趨勢,歐美地區與亞太地區石油從獨聯體等地區所進口的石油比例分別為62.5%和37.6%。由此可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亞太地區的石油消費需求都會處于世界前列,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的石油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也會進一步改變國際石油貿易格局,并對國際石油貿易的增長帶來一定影響。
雖然國際石油貿易從出口流向來看,已經明顯向亞太地區集中,但是受到資源儲量等固有因素影響,未來一段時期國際石油貿易的主要生產與供給地區仍然會以中東和獨聯體地區為主,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石油貿易對外依存度高居不下,整個國際石油市場供需關系的矛盾短期內難以改變。所以對于中國而言,如果未來一段時期仍然保持高度的石油貿易對外依存度,則必然會在石油經濟方面受制于人,從而不利于中國石油產業的主導貿易發展。
國際石油貿易格局變化趨勢下,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推進與發展,中國繼續成為全球能源增長的主要來源,幾乎貢獻了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3/4,對于石油的需求總量也呈現逐漸上漲趨勢,但是由于國內石油儲量與供應總量都相對有限,中國必須通過大量的石油進口貿易才能滿足使用需求,依靠大量石油進口來實現的供需平衡實際上已經造成了中國在石油貿易方面的劣勢地位。通過相關數據可知,中國近三年對于石油的消耗和需求同比上升了53%,這表明中國對于石油的需求量已經嚴重超過供給總量,供需結構矛盾日趨嚴峻,已經影響到了國家石油貿易的穩定發展。
近年來,中國對于石油的海外采購總量持續增長,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來源以中東、拉美地區為主,進口渠道相對單一。相較于獨聯體地區的管道輸送而言,來自中東、拉美地區的石油一方面運輸路徑較長,導致運輸周期存在不確定性;另外,中東、拉美地區的石油價格易受歐美等國家的操縱與影響,可能會導致我國石油進口成本超出預期,從而不利于我國石油進口貿易的開展,也將阻礙我國石油供需結構的平衡發展[1]。
我國對于石油的消費需求總量較大,但是從石油相關產業結構與布局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是產能落后且規模較小的石油企業,而且布局非常分散。從全國石油企業的結構與規模分布來看,200萬噸規模以上的石油煉化企業數量不足40%,而200萬噸以下的企業數量則接近65%。由此可見,我國石油產業在規模、技術等方面都存在一定滯后性,導致相關企業不能將進口原油更有效率的轉化為經濟動能,而石油利用效率的低下,將進一步增加我國石油進口的需求總量,從而加劇我國石油供需結構矛盾,增加石油貿易危機風險。
我國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對石油消費需求量不斷增加。然而受制于石油資源的相對匱乏,國內石油產量無法滿足社會生產消費需求,因此必然要通過大量進口石油,才能夠滿足未來發展需要,導致我國對于進口石油有著高度依賴性。
面對石油供需矛盾突出這一問題,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耗和消費模式需要結合新的貿易格局來做出優化調整,一方面是要不斷提高國內石油企業的產能,適度增加國內石油供給量,盡可能通過自身石油生產來緩解石油貿易供需矛盾,減少中國石油進口貿易的對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中國應基于經濟全球化和對外貿易國際發展背景,與主要產油國構建更為緊密的聯系,強化彼此間深入交流,通過政治交往、經濟往來、文化溝通等實現多邊貿易,建立更加穩定的合作關系,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共贏,從而確保石油資源供給的安全性和長期性[2]。
在石油進口貿易方面,我國要拓展石油進口貿易渠道:
第一,進一步強化與穩定同中東、拉美地區之間的石油貿易渠道。長期以來,中東、拉美地區都是我國的主要石油進口來源區域,近年來,中東、拉美地區出口至我國的石油貿易量不斷增加,未來一段時間內這種情況也將持續,因而穩定中東、拉美地區的貿易渠道,對于保障我國的能源供給十分必要。強化與中東、拉美地區之間的交流和貿易,主要包括增進政治經濟文化融通,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加大合作宣傳力度,實現彼此間更好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推動中東、拉美地區發展[3];另一方面在合作過程中我國可以有效引進中東、拉美石油資源,從而推動互利共贏;
第二,進一步擴大石油進口貿易渠道。比如中國可以加強與獨聯體、西非與北非等地區的石油進口貿易,尤其是獨聯體地區,利用已經建成的中哈(中國―哈薩克斯坦)線以及俄羅斯遠東石油管線“泰納線”,有效增強中國與獨聯體地區的石油進口貿易[4]。從而通過采取多渠道、多方向的石油進口貿易,更加積極主動的引進石油資源,以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對石油的消費需求,平衡石油供需結構,保障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
我國的石油產業需要轉變以往落后的生產及技術模式,加快石油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石油產業整體邁向中高端水平,國內石油企業應基于國際石油貿易格局變化的背景,主動加快產業升級和行業戰略轉型,促進石油產業中的民營資本、國有資本和國際資本等多方資本互相融合,推動石油產業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取得快速突破和發展。
首先,要圍繞石油產能效益這個中心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石油企業以持續優化發展為目標進行改造升級,突破發展瓶頸;其次要進一步擴大石油產業規模,并采用網絡化運營等方法來提高產能和技術競爭力,加快技術革新,開發引進更高效、更環保的重油轉化技術和清潔產品,從而降低石油焦二次利用的污染治理成本,提升石油的再循環利用率,以此來提高石油總體利用率。
截止2019年12月底,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為17339億桶,同比減少20億桶,儲采比為49.9年。隨著石油資源的逐漸枯竭及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愈發重視,國際市場已將新的目標漸漸轉移至天然氣及核能、風能、水能等新能源的開發。
2019年,全球天然氣消費同比增加780億立方米,增幅為2%,而可再生能源增幅為40%,增幅遠大于其他能源,使得可再生能源占比同比增加0.5%至5%。此外,水電消費增長0.8%,核能消費增長3.2%。為更好應對國際能源發展的諸多變化,我國在拓寬石油貿易采購渠道、加強石油供需結構調整、加快石油產業優化升級的同時,也應豐富能源使用品類,積極開發利用各類新能源,來間接縮小石油供需缺口,緩解國內石油消費需求壓力,進而降低我國對海外石油采購的依賴程度。
綜上所述,基于國際石油貿易的格局變化趨勢,中國未來在石油進口貿易與自身發展等多方面都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而為了進一步滿足國內對于石油的消費需求,提高中國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競爭地位,中國應充分研究國際石油流向及未來貿易格局的變化,提前做好準備,通過開展多渠道、多方向的石油進口貿易以及加快石油產業轉型升級來加強石油貿易供需結構調整,以此來一方面保障中國石油供需結構的平衡,另一方面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能源保障,促進國家經濟更為長遠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