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少丹 寧德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
基層市場監督管理局現有的檢驗檢測機構一般為原質監局下的產品質量檢驗所、計量所或者質量計量檢測所及2014年后食藥監在原藥檢所基礎上組建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等。一些地方特色產品檢測所一般直屬于產品質量檢驗所,產品質量檢驗測所一直承擔大部分食品及部分工業產品檢驗工作;計量所承擔計量器具檢測工作;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原為藥品檢驗所承擔藥品檢驗工作,在2014年的第一輪機構改革中隨著原質監、工商食品監管職能劃轉到食藥監,全國各地部分食藥監在此基礎上將原藥檢所進行整合成立了承擔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等檢驗檢測職能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
1.市場監督管理局內各檢測機構明確職能,保持單列
現有的市場監督局內檢測機構產品質量檢測所及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都有承擔食品檢驗工作,食品藥品檢測中心食品檢驗職能可劃轉給產品質量檢驗所,單列產品質量檢驗所,藥品檢測中心。該模式基本保留了各檢測機構原有模式,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在成立初期,食品檢驗人員大部分也從產品質量檢驗所劃轉過來。在下一輪事業單位改革中食品檢測職能有可能推向市場改企化,近幾年國家鼓勵市場購買食品抽檢服務,第三方食品檢測機構也紛紛成立,而藥品檢測職能有可能不會推向市場,食品、藥品檢測機構職能明確劃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事業單位改革推進,但不利于機構內部資源優化配置。
2.市場監督管理局內事業單位進行資源整合
食品檢驗跟藥品檢驗具有很多相似之處,產品質量檢驗所與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進行整合能更加優化實驗室儀器設備使用率,減少設備重復采購,同時也能解決檢驗人員不足問題,實驗室間技術交流溝通更加順暢,實驗室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市場競爭力也相應提升。
食品藥品審評認證中心與食品、藥品檢驗合并,能使部門數據共享更優化,業務上相互促進,更好的服務企業、服務社會。食品認證涉及產品標準審核、企業實驗室審核,企業試制產品檢驗報告審核等,都要求食品認證審查員具有一定的食品檢驗相關知識。食品審查員對產品工藝流程、食品SC證分類比較熟悉,對檢驗機構采樣能提供專業幫助,且其對產品加工工藝的了解對產品不合格項目分析具有很大意義。食品、藥品檢驗數據對食品藥品審評認證中產品風險評估也具有很大參考價值。
食品檢驗、藥品檢驗、計量檢驗及食品藥品審評認證進行整合成立市場監督管理局內綜合性檢測機構。市場監督管理局內綜合性檢測機構能最大化精簡系統內后勤人員、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積極性、創新力,人員科研項目范圍擴大化;能最優化各科室資源配置,打破各部門單一業務模式,提高機構總體實力,促進機構跨行業發展,提高市場占有量;能使系統內數據共享優勢最大化,成為市場監管最有力的技術保障機構,也將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服務社會大眾。市場監管局內部機構整合優勢多,但整合過程也將存在問題:一是管理運行模式、人員、體系等跟不上轉變,即便整合了,一段時間內各部門還是按原來習慣做事,發揮不了整合優勢。二是辦公場所建設問題,多機構的整合需要容納多人多設備的場所,場所建設配置需要主管部門審批。
現階段市場監管、畜牧、衛生疾控、農業、水質、糧食等多個職能部門都有各自承擔相應的檢驗檢測任務,且大都集中在食品、農產品,水質等檢測,易造成資源分散、條塊分割、重檢漏檢、重復建設、同質競爭、人員能力局限得不到拓展等問題[1-2]。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國辦發〔2013〕22號中要求:“整合一批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2]。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4〕8號,正式掀開了我國檢測、認證技術機構改革的大幕[3]。從近幾年的變革趨勢上看,部分地方各級政府在中央統一基調下完成了機構整合改革,例如:2014年4月湖北京山縣整合了京山縣域內質監、食品藥品、糧食、疾病預防、水質、農產品和動物衛生等7部門的8家檢驗檢測機構成立湖北省首家縣級公共檢驗檢測平臺[3];孟州市于2016年6月從相關單位劃轉36名專業人員組建從事農產品、食品、畜產品、質量、糧油檢測的孟州市公共檢驗檢測中心[4];2018年大連市整合了8個部門的8家事業單位組建了大連市檢驗檢測認證技術服務中心,又整合了7個單位剝離公益性職能,轉企改制,整合經營性業務,組建大連市檢驗檢測集團有限公司;鞍山市整合了原9家事業單位,成立了鞍山市檢驗檢測認證中心等做出相應改革的其他縣市[5]。
市縣兩級檢測機構技術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各檢測機構大都依據法律規定 或者行業主管部門的行政手段獲取任務,每年任務大都一致,檢測類別局限,業務單一,部門之間又容易存在業務重疊,重復建設,各部門經費、人員有限,有些機構多年未擴展。總體情況資源分散、重復,機構能力不均衡大多偏弱小,人員發展受局限等[1]。機構的整合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集中資源配置,整合各機構技術人員,擴展業務,擴大檢驗檢測機構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更好的為一方政府提供技術支撐服務[6]。
機構整合后是否全部改企制也值得探討,筆者認為政府應該保留一支隊伍專門服務政府監督抽檢、風險監測和科研建設,保留政府的監管技術力量、公信力和裁判權。目前第三方檢測機構紛紛成立,很多第三方食品檢測機構開始服務政府,承擔部門抽檢任務。因市場競爭、成本、人員等問題,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抽檢過程中的廉潔性、公正性、真實性不能保證。食品、藥品、計量等問題又是民生大計,檢測工作不得馬虎,筆者認為可以將市場上企業及私人委托的任務由市場檢測機構承擔,政府至少在地級市保留一支公益性檢測隊伍,承擔地方政府監管技術服務,承擔監督抽檢、風險監測任務和政府科研建設及一些公益檢測服務。
市場監管局檢測機構承擔的是關乎民生的食品、藥品、計量及地方特色產品的檢測工作等,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技術支撐及科研機構。市場監管局檢測機構的改革是與時俱進,為了檢測機構更好、更快的發展,也為了檢測機構更好的服務社會。在改革期間,作為市場監管局檢測機構要改變固有思想,順應改革,調整不適應的管理運行模式,注重人員業務培訓,挖掘打造多元化人才,提升人員競爭力,機構競爭力,打好基礎迎接改革。檢測機構人員無論面臨何種模式改革,都要堅守自己崗位職責,做好崗位上每一份工作,努力學習,提升自身業務素質,更好的打造自己,順應改革,做個認真、公正、努力、真實的檢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