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傳統藝術的組織傳承生態建構

2021-01-29 02:28:49吳衍發王廷信
民族藝術研究 2020年5期
關鍵詞:生態藝術文化

吳衍發,王廷信

中華傳統藝術是指長期在中國境內生長、已融入中國文化傳統,有穩定的創作隊伍與創作傳統、有經典作品傳世,以中國特色的形式與風格為代表的藝術樣式。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是新時代弘揚中華文化精神、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題。所謂組織傳承,就是從組織層面來考察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基本問題。就藝術傳承的組織層面來講,就是要務實思考采取什么樣的組織形式,如何從理論和實踐上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作有效的組織體系,充分發揮組織力量的作用,讓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借助這種特定的組織形式得到貫徹。組織是作為實現特定的目標和一系列目標的工具而存在的①[美]杰弗里·菲佛、杰勒爾德·R.薩蘭基克:《組織的外部控制:對組織資源依賴的分析》,閆蕊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頁。,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關鍵環節,傳統藝術傳承的組織力量和組織化程度是影響其傳承效果和傳承目標的關鍵要素,藝術傳承的理論認知、戰略引領、制度保障和供需協調,最終都需要組織來貫徹和運作。檢視傳統藝術既有研究成果發現,傳統藝術的組織傳承層面尚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甚至被忽略。就藝術傳承的組織現狀來看,建構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組織體系嚴重缺乏,用以支撐傳統藝術的組織力量較為單薄,生態環境欠佳,導致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效能低下,難以有效進入國民生活體系。所以傳統藝術的組織傳承研究是一個亟需推進和深化的領域,從組織層面進行研究,有利于構建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組織體系以及組織傳承的生態環境。

一、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文化生態環境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發展的宏闊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文化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為傳統藝術的組織傳承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性機遇。除了表現在國家經濟體制、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和影響外,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價值的復歸和文化自信的確立,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根本前提

傳統文化價值與文化自信問題是在持續而漫長的中西文化論爭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由近代向現代邁進的歷史進程中,在如何對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問題上開啟了激烈的中西文化論爭。中西文化沖突和論爭,本質上包含著中西之爭和古今之爭,而且此二者往往緊密地糾纏在一起,形成了近代以來因中國多元政治背景而致的多元文化格局。

自鴉片戰爭爆發至五四運動前夕,在魏源 “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 “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等學說基礎上,經李鴻章、鄭觀應等人的探討,最終以張之洞 《勸學篇》 提出的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主張,成為處理中西文化沖突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也成為整個19世紀后半期代表性的時代思潮。五四運動以后,特別是毛澤東1940年 《新民主主義論》提出的 “建設以無產階級世界觀為指導的服務于人民大眾的文化” 主張,及其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和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等文藝思想,在中國現代史上產生的巨大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自1940年起,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30多年,它一直被中國共產黨人和先進的知識分子奉為圭臬和行動指針。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西方文化涌入,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并存中面臨著更多挑戰,同時也為理論界客觀認識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多空間。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正逐漸融入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形成了系統的方法和理論,全面布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政策生態環境。

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是體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隨著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化價值的復歸和文化自信的確立,傳統藝術的傳承便有了根本前提和內在要求,這也為傳統藝術的組織傳承提供了行動指南。

(二) 良好的傳承基礎和豐富的學術成果,為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提供了有效保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綿延賡續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傳統藝術傳承實踐的主要表現形式。經過16年的 “非遺” 傳承保護與實踐,中國 “非遺” 保護工作成效顯著。一是政策法規體系比較健全。2005年國家頒發 《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的保護方針;2011年國家出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標志我國 “非遺” 保護工作邁入有法可依和依法保護的實施階段。二是保護傳承制度日趨完善。我國已建立起國家和省、市、縣四級 “非遺” 保護傳承體系。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國務院公布了四批國家級 “非遺” 代表性項目1372項,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五批省級代表性項目15550項,市級代表性項目43787項;文化部認定五批國家級 “非遺” 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068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認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4928名。三是保護傳承理念不斷優化。秉持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的指導思想,堅持 “見人見物見生活” 的保護理念, “非遺” 的活態傳承與生產性、整體性保護觀念日趨完善,支持“非遺” 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讓 “非遺” 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四是我國保護傳承學術成果豐富。我國建立了國家級和省級 “非遺” 保護研究基地,研究傳統藝術的學者眾多,成果積累豐富。繼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領域出版大型綜合文獻工具書以后,被稱作 “《天工開物》在當代的續編” 的20卷本 《中國傳統工藝全集》2017年出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 《中國工藝美術全集》 等大型工具書或專業文獻開始編撰,這將為傳統藝術傳承提供良好的學術支撐。

(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僅要有豐厚美好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更要有豐富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華傳統藝術是滋養人民群眾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沃土。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城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形成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日臻完善,人民群眾參與享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頻次越來越多,對文化藝術品位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民群眾的深層文化需求開始產生。據文旅部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全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293.77萬場,年末全國藝術表演場館達2455個,全年舉行藝術演出7.10萬場次;年末全國美術館499個,全年舉辦展覽6757次,參觀人次3724萬人次;年末全國公共圖書館3166個,總流通人次74450萬。2017年全國各類文物機構舉辦陳列展覽26045個,接待觀眾114773萬人次,博物館接待觀眾97172萬人次。以上統計數據表明,人們從走進電影院、走進娛樂場所消費藝術,已逐步轉化到走進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和劇場等場地,說明人民群眾已意識到大眾快餐文化不能滿足深層文化需求,開始意識到傳統藝術、經典藝術對滿足文化需求、增強文化修養的重要性。

中華傳統藝術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展有著巨大空間,而人民群眾深層文化需求的產生,為傳統藝術傳承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二、中華傳統藝術組織傳承的生態現狀

新時代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比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和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顯得更為迫切,國家也都更為重視。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藝術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意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藝術的賡續傳承面臨著一系列危機。中華傳統藝術是在數千年的中國農耕社會生態環境中生長發展起來的,歷經了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兩次轉型,承受了社會體制的挑戰、社會運動的沖擊和社會思潮的洗禮,傳統藝術生長發展所依賴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空間幾乎喪失殆盡,導致傳統藝術技藝在消逝,傳統藝人被迫離職改行,許多傳統藝術瀕臨滅絕。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傳統藝術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征程中重獲新的生機,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環境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信息傳播渠道的極大豐富,人口流動越來越快速而頻繁等諸多原因,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的生存仍然面臨眾多挑戰。其根本問題在于: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生態欠佳以及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的其他領域和其他行業間的共生機制的建構嚴重缺乏。

(一)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生態構成

任何一種事物的生長與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生態語境,中華傳統藝術亦是如此。從生態語境視角來看,傳統藝術的傳承生態由內在生態和外在生態構成。其內在生態是由傳統藝術自身的內部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構成的,有傳承人、傳承技藝、傳承口訣、傳承文本、工藝流程、傳承器具、傳承場地、傳承展演、傳承歷史、傳承機制等要素。藝術傳承的外在生態是由藝術自身以外的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構成的,如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民俗、商業、科技、交通、戰爭、審美風尚、社會思潮、消費觀念、社會變遷等。一般來講,內在生態是決定藝術傳承的根本性要素,對藝術傳承起著決定性和根本性作用,但外在生態亦不容忽視,外在生態力量運用合理適當,也會促進內部生態的成長、發展與完善。所以只有內在生態與外在生態協同運行、和諧共生,才能推進傳統藝術賡續傳承與發展。

(二)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生態危機

曾經最為鮮活直觀、最具創造性和標識性的中華傳統藝術在當下的保護傳承中面臨諸多危機。

內在生態方面,從傳承機制來看,傳統藝術師徒傳授的傳承體系在當代社會尚未被有效繼承下來,尤其是與傳承人主體的實踐經驗融合在一起的、靠世代實踐經驗累積而鑄成的、難以用文字表達的所謂 “隱性知識”,如口訣、技巧、程式、經驗、信俗等技藝范式和才思智慧等,未能被有效地繼承下來,導致傳統藝術精神品質削弱、技藝品質瀕危;從傳承人來看,大多數傳承人知識結構單一,藝術創作和創新能力不足,創作出來的作品與現代生活脫節,產品附加值低,因而從業者依靠傳統手藝在當代社會生活中難以為繼,導致許多傳統藝術人才流失嚴重,藝術傳承后繼乏人;從傳承人的觀念來看,部分傳承人的觀念依然比較保守落后,譬如錯把 “申遺” 當成搶注文物商標或者搶奪傳承權;從創作生產來看,部分傳統藝術作品因創作者主體性的缺失、精雕細琢精神的欠缺,以及外來文化的強勢介入,導致藝術產品 “同質化” 現象嚴重而難出精品,同時也有因創作人才相對缺乏而難以產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傳統藝術產品數量;從行業間聯系來看,傳統藝術行業與社會其他行業間的關聯性不強,甚至出現行業間的割裂狀況,而其他行業對傳統藝術行業的關心也極為不夠,致使傳統藝術行業孤立發展;從藝術傳播來看,傳統藝術在流行歌曲、現代舞蹈、院線大片、網絡小說等充斥著西方價值和現代表現形式的大眾藝術面前明顯處于弱勢,而以現代媒介為代表的藝術傳播載體,在表述中華傳統藝術時內容不夠豐富、形式較為單一,導致傳統藝術在媒介塑造的社會話語體系中不占主導地位;從傳承展演來看,隨著現代傳播媒介由舞臺到 “鏡像” 的變化,一些傳統藝術由于 “屏幕之隔” 或創新不夠而難以吸引人;從創新轉化來看,由于傳統藝術在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化力不足,導致其在國民話語系統中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也導致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活力不足;從產業化來看,盡管傳統藝術的產業化是其創新轉化的一種現代傳承形態,但產業路徑并非適用于大多數的傳統藝術種類,而即使是部分適合于產業化的傳統藝術種類中,因市場經濟的驅動而急功近利、重利用輕保護,結果導致部分傳統藝術生態被嚴重破壞;從傳統藝術發展來看,譬如以 “非遺” 為代表的中華傳統藝術當中,有些代表性 “非遺” 藝術種類因國家財政支持而生存境況略好,但大多數缺乏政府財政支持的傳統藝術生存境況欠佳,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的生存境遇表現出顯著的不平衡特征。以上這些都是傳統藝術在當代傳承面臨的重大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內在生態性問題。

外在生態方面,從商業和民俗生態來看,傳統藝術藉以生長和發展的傳統商業與民俗生態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變遷而被洗刷得幾乎蕩然無存,需要借助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來重新塑造與傳統藝術傳承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商業與民俗生態環境;從科技參與度來看,傳統藝術與當代科技分離,傳統藝術向現代科技貼近的程度不足,而當代科技對傳統藝術的介入也不足,導致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段未能充分吸收科技的力量而被科技所建構的時代邊緣化;從社會基礎來看,傳統藝術保護傳承的社會基礎欠缺,社會氛圍不濃,人民群眾關心和了解的意愿不強、自覺參與保護傳承的意識不強,在國民話語中基本上被邊緣化,甚至被人民群眾視為可有可無的事物;制度是國家宏觀戰略的具體化、社會組織的運行規則和藝術實踐的具體活動空間,從制度設計來看,它在推動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方面的優勢沒能充分發揮,在保障社會組織力量和藝術傳承實踐的有效運作和功能發揮方面有一定限度,制度的生態體系性建構,尤其是基層藝術制度設計和體系建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從組織力量來看,傳統藝術的保護傳承多限于文化藝術領域,主要依靠國家政策和基金的支持,依靠政府文化部門、文化型社會團體和文化企事業單位和部分基金組織的推動,其他機構對其參與和關心不夠,社會力量參與度不夠;從教育傳承來看,盡管近幾年實行傳統藝術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等實踐活動,但畢竟效果和影響十分有限,傳統藝術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占比不大,青少年一代對傳統藝術的理解普遍不足、興趣欠缺,而青少年受眾群體的缺乏將直接影響到傳統藝術的未來;從藝術接受來看,受后現代社會大眾娛樂心態的影響以及西方藝術、當代藝術和相應觀念的沖擊,傳統藝術的接受既有 “去價值化” 的不良傾向,又在大眾接受中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難以享有與傳統藝術功能價值相當的話語權;從藝術消費來看,如上所述,傳統藝術保護傳承的社會基礎欠缺,在國民話語中基本上被邊緣化,被人民群眾視為可有可無的事物,很難進入當代人的生活現場,因而未能有效地進入國民生活體系;從功能需求來看,當代中國社會未能處理好把傳統藝術作為修養及作為謀生手段的關系,導致多數人忽略了傳統藝術的修養功能,出現為了謀生而削弱中華傳統藝術的優秀品質的現象、為了發展損耗中華傳統藝術優秀資源的現象,尤其是中華傳統藝術在與商業消費接軌的過程中出現了急功近利的現象,導致傳統藝術的藝術傳統被削弱,也讓傳統藝術難以承繼。上述這些構成了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外在生態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在藝術保護和傳承實踐中努力破解。

三、共生理論視角下中華傳統藝術組織傳承的生態構想

無論是從傳統藝術生長發展的歷史來看,還是從它在當代的傳承保護實踐來看,中華傳統藝術的組織傳承生態都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有機整體。基于對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內外生態問題的分析,我們認為,必須從生態理念出發,在當代社會為傳統藝術創設與其他領域協同共生的機制。共生理論為這一機制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

(一)中華傳統藝術組織傳承的生態構想

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作為一個復雜的文化生態系統,必將與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諸多領域,以及工業、農業、商業等眾多行業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因而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生態問題的解決必將是一個全面性、整體性、系統性的問題。長期致力于思考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問題的王廷信教授認為: “近20年來,我們從理論領域的探討和從實踐領域的探索,都為我們從整體上系統回答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多數傳承問題都主要局限于文化藝術領域,未有機會從整體上系統解決好中華傳統藝術傳承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時代發展到今天,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傳媒、通信和交通的進步,已為我們創設了相互關聯的基礎,行業之間的關聯性也愈加明顯,我們應有意識地利用這種基礎,建立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的共生機制,讓傳統藝術在與當代社會建立關聯、互相支撐的過程中得以傳承和發展。”①根據王廷信教授談話內容整理。采訪時間:2019年1月5日;采訪地點: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生態欠佳的問題是其保護傳承中所遇到的最大問題,而生態系統所具有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特征,決定了傳統藝術良好傳承生態的建構必然要與當代社會的其他領域和其他行業發生關聯。所以,王廷信教授指出:“要解決好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生態問題,就必須避開單獨在文化藝術領域進行思考,必須讓中華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建立對話機制和共生機制,讓每個領域都能意識到中華傳統藝術與自己領域有緊密的關系,并能把中華傳統藝術納入自身的價值體系和建設體系,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生態,最終從理論上為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找到較為圓滿的答案,從實踐上為中華傳統藝術融入當代社會生活進行傳承找到可靠路徑。”①根據王廷信教授談話內容整理。采訪時間:2019年1月5日;采訪地點: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因此,要為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建構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從文化生態出發,認真研究、深入闡發中華傳統藝術對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關鍵領域的獨特價值,積極思考采取什么樣的范式和創造什么樣的條件來推動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關鍵領域相關聯的共生機制建構,促使其得以有效發揮作用。從組織傳承視角來看,關鍵是要積極思考采取什么樣的組織形式來充分發揮組織保障作用,協同推進社會各組織主體、各領域、各行業和部門間的共生關系,提升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組織化程度,使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真正得到貫徹執行。

(二)中華傳統藝術組織傳承的共生機制的理論視角與邏輯分析

“共生理論” 源自生物學領域。1879年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最早提出 “共生” 概念。他認為: “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②A·E·Douglas:Symbiotic Interac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10.1970年美國生物學家瑪格里斯提出“細胞共生學”③Margulis L: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共生學說” 由此盛極一時。1981年瑪格里斯從生態學的角度再次解釋了共生的含義,指出 “共生是不同生物種類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要組合部分的聯合。”④Margulis L:Symbiosis in cell evolution.New York:W.H.Freeman,1981,P419.1994年道格拉斯指出: “共生體本質上是生物體從其共生伙伴處獲得一種新的代謝能力,從而逐漸與其他生物走向聯合,共同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并各自獲取一定利益的生物間的相互關系。”⑤Douglas.A.E:Symbiotic Interac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1—111.從20世紀中期開始,共生理論開始向社會科學領域延伸,并取得了豐碩成果⑥相關成果有:楊玲麗:《共生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6期,第149—157頁;王珍珍、 鮑星華:《產業共生理論發展現狀及應用研究》,《華東經濟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31—136頁。,形成了比較成熟的 “共生理論”⑦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6頁。框架。

共生現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最普遍存在的生命體生存方式,從一般意義上說,共生是指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系。⑧王珍珍、鮑星華:《產業共生理論發展現狀及應用研究》,《華東經濟研究》2012年第10期,第7頁。共生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 (或稱共生關系) 和共生環境三要素構成,共生系統是共生單元按某種共生模式構成的共生關系的集合。共生理論認為,共生現象是一種自組織現象,共生過程是一種自組織過程,是共生單元的共同進化過程,也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必然進化過程,反映了組織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這種關系的產生和發展,能使組織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⑨袁純清:《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改革》1998年第2期,第105頁。總之,共生理論旨在立足系統論,揭示一種非均衡、多樣態的資源依賴、生存依靠和結構依存的共生進化規則和發展機制。

共生理論的共生與契洽理念,與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生態的共生機制建構十分契合。中華傳統藝術是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生長起來的,它從來就不是孤立地發展的,而是與農耕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商業、民俗等有著密切關系的。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由于社會分工而導致傳統藝術與其他社會形態之間的聯系被割斷,傳統藝術由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商業、民俗等多種社會形態支撐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顯然,傳統藝術的式微,與藝術行業同其他行業的割裂有關,也與其他行業不關心藝術、藝術行業孤立發展有關。

共生理論為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師黑川紀章明確指出: “21世紀將是共生的時代” “共生思想不只包括藝術、文化、政治、經濟、科學和技術等領域,共生概念還涉及人與自然的共生……城市與鄉村的共生等不同層次內容的共生。”①[日]黑川紀章:《新共生思想》,覃力、楊熹微、慕春暖、呂飛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所以共生理論與傳統藝術傳承的文化生態建構非常契合。而當我們用共生理論思考中華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問題時,主要考慮到中華傳統藝術與當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民俗等領域之間的共生關系,建立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的共生機制,讓傳統藝術在與當代社會建立關聯、互相支撐的過程中得以傳承和發展。但迄今為止,基于生態理念的共生理論尚未應用于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領域。因而,共生理論可以為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提供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并以此進行可行性探索。

四、中華傳統藝術組織傳承的路徑探索與可能性分析

傳承路徑旨在創造條件,讓中華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生活接軌。基于搶救、保護、創新、應用原則,考察傳統藝術生長發展的歷史與社會生態環境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生態現狀,在共生機制邏輯框架所構建的生態環境下積極探索組織傳承如何為傳統藝術融入當代社會人們的生產生活找到出路。聯系近20年來傳統藝術的傳承保護實踐,及其與當代社會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關聯的重要領域來看,教育、保護、產業、傳播、消費等領域與其關聯最大,對其影響極深。所以應從教育、保護、產業、傳播、消費等領域尋找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可靠路徑,思考讓傳統藝術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體系進行傳承的組織問題。

(一)教育組織路徑

教育是關乎中華傳統藝術存續與發展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路徑。組織體系建構的教育路徑主要包括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大領域。國民教育領域,需要完善中華傳統藝術教育,加強中華傳統藝術基因的校園傳承。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原則,將傳統藝術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構建傳統藝術課程和教材體系,用傳統藝術豐富拓展校園文化。社會教育領域,需要充分發揮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展覽館、畫院、劇院等公共藝術設施和公共藝術機構功能及其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把傳統藝術傳承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城鄉基層,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服務于社會公眾的審美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教育路徑旨在協調各方社會組織力量,探索合作治理視域下政府、市場、學校和社會等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中國特色藝術教育制度和組織體系,培育教育服務機構和教育中介機構,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研究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二)保護組織路徑

保護是關乎中華傳統藝術存續與發展的前提和根本。傳承人和技藝是中華傳統藝術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二者構成了傳統藝術得以延續發展的主體和主要動力,而與人才和技藝聯系最密切的東西就是藝術家的作品和技藝的屬權 (產權)問題。傳統藝術人才和技藝保護比較復雜,主要涉及藝術人才和技藝的認定、培訓 (培養)、綜合評價、分類保護、資金扶持和成長環境,以及 “傳幫帶”個體技藝與經驗傳承的傳習機制,重在藝術實踐和經驗傳授,重在創新能力、藝術視野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提高和拓展。所以保護路徑旨在探索有步驟、有層次、系統化的人才、技藝和產權保護體制與機制,健全完善和優化人才、技藝及產權保護的立體多維組織體系,建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環境。

(三)產業組織路徑

產業發展是中華傳統藝術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獲得持久生命力的有效措施。把藝術作為推動經濟科學發展的另一個強力引擎,有選擇性地進行傳統藝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藝術金融產業等多種產業,最大限度實現傳統藝術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所以產業路徑旨在協調政府、社會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加強藝術創意產品的扶持和優勢品牌的培育,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藝術產業與制造、建筑、設計、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科學的藝術品資本市場體系、完善的藝術金融制度體系、高效的藝術金融服務體系、健全的藝術金融保障體系,促進文化藝術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四)傳播組織路徑

傳播是關乎中華傳統藝術存續發展的有效保障。傳統藝術是由農村走向城市的,城鄉民俗文化和商業活動成為其生存的土壤。所以,傳統藝術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決定了它的傳播渠道離不開民俗活動和商業活動。另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也是傳播傳統藝術的主要渠道。因而傳播路徑的尋求,旨在各組織主體協同推進,重塑城鄉民俗價值觀念,重構城鄉民俗文化生態環境,豐富民俗文化和商業活動,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傳播提供更多載體;支持城鄉各組織主體舉辦具有區域特色的傳統藝術展覽展示和表演活動,鼓勵圖書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美術館、劇院、“非遺” 展示館及傳習所等公共文化機構,開展傳統藝術展覽展示和表演宣傳活動;挖掘和創新發展傳統藝術的文化內涵和獨特價值,樹立精品意識,提高產品品質,培育知名品牌,構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機制,推動傳統藝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讓更多體現中華文化藝術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藝術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綜合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傳播手段,推動傳統藝術的網絡傳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傳統藝術傳播體系。

(五)消費組織路徑

消費是實現中華傳統藝術價值的重要渠道。隨著新時代的中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的進一步增多,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而高新科技的廣泛應用催生了文化生產、傳播、消費方式的深刻變革。所以,消費路徑的尋找旨在統籌城鄉各組織主體的宣傳,普及和強化傳統藝術觀念認知,倡導文化消費理念,使傳統藝術深度嵌入百姓生活,真正成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基于此,需要從供需兩端發力,改善消費條件,營造消費環境,推動建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傳統藝術融入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

結 語

21世紀是經濟與文化藝術共生的時代。理查德·弗羅里達在 《創意階層的興起》 中指出:“說得略為偏激一些,沒有文化藝術就沒有經濟發展。”①[日]黑川紀章:《共生的時代》,《城鄉建設》2004年第7期,第22頁。新時期傳統藝術迎來了其傳承發展歷史上的最好機遇期,國家出臺了許多戰略性決策,建立了不少相關制度,也有眾多組織在實施這些決策。然而傳統藝術的傳承效果并不理想,在當代中國社會的生存境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其根本原因在于當代社會的藝術傳承生態環境欠佳,與經濟、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關鍵領域協同共生的文化生態環境尚未構建到位。

中華傳統藝術自其產生之日起,就開始與社會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化、教育、商業、民俗等密切聯系在一起了,而只是在其由近代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與演進過程中,受愈益深化的社會分工和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等多重影響,傳統藝術與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社會形態之間的聯系逐漸被割斷,傳承生態遭到破壞,體系性建構嚴重缺乏。重構生態環境、重塑傳承體系,乃當務之急。所以,秉承生態理念,將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傳承發展納入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商業、民俗等主要領域的相互關聯中,建構其生態環境和傳承體系,推動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共生理論的共生思想,與傳統藝術的傳承生態的共生機制建構非常契合,為其生態體系的建構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猜你喜歡
生態藝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誰遠誰近?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国产丝袜第一页| 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www.狠狠| 色有码无码视频|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最黄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毛片视频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www亚洲精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中文纯内无码H|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婷婷伊人五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日本免费a视频| 91麻豆国产视频|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α片|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伊人天堂网|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亚洲人网站|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国产91视频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亚洲性影院|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精品1区2区3区| 久久国语对白|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综合网| 欧美日本不卡| 97久久免费视频| 青青草久久伊人|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