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
網貸平臺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新生事物,在發展的早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依,存在諸多的監管空白地帶,作為新興的金融模式,依靠互聯網技術,網貸平臺得到了野蠻的發展。近幾年,利用網貸平臺進行非法融資、集資詐騙和龐氏騙局的案件時有發生,為了規范網貸平臺行為和對網貸平臺進行有效的監管,同時也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和打擊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我國頒布了相應的法律,對此進行規范,并且叫停了一系列網貸平臺服務,大批網貸平臺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迎來了倒閉潮,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網貸平臺由巔峰時期的六千多家降至一千余家。
隨著制度的完善,網貸平臺的混亂情況,將慢慢的得到改善,那些僅僅是借助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圈錢、炒作的網貸平臺,最終會被淘汰出歷史舞臺,而剩下的大部分的網貸平臺,為了快速發展,普遍采取的是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簡單粗獷的經營模式,其風控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面臨著巨大問題,網貸平臺急需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尋求新的突破口,以求長遠穩定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發展了很多年,在技術和經驗上有很多的積累,有很多行業借助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的發展,傳統的產品和服務發生了巨大改變。金融行業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通過有效的整合匯聚信息,建立相關平臺,對金融的信用評估、風險控制和用戶體驗等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善,這與傳統金融相比,具有高效、便利、覆蓋廣和低成本等優勢。傳統借貸與互聯網的融合已經成為潮流,因此國家的政策和監管目的,并不是徹底封殺網貸平臺,而是要讓網貸平臺規范化,尋求合適的商業模式,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
網貸平臺是使用了互聯網技術的借貸,本質上進行的是金融服務,而金融的本質是為缺錢的人融資,最終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服務主要涉及信用、杠桿和風險,信用是金融的基礎,沒有信用就無從談起金融服務;杠桿是金融的特點,金融服務的目的就是利用杠桿幫助客戶創造價值,實現共同獲益;風險是杠桿操作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金融的核心是對風險的控制。
消費金融業務在當下十分的受歡迎,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是,大量的傳統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上市公司、大型電商企業等都進入了該市場,所以可開發的市場份額很有限,網貸平臺參與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會變得非常激烈,且不具備太多優勢,前景并不明朗,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一直面臨融資難的問題。近些年來,雖然一些銀行在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國家也有專項基金服務中小企業,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但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渠道少的問題仍然廣泛存在,世界銀行組織曾統計過中國的中小企業的融資缺口,只有60%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被滿足,仍然有40%的缺口,因此網貸平臺把服務對象定位為中小企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并且具有以下優勢。
2015底,“供給側改革”這個名詞迅速流行開來,2016年,供給側改革得到了大力推進,在供給側改革執行的幾年來,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尤其是工業方面的供給側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習主席在2019年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學習時提出,要加大金融供給側改革力度,處理好經濟穩定與風險防范的關系,正確認識國際金融形勢,加深了解金融本質和深化金融開放與改革,有效化解重點金融風險,讓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這是國家層次第一次提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概念。
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繁榮,而中小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據相關統計,我國95%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造就了一半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稅收,并且3/5以上的國際貿易與中小企業關聯,除此之外,中小企業還提供了全國3/4以上的工作職位。在技術創新方面,比如在專利申請和新技術與產品的研發方面,中小企業也是主力軍。通過這一系列數據可以得出,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穩定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改革創新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目前,社會融資主要還是以銀行為主要途徑,我國的銀行業具有規模大和實力強的特點,但是存在層次單一,覆蓋面狹窄,產品差異小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增加新的信貸供給主體,與銀行業的金融服務形成互補,以此來為不同的社會經濟體、有差異的產業、相異的市場等,提供不同的、多元化的信貸服務,尤其是中小企業、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的農村農業相關企業、節能環保企業等。金融業長期以來是需求側驅動,產品差異小、經營管理粗放,這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原因,而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則是深入促進與發展普惠性質金融,而普惠性質融資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網貸平臺把服務對象定位為中小企業,非常符合國家金融供給側改革,國家肯定是大力支持的,這是網貸平臺的轉型契機,尋求長遠發展的突破口。
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的資產占比大,出于自身的規模和經營目標,非常擅長和愿意服務于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在風險方面,這些大型企業財務報表數據良好,不用太擔心逾期之類的問題,而且也有充足的抵押物,風險很低;在效益方面,與這些大型企業做成一單貸款服務,即可有穩定巨大的收益。我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技術不夠先進,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不可避免的存在資產質量差、規模不夠大、授信額度低、沒有充足的資產供抵押、盈利水平低、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獲取難等劣勢,加之利率的不完全市場化,高風險的貸款項目不一定對應高利率,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非常困難,無論是大型商業銀行還是中小銀行,都不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
根據最新的具體監管要求,單個對象從網貸平臺的借款額度有相應的限制,也就是說不能通過網貸平臺進行大額融資,而融資渠道多、能力強的大型企業根本沒有必要從網貸平臺進行融資,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額度低,非常適合作為網貸平臺的資產端。以往,中小企業無法在銀行得到貸款時,只能通過民間高利貸融資,而網貸平臺可以提供高于銀行但又低于監管部門保護的24%以下的借貸利率,在規范運營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會非常樂于通過網貸平臺融資,既能打擊民間高利貸,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又能使網貸平臺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以較高利率放款,并且降低獲客成本,增加盈利,因此,網貸平臺有動力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網貸平臺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與國家金融發展戰略相一致,有廣闊的市場,但是中小企業的信息獲取難,信息隱蔽性強,必須要有辦法應對信息不對稱這樣的難題,這就要求網貸平臺要實現從粗獷經營到精細化經營的產業結構升級,供應鏈金融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
供應鏈金融是指,在一條供應鏈上,存在著規模大、實力強的核心企業,通過這個核心企業,可以對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業的各種信息數據進行管理,通過這種手段,使得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的風險得到集中,原本單獨企業的很難判斷和控制的風險,被轉移為整體的相對容易判斷和控制的風險,降低了金融機構給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中小企業能更容易的獲得融資渠道,相比于傳統銀行的對單個企業進行風險評估,以此來作為授信依據的方式,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非常友好,在我國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目前,供應鏈金融在我國仍然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信用評估難、信息隱蔽等問題,導致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困難,雖然供應鏈金融業務已經開展了相當一段時間,但是相關的金融服務依舊匱乏,尤其是為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嚴重匱乏。國內商業銀行主要的收益來源仍然是傳統的信貸產品,對供應鏈金融理解不到位,也沒有動力去發展供應鏈金融,目前相關產品都是基礎的保理業務和應收賬款質押等,很少有銀行從經濟學角度,去認真仔細的分析和設計供應鏈金融產品。
供應鏈金融需要核心企業、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之間密切配合,但是實際情況是,國內大多數核心企業都不能建立完善的協同機制,與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共享難、利益沖突大、風險責任不一致等問題,這是影響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現實問題。
網貸平臺參與供應鏈金融,需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地區、行業屬性等的不同,提供多元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和產品,這就要求網貸平臺不能涉足太多的供應鏈,應該是專注于某一垂直領域,努力精通相關業務流程,為某一個具體行業的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服務。
1.利用新技術
近幾年來,隨著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熱門技術得以迅猛發展,也對傳統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技術對解決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網貸平臺應該在研發和設計供應鏈金融產品時,充分利用這些新技術,解決供應鏈金融面臨的難題。比如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把相關信息關聯起來,監控和分析上下游企業的實際狀況,增強風險處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等;運用物聯網技術,實時動態的掌握各種實物的數據信息,降低人力管理成本等;運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信息容易篡改的問題,減少企業間信任問題,杜絕耍賴行為等。
2.加強與核心企業互動
作為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在供應鏈金融中,具有信用提供、風險控制和供應鏈財務優化等作用,核心企業也全面的參與了貸前、貸中和貸后的具體事務,因此網貸平臺應該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共建供應鏈信息服務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培養具有相關行業知識和金融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以便能更好的理解業務流程,控制和處置風險,同時,為了讓供應鏈核心企業能夠深入的配合網貸平臺,就需要設計出合適的利益分享機制,實現網貸平臺和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互利共贏,形成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