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蛟 內蒙古托克托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運營自主和盈虧自負的大背景下,通過信貸業務將收入的來源給與了提升[1],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信貸風險的大小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穩步發展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宏觀經濟形勢和農村金融特征的局限性下[2],與普通商業銀行相比,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自身的信貸質量相對較低,因此往往面對的信貸風險也較大,本文研究方向為小額貸款,大額貸款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放較少,且情況較為雜,暫不做贅述。
(一)信貸管理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目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高尖人才相對較少,其對于內部控制體系及內涵沒有深刻的認知,只是認為內部控制體系和其他制度相似性較高,差異性較小,所以經常與其他的工作體系混為一談,在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擬定和完善的過程中,因為有其獨特性,自主性較強,較多的是將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歸納以后,進而構建出了內部體系[3]。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由于高尖人才較少,科技支撐不足,這樣的體系在結合實際工作中僅僅是簡單的建立一些相關規章制度,引進一些相關系統,沒有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不能夠將內部控制體系全面的發揮。
(二)組織結構不科學。目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雖然都設置了相應的授權體系,但是對于授權和監管等方面未進行嚴格的規范,不僅在授權方面出現了責任模糊不清,同時還出現權利濫用的情況。少數分支機構因自身的權利相對較大,崗位之間職責模糊,內部審計監督失真,除此之外,雖然多數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構建出了貸款三查體系和信貸審貸分離體系,但是在實操中,因調查和審查都是在同一機構進行,因此組織體系未完全分離,依舊停留在客戶經理進行單一調查的基礎上,同時事后的監管也存在不足。
(三)預警手段比較落后
現階段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對于信貸風險的判別主要是使用貸款五級分類來進行,同時也使用此種判別方式對風險進行預警,但是使用五級分類對風險預警,僅僅是通過動態結果對風險進行判定,對于客戶的經營狀況不能進行動態的跟蹤分析,由此造成在信貸發生違約后才判定出存在的風險,未在發生前期就判定出,很明顯,這樣的風險判定方式在時間上存在顯著的滯后性[4]。
(一)引進人才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想有效的健全內部體系,首先要多渠道引進高尖人才,然后要全方位的結合實際構建出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將崗位的職責、內部審計、考核激勵、崗位輪換、財務管理等不同方面涵蓋在其中。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應結合機構自身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并重的監管要求,建立機構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統一、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客觀、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被考核對象的經營業績及內部管理狀況。完善相關的政策和規章制度,要讓制度落地,確保規章制度的科學性、合法合規性及可操作性,夯實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制度體系,防止出現違規操作和逆向操作的情況,讓風險防控更為科學有效。
(二)健全信貸控制組織結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健全信貸組織結構對于風險管控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構建決策體系的過程中,對貸款審查、調查,以及相關決策委員會和監管單位的職能進行清晰的劃分,讓各方在崗位職責的基礎上落實工作,進而確保貸款流程中涉及的不同方面都順利實施。在貸款調查中,要求客戶經理要以實地調查為主,間接調查為輔,確保調查真實可靠,有條件的應開展復調。在審查中,審查崗的工作就是確保貸款主體材料的真實性、有效性及完整性,有條件的可將審查人員獨立于放貸機構。在貸款的相關決策委員會當中,要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拒絕一言堂,相應的委員成員要對貸款審核和批準進行細致的審定,此外監督部門也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對發放后的貸款開展全方位的監督檢查,只有這樣才能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預防。
(三)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及措施。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想構建出完善和科學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就要對風險預警體系和管理的辦法進行科學的全面的構建,從根本上對風險進行預警,進而在風險發生前能及時反應,降低自身的損失。在構建風險預警體系和管理辦法的期間,要將重點行業和客戶群體進行明確分類,同時還要將相關部門的職責給與清晰的劃定。通常情況下,在明確重點行業和客戶群體后,便能夠依照行業和客戶的基礎上,及時撰寫風險防范報告,建立輔助于信貸相關部門的風險預警系統,從信貸相關部門的職責性來講,在工作期間要及時的搜集相關的信息,區分共性與個例,第一時間上報風險信息,以此來防止風險的出現。
總體來講,小額貸款是我國普惠性的金融產品,對國內的金融市場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隨著農村金融借貸關系不斷發展,對于傳統的金融產品,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對其不足應給予有效的補充,對其風險的監管的模式應不斷的創新,使用規范化的流程和手段應對風險,才能夠更好的實現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貸款的惠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