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引言:新聞輿論監督,顧名思義,分為兩個部分,即輿論和監督。所謂輿論,即多數人的共同意見;所謂監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監察,二是督促,監察的目的是發現問題,督促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新聞輿論監督”,就是通過新聞媒介來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其解決的一種輿論監督,就是社會各界通過廣播、影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形成輿論,從而對國家、政黨、社會團體、公職人員的公務行為以及社會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實行制約。
第一,媒體輿論監督主題和客觀性。它一般是社會性的,社會各階層都在消息監控的框架內有代表。二、監督的性質是公開的。監督主要以公開監督的新聞形式傳播。群眾可以借助媒體批評一些犯有錯誤和虐待行為的政府官員。第三,控制手段是關鍵和間接的。媒體的公共和法律監督以及行政監督是直接不同的,是間接的,需要第三方干預才能產生社會效益。第四,監控表示是直接的。間接監督形式需要有關部門處理,并遵循監督過程,其中公眾的聲音稍有變形,公眾對監督的信心受到損害。媒體的不同之處在于允許公眾直接表達和監督他們的觀點。第五:監測的有效性是及時的。對媒體宣傳的監督是利用大眾媒體平臺,由此產生的輿論在短時間內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第六:媒體是社會媒體的窗口。必須反映社會的問題和弊端以及公眾的態度和意見。
在當今各種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前提下,人們能夠在網絡上獲取和發布各種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也為工作學習提供了有效的便捷渠道。但是伴隨而來的還有形成集結性輿論的可能,若是沒有良好的監管企業進行監督管理,那么就很容易發展成為網絡暴力。所謂網絡暴力,就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通過語言、圖片或視頻等形式進行人身攻擊,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對當事人造成的各種損害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伴隨著各種違法行為。當被暴力者所具備各種優秀品質或權利,部分網民會產生“仇富”等不良情緒,從而使被暴力者遭受各種言語辱罵和行為上的暴力等方式對待,嚴重影響到被暴力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對被暴力者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各種不利影響。
在新聞媒體曝光某個單位或部門后,相關領導為了維護單位聲譽,采用惡意反對、進退兩難,甚至辱罵上司,或在后門向新聞界發表之前,從許多方面阻止觀眾與事件會面。新聞故事曝光后,不會積極反省自己,而是會組織一次過分自卑的調查。動機是這些人維護部下和單位的名譽,他們的真實意圖不僅是擔心他們的成就會受到損害,而且保護他們在上司心目中的知覺?,F狀保護主義影響了媒體控制的程度和深度,無法有效發揮媒體的作用。
在當今新媒體不斷發展的當下,部分監管部門或者監管從業人員還未具備完善的輿論監管手段和監管意識,從而在爆發大量不良輿論時沒有采用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進行管理,就很容易使一些不法分子趁機鉆空子,蠱惑人民群眾利用輿論進行行政權力的干擾,抹黑我國的相關行政單位,使我國其他國民對國家管理單位失去信心,進一步影響我國的民族團結,不利于我國社會的長遠發展。
對媒體的監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目的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框架內明確界定政治目標:民主決策、公務員、良好法律、社會和諧與穩定。公共關系監督機構應采取自己的立場,目的是促進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而不是攻擊黨的功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批評和監督在公眾中的重要性,提高媒體關注的敏感性、完整性和拒絕性,從我黨領導和人民的基本思想出發,為和諧社會創造有利條件,保障新聞監督的質量和效益,使政黨和國家領導人平靜下來,使人民滿意。有關機構和部門必須積極響應媒體監督的核心精神,創造一個監督人員保持放松的環境,積極監督新聞稿,并賦予媒體、記者和其他監督人員更多的批評和監督責任。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現如今的信息網絡監管法律法規還沒有得到完善和制定,所以在各種“網絡暴力”“虛假信息傳播”等過程中,相關的監管部門就缺乏了一些監管底氣和監管力量,不利于對這些不良現象進行管理。在當今媒體的輿論監督環節中,行政單位應該對一些不良輿論及時進行調查、取證和事件結尾的處理,切身建立相關完善的法律法規,針對各種不良輿論內容采用不同的手段進行審理和管制,恢復國民對國家單位的信任感。例如,國家單位開設相關的“網絡信息管理條例”,通過不斷完善填充而使所設立的法律法規變得更加富有條理性、完整性和針對性,在面對“網絡暴力”或“虛假信息傳播”的時候,能夠以一個更加完善有力的力度開展執行,使一些不良網絡輿論信息能夠被扼殺在搖籃里。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增加國民的歸屬感,使相關監管部門在進行日常的監管工作時,能夠得到法律基礎的扶持,進而行使正確的監管權力,減少各種“網絡暴力”和“人肉搜索”的不良現象出現,從而極大地保護了國民安全和信息安全,使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穩定發展都能夠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同時,對一些媒體企業也加強管理,確保其發布的內容具有真實有效性,減少因流量高而傳播的不良現象發生,使我國的社會能夠出現更多的“良心賣家”。
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是媒體的一體兩面,不能指望沒有輿論監督的輿論引導。明確媒體沒有輿論監督就不會有公信力,更不用提輿論引導力。換句話說,增強輿論監督與增強輿論引導力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媒體來講,就是要通過輿論監督,激濁揚清,揭露腐敗,追問真相,回應民眾的訴求,尊重公眾的知情渴求,與民眾有著良好的互動,最終證明自己是一個說真話、報道事實、捍衛公平正義、負責任的媒體,這才擁有了公信力。因此,必須加強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配合,以真實的聲音、權威的報道理直氣壯抵制歪風邪氣,進一步提升媒體的公信力,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媒體機構應提高員工素質,確保公關人員始終走黨的最基本路線,同時確保員工熟悉各自公關領域的相關規定,并向人民提供正確的信息。媒體機構應定期培訓員工,為媒體監督下的媒體景觀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媒體工作人員必須清楚地注意他們的價值觀和他們的歷史使命。加強自決權利,嚴厲抵制外界誘惑,維護新聞中的正義。媒體有責任反映客觀事實,媒體代表必須遵守宣傳法律,以保護國家機密和隱私。特別是在報道司法時,媒體代表不得任意決定,以免報道傾向于發生。
在當今信息媒體發展迅猛的當下,輿論信息集結傳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和一定程度上的政府信息發布不及時不徹底有關。政府部門的信息發布不及時或者信息泄露等因素對輿論信息的集結傳遞形成了良好的跳板。另外,也是由于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嚴、不具體等,助長了輿論信息的囂張氣焰,所以政府部門對自身的監管力度和信息發布的效率進行有效地提高,完善政府部門的信息發布機制,確保所發布信息內容的真實可靠性,同時對一些惡意蠱惑網民、故意制造不良輿論的人或團體進行嚴厲的打擊監管,在每當熱點信息內容發布后,及時做好解釋的權威信息,減少人民群眾的猜忌和疑惑心理,適當地進行互動,拉近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間的關系。
結束語:新時代對輿論監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賦予了新的使命?!笆奈濉睍r期即將到來,我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輿論監督也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切實發揮好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時刻關注人民群眾心聲訴求,樹立良好社會風氣,推動社會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