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榮 李小玉 趙劍潔 鄧小林 杜傳策 鐘久慶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
腎臟腫瘤多為惡性腫瘤,對患者腎臟功能造成直接影響[1]。臨床上多以切除手術方案解除腎臟腫瘤對腎臟的影響[2]。微創手術在當前得到較廣泛應用,腹腔鏡下腎臟腫瘤切除術得到普遍應用,不僅減小了手術創口,且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基于腎臟腫瘤切除術在手術操作上較為不便,可能造成手術效率降低或引發手術風險,所以在腎臟腫瘤切除術的應用中,還需要配合輔助手段,提高手術效率,降低手術風險[4]。3D打印技術是在傳統二維視圖的基礎上形成的三維視圖,能夠建立3D 模型,用于模擬手術操作、評估手術風險、制定手術路徑、了解空間解剖結構,從而提高手術效率與成功率,并降低手術風險,盡可能避免對腎功能的損害[5-6]。本研究選取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腎臟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3D打印技術在腹腔鏡下腎臟腫瘤手術選擇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腎臟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4例;年齡48~66歲,平均(54.2±5.4)歲;體重指數(BMI)15.0~22.2 kg/m2,平均(17.3±1.0)kg/m2;腫瘤直徑3.8~5.3 cm,平均(4.5±0.8)cm。觀察組中,男24例,女6例;年齡49~68歲,平均(54.0±5.5)歲;BMI 15.2~22.0 kg/m2,平均(17.5±1.0)kg/m2;腫瘤直徑3.9~5.5 cm,平均(4.8±0.9)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②患者為單一病灶,非孤立腎;③全部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如肝衰竭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神經系統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分別進行CT檢查、MRI 檢查,以影像學檢查結果重建二維圖像,根據影像學圖像對手術入路進行評估,確定手術方案與切除計劃。
觀察組患者手術前,也進行CT檢查、MRI 檢查,同時,以Mimics 軟件對患者CT檢查結果進行3D 重建,以Geomagic studio 軟件進行編輯處理,進行3D打印。通過患者3D 模型的構建,組織術前模擬手術,以3D 模型中腫瘤定位、腫瘤邊界、空間解剖結構,擬定腫瘤切除范圍。再配合CT 斷層圖像與MRI 斷層圖像,再次精確切除范圍,并根據模擬手術結果,構建3D 切除邊界模型,評估手術風險與可行性。模擬手術與術前評估后,制定手術計劃,確定手術入路,分析腎臟腫瘤與周圍結構空間解剖關系,確定手術切除范圍起點與終止點,盡可能縮小手術切除范圍。嚴格按照擬定手術計劃展開手術操作,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護人員完成。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血流阻斷時間、術中出血量、切緣寬度、術前及術后肌酐水平、不良事件總發生率。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血流阻斷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緣寬度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血流阻斷時間、術中出血量、切緣寬度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血流阻斷時間、術中出血量、切緣寬度的比較(±s)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min)血流阻斷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切緣寬度(cm)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0 30 150.50±20.80 110.20±20.35 7.586<0.05 38.28±6.30 22.35±5.86 10.141<0.05 70.25±38.52 50.23±30.25 2.389<0.05 1.88±0.08 1.05±0.05 48.189<0.05
術前,兩組患者的肌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1個月,兩組患者的的肌酐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的肌酐水平均低于術后3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肌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肌酐水平的比較(μmol/L,±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肌酐水平的比較(μmol/L,±s)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本組術后3 d 比較,bP<0.05
組別例數 術前 術后3 d 術后1個月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0 30 138.02±25.30 137.50±25.35 0.080>0.05 89.23±17.65a 67.55±15.00a 5.599<0.05 78.35±18.85ab 59.58±15.30ab 3.558<0.05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的比較[n(%)]
腎腫瘤是泌尿外科常見腫瘤,由于腎腫瘤組織性質與發生部位不同,因此在選擇臨床治療措施上也不同[7]。目前臨床上對腎臟腫瘤的治療方案中,多采用手術切除方案,其中包括全切術與部分切除術[8],臨床上對患者進行腎切除術,多以減小腎功能損害為手術研究方向[9-11]。目前臨床上用于腎臟腫瘤切除術的輔助措施為CT、MRI 診斷,以術前CT、MRI 檢查用于評估手術方案,擬定手術切除計劃[12-13]。但CT、MRI 檢查下形成的影像學資料屬于二維視圖,能夠較清晰的顯示病灶情況,但在病灶及周圍組織的空間解剖結構上難以較準確體現,直接將CT、MRI 輔助檢查結果套用于手術操作中,具有一定的手術風險,可能由于手術操作不當損害腎功能。相較于CT、MRI 檢查這類二維視圖,3D打印技術可形成三維模型,建立3D 空間結構,更加清晰地體現病灶及周圍組織的空間解剖結果,用于腎臟腫瘤切除術中,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腫瘤位置,分析腫瘤邊界,確定腫瘤切除范圍,構建3D 切除邊界模型[14-15]。在3D打印技術的應用下,結合CT、MRI斷層圖像,有利于精確縮小手術切除范圍,降低手術損傷與手術風險[16-17]。可以說,3D打印技術能夠用于術前模擬中,能夠提高手術精確性,也能夠通過模擬評估縮小手術切除邊界,降低手術風險,減輕腎功能損傷[18]。基于3D打印技術的多種應用優勢,臨床可將3D打印技術用于手術中,提高臨床手術的針對性與精確性,特別是在腫瘤切除術中,為減少患者的手術損傷,更需要精確控制腫瘤切除范圍,提高手術效率。合理配合3D打印技術應有利于提高臨床手術的整體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血流阻斷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緣寬度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3D打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手術效率,也能夠減少手術操作形成的機體應激反應。另外,3D打印技術應用下,切緣寬度較小。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性小的優勢,在配合3D打印技術后,能夠更加準確把握切除邊界與范圍,在切緣寬度上更小,更有利于促進創口恢復,減少手術創傷性影響[19]。術后3 d、1個月,兩組患者的的肌酐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肌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3D打印技術有利于減少腎功能損傷。肌酐作為腎功能指標,能夠反映腎功能情況[20]。腎臟腫瘤患者腎功能異常,因此肌酐水平升高,在進行手術切除腎臟腫瘤后,患者腎功能得到改善,肌酐水平降低。3D打印技術配合下,患者腎功能損傷較小,術后腎功能損傷得到有效控制,更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水平的提高,遠期療效較好,體現出了3D打印技術顯著的應用價值。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3D打印技術應用下,形成了術前模擬手術與術前指導、評估,很好地降低了手術風險,從而有效規避手術不良事件。一般在腎臟腫瘤手術中多引起患者術中失血、術后切口疝、尿瘺等情況,而3D打印技術應用下,由于預先進行腫瘤邊界的的分析,評估手術操作的可行性,不斷優化手術操作,因此減少了術中對患者的損傷,也減少了術后多種不良事件的發生。
綜上,3D打印技術在腹腔鏡下腎臟腫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顯著,能夠提高手術效率,降低手術風險,減少腎功能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