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1]中國共產黨在其近百年的奮斗歷程中,繼承并發揚了中華民族的這一優良傳統,無論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治黨治國治軍的偉大實踐中,都十分注重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這就更加需要我們黨從歷史這一最好的教科書中獲取營養和力量。歷史的學習和教育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進程,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要求,加強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的學習和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加強新時代“四史”教育,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資政育人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全局出發,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協同發力,“三全”育人體系進一步健全。但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必須深刻認識新時代高校“四史”教育的價值意蘊,提高高校“四史”教育的自覺性和責任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深度與廣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筑牢大學生的“四個自信”,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舉措。“四個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實踐進程中得出的必然結論。從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長期處于人類文明發展領先地位的中華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甚至面臨著民族危亡的嚴重局面。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人民才找到了一條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輝道路,也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國建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從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有了大幅度提升,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加強“四史”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從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波瀾壯闊的奮斗歷史中,從新中國70 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史中,從改革開放40 多年來黨領導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從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由理想到現實的500多年發展歷程中,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指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銳利思想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勢的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于中國五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適應性的文化。“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只有通過“四史”教育和學習,才能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的“四個自信”,從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結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3]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也是青年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動力。但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統一、必須與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相統一、必須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統一。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四史”,通過對“四史”的學習和理解,深刻認識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改變中華民族面貌、中國人民面貌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認識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認識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歷史必然性,從而深化對愛國主義時代內涵的深刻認知;也只有通過“四史”的學習,才能強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情感認同,才能從認知、情感、意向、行為四個維度上厚植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高校“四史”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簡單地向青年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歷史過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歷史知識的學習,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肅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流毒。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勢力打著“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的旗號,大搞歷史虛無主義,貶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功勛,攻擊和丑化黨的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否定新中國成立以來巨大的建設和發展成就,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等。這些思潮的傳播,嚴重地擾亂了大學生對真實歷史的認知,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亂。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地指出:“歷史虛無主義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4]學習“四史”,實際上就是一個澄清歷史迷霧,認識歷史大勢的過程,就是要使大學生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深刻認識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深刻認識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從而肅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流毒,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高校“四史”教育并不是簡單的歷史教育,它是基于歷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四史”教育應該遵循以下方法論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做到“八個統一”,其中就提出了“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要求。這不僅是對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同樣也適用于高校“四史”教育。所謂政治性,就是要在“四史”教育中必須始終把握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觀點,體現出正確的政治導向性。所謂學理性,就是要把握“四史”教育中蘊含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理論邏輯。政治性和學理性是辯證統一關系,沒有政治性,“四史”教育就失去了靈魂和方向,而沒有了學理性,“四史”教育就會缺乏說服力,就會變成空洞的說教,難以使大學生心服口服。在“四史”教育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必須牢牢把握政治性這個靈魂和方向,在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的基礎上,著重對歷史過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學理闡釋和邏輯解釋,使學生在對歷史大勢的把握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觀、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生只有深入學習“四史”,才能真正認識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考察了全部人類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史論結合的典范。學習和研究“四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唯物史觀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實質和規律。同時,必須深入研究歷史現象,從歷史的事實出發,得出研究結論,而不能脫離歷史的真實而抽象地談論一般結論。恩格斯曾指出:“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適合于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6](P374)新時代高校”四史”教育,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和研究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的基本線索、基本歷史事實、基本歷史過程,使大學生從歷史學習中深刻認識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如果離開了正確理論的指導,在學習和認識歷史事實時就有可能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而曲解歷史、背離真正的歷史真實;如果離開了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抽象地談論一般結論,則一般結論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新時代高校“四史”教育還要做到以史為鑒、以史論今。要引導大學生運用歷史思維,深刻認識歷史發展的趨勢和當今時代的特點,深入理解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辯證思維是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在人們思維方式上的反映,它是運用邏輯范疇,從客觀對象的內在矛盾運動中,從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出發,以便從整體上、本質上完整地把握對象。歷史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它不是單線條的機械運動過程,而是一個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雜運動過程。只有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才能揭示歷史過程的本質。高校“四史”教育必須堅持辯證思維原則,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展中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統一。在學習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前進與曲折、高潮與低潮、成功與挫折、主流與支流的辯證統一過程,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證統一關系,既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從而使大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再比如在對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上,也要堅持辯證思維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中就給我們樹立了運用辯證思維的典范。他提出了評價重要歷史人物的“六個不能”原則,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貢獻,提出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7](P693)可見,辯證思維原則,既是認識和把握歷史本質和趨勢的認識工具,也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器。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肅清歷史虛無主義,鑄牢“四個自信”,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讓大學生以史明鑒、知史懂史用史,必須在理論與實踐中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四史”教育應從以下教育實踐發力。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將歷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深刻指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8](P399)。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還深刻指出:要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毛澤東同志更是身體力行地為我們樹立了古為今用的榜樣。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他都要求和倡導全黨學習和研究歷史,注意從歷史中汲取養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也強調指出:“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著作,這個學習必須聯系中國革命的歷史。”[9](P381)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非常強調歷史學習,要求黨員領導干部“通過學習歷史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2020 年1 月,他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要求:“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可見,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既是對我們黨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必然要求。
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在保持思政課必修課設置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構建必修課加選修課的思政課課程體系,規定“博士階段開設‘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碩士階段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本科階段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專科階段開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必修課”。明確要求“各高校要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這為高校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事實上,高校各學段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中也有大量的“四史”教育元素,高校要通過集體備課等方式,進一步明確各門課程承擔的“四史”教育的任務,思政課教師要更加自覺地運用“四史”素材,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使大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滋養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內相關學科的資源,設計好“四史”選修課模塊,構建起內容互補、相互銜接的“四史”教育教學體系。
學校是傳遞和創造文化的場所,不僅要傳承已有文明,更要鼓勵學生不斷創造創新文化。通過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引導、陶冶情操、鼓舞激勵等功能,注重顯性和隱性文化,雙管齊下,讓學生主動參與設計和創造學校文化建設,如創新黨史黨報建設、校文化墻建設、國家節日紀念等等,讓“四史”教育充分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學生工作管理、學生生活等多個環節,讓校園內的每時每刻、每寸土地都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能量。倡議全校師生共同努力,通過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行為文化建設,塑造所有成員認同的價值觀、行為準則、處事方式。如充分利用校園內報刊宣傳、報刊亭-宣傳角展示,以及名人雕塑、知名歷史校友故事宣講堂等,將“四史”元素充分融入校園環境中,豐富校園物質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大學生主題黨日、團日活動,設計“四史”主題,豐富主題黨日、團日活動的內涵,使大學生在黨團活動中學習“四史”,增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擔當意識;充分利用重要的時間節點和節慶活動開展“四史”教育,比如“五四運動”紀念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盧溝橋事變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活動等等,使大學生在參加活動中學習“四史”,從而強化學生對“四史”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入學教育、畢業儀式、升國旗、唱國歌等定時舉行的儀式活動,將“四史”教育素材有機融入其中,增強師生互動感、加強儀式感,增強“四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強化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等。通過校園文化的沉浸式教育,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加強學生參與感、激發學生愛黨愛人民、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自豪感,豐富“四史”教育的形式與內涵。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認識社會、服務社會、增長才干的重要教育形式,社會實踐不僅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也是學生學有所成的最終歸宿,要結合“四史”充分利用和開發好第二課堂。近年來,各高校積極創新社會實踐載體,開展了諸如“三下鄉”“紅色文化踐履”、義務支教、理論宣講、社區服務、國情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校內教育的延伸與拓展,對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專業學習、開闊眼界、認識社會、提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應注重系統設計,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將“四史”教育的內容有機融合到社會實踐教育中。例如,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踐履活動,用鮮活的事實,深化大學生對中共黨史的認識和理解;要充分利用國情調研、理論宣講等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加深對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認識,體悟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進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要充分利用“三下鄉”、義務支教、社區服務等深入社會基層的活動,加深大學生對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理解與感受,深化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認清當代青年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堅定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信心和決心。高校人才培養不是孤立的或可量化的數據,而是朝向社會的生命實踐[10]。因此,不但要鼓勵大學生不斷積攢學識與智慧,以史為鑒,還要鼓勵學生敢于做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真正將“四史”學習融匯貫通,將學校所學所思所感付諸社會實踐,畢業后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浪潮中的一員,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