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石油化工學院 王澤昊 李大容 劉巧玲 唐玉興 宋赫
夜間經濟是以城市空間為依托,發生在下午6點到次日凌晨6點以服務業為主的相關經濟活動。其對帶動經濟增長、提升城市魅力、塑造社會空間、滿足居民社交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夜間經濟是現代城市業態之一,是以服務業為主題的城市經濟在第二時空的進一步延伸[1]。21世紀以來,夜間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要素,而大學生正是夜間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大的消費群體,大學生對夜間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是巨大的。
商務部發布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有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22時的銷售額占比,超過全天銷售額的50%左右,夜間消費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容小覷[2]。
當前夜間經濟繁榮發展,大學生群體夜間消費也越來越普遍,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15~35歲的青少年人群體占總人口比例為28.2%,這說明青年人群體正在逐步成為新生代的消費主力軍,處在15~25歲的群體以95后青年大學生為主,多出生于物質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時代,他們在豐富的娛樂生活中成長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興趣圈層和娛樂品味,結束一天忙碌的學習之后,夜晚成為他們消解壓力、放松休閑的最佳時機[3]。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大特殊消費群體,尚未有較強的獲得經濟收入的能力,在夜間消費盛行的當下,大學生的消費心理以及特征需要進一步探究。
本次調查面向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在受訪的大學生中,有夜間消費習慣的比例達65.29%,這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也證明在校大學生成為了夜間消費的推動者,同時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但仍有34.7%的調查對象沒有夜間消費的習慣,這說明夜間經濟的發展沒有在大學生群體中全覆蓋,因此夜間經濟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大學生夜間消費行為現狀。據統計,53.92%的調查對象每月生活費在1000~1500元之間,每月生活費在1000元及以上的人數占比為75.1%;夜間消費的平均金額在0~50元的人數占比高達72.55%,但100元以上的消費占比微乎其微;大多數調查對象夜間消費地點為小吃街,本次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小吃街的大學生共410人次,占據填卷總數的80.39%,其次便是商場,占比39.61%。
根據本次調查數據,可以總結出關于大學生消費特征之一:大部分學生的消費傾向主要是飲食與娛樂。正是因為大學生夜間消費側重于飲食娛樂,國內夜市興起并發展迅速,特別是由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不景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就業形勢嚴峻,國民收入增長放緩,中央在積極引導發展“夜經濟”,各地夜市、夜消費項目或恢復開放,或延長營業時間,滿足了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也為夜間經濟提供了發展方向。
(2)大學生夜間消費特征。夜間消費所面臨的問題方面,受訪者中有68.43%的人認為消費質量問題是最大的問題;79.61%的受訪者認為夜間消費與日間消費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白天需上班/上學,晚上可以休閑娛樂,放松自己;在夜間消費與日間消費的選擇上,大學生更傾向于日間消費;在所處的消費環境滿意度調查中,一般的評價占比最高,為38.63%;多數受訪大學生認為完善基礎設施、產品供給多元化、提升服務質量等是夜間經濟需要加以完善的方面;在夜間消費對大學生活的影響上,有81.57%的受訪者認為夜間消費豐富了生活;而在夜間消費對城市的影響上,多數大學生認為夜間消費能夠使夜間經濟得到改善,人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雖然在大學生日常消費中夜間消費占41.18%,占比不敵日間消費。但根據摸排的其他問題可以得出夜間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學生夜游意愿強烈,夜游市場需求廣闊,但當前我國的夜間經濟產品較為匱乏、單一,基本只覆蓋在飲食、購物、廣場表演等方面,因此亟待開發文化、體育、競技等夜游產品,通過開展主題公園、文藝表演、水秀、廟會、燈會等夜間娛樂活動,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賞,加強游客的參與度與體驗感,以此擴大夜間的商業經濟效益。
(1)缺乏理性規劃。相關數據報告表明,當前絕大多數的高校學生具備相對理性的消費觀念,但仍有少數學生缺乏合理的消費結構,不能對自己的生活費進行合理規劃,再加上自身仍處在校園中,除了父母定期提供生活費外,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理財意識也相對薄弱,網絡時代在加快思想交匯的同時,也會對這類大學生的傳統消費觀念產生影響。通過對高校學生進行采訪調查可知,部分學生表示雖然自身具備對消費欲望的控制力,但很容易被身邊的同學所影響,產生負面的攀比和從眾心理,擾亂自己的消費觀念與理財規劃,從而產生刺激性消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生為了維系友情、愛情、親情等社會關系而增加自身的費用支出。
(2)盲目和不理性心理。大學生作為剛脫離父母管制階段的一類群體,心智和認知能力都并未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很容易受到互聯網及身邊同學消費方式的影響,從而被消費潮流與時尚風氣所推動。在此背景之下,缺乏主見和自我管控意識的學生很容易產生盲目心理,被身邊的同學帶動進行沖動型消費。
(3)消費行為不成熟。作為已滿18周歲的成年群體,大學生應該具備較強的獨立性與自主生活能力。但由于當前我國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基本長期處于校園生活中,交流對象多為同學、老師與家長。因此,在進入大學后,大學生遇到問題時缺乏經驗與理性思考。同時,這類群體尚處于青年的發展時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挑戰性。因此其消費行為容易受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等消費觀念的影響。
(1)優質文化消費不足。隨著大學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其消費結構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但是消費結構不合理、理財意識淡薄等問題卻逐漸凸顯。根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消費基本分為兩方面:生活費用與學習費用。生活費用主要是用于飲食、購物與日常的休閑娛樂支出等,學習費用則包括購買學習資料和學習工具等。夜間消費結構比較單一。通過具體消費數據表明,在大學生的消費中,日常的娛樂休閑消費支出占比較大,對于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高層次文化消費比例較低,因此優質文化消費相對不足。
(2)受消費風氣的負面影響。由于年齡與閱歷的不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消費理念也存在著明顯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根據數據表明,很多大三、大四的學生受到提前消費模式的影響,對自己的消費能力與把控程度逐漸模糊,導致消費欲望日漸膨脹,而消費能力長期穩定在某個固定值,從而形成壓力。這種狀況下大學生十分容易受周圍消費風氣所影響。
(3)電商網購無限延長消費時長。我國現階段商業已經發展到6.0時代。“直播帶貨”,激起了90后及00后的消費熱情,膨脹了這一群體的消費欲望。尤其是對于上了一天課的大學生們來說,他們夜間有網購和看直播的習慣,也更相信意見領袖的引導,他們購物欲望強烈,容易被“種草”;直播紅人或直播達人僅是各類主播中的一部分人,但正是這極小一部分人,將傳統的生活方式顛覆了,一些大學生的青春在“播直播和看直播”中消耗殆盡,同時扭曲了一部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
(1)基礎設施不完善。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離不開夜間經濟的支持,而夜間經濟的健康發展依托于完善的基礎設施,因此,為了進一步擴大夜間經濟效益,需完善夜間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鞏固夜間經濟基礎[4]。
當前根據調查顯示,夜間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負荷與資源、建設體制與投資運營規律、規劃思路方法與基礎設施特性等方面的主要矛盾。例如,當前夜間經濟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的同時,游客亂丟垃圾的現象頻發,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垃圾處理也成為當前城市環境衛生的重大難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現狀,應選擇合理科學的地址,并建設處理效率高、無害化、綜合利用率高的垃圾處理場。同時,需要設置與城市規模相匹配的環境衛生設施,公共廁所的數量與分布都應考慮妥當。
(2)多項安全問題亟待加強。大眾娛樂場所的穩定運行,需要靠政府加強安全管理來加以完善。當前,相關的治安管理與工商管理部門還未形成有序和諧的市場管理規范。為了給游客創設安全可靠的夜間娛樂消費場所,相關單位除了需要對交通、水電等城市基礎設施、休息娛樂配套設施進行完善外,環境問題與夜間治安管理工作更需要落實到位,以創造良好的夜間消費環境,加強大眾對夜間經濟消費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除此之外,消費食品衛生部門要加強對食品衛生的監控,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放心的消費環境,國家也要健全針對網絡消費的法律法規。
大學生要自主學習掌握消費知識,制定消費計劃,形成合理的消費行為。當代大學生缺乏獨立的理財經驗和儲蓄觀念,這種獨立理財經驗和儲蓄觀念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消費的無計劃性和盲目性。所以,大學生要從自身出發,建立理財和儲蓄觀念,從而提升所擁有資金的使用價值。
大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形成合理的消費行為,還要有計劃地消費,在注重飲食與娛樂消費的同時提升文化消費額度。學校或政府都應在使學生形成正確消費觀、避免上當受騙、引導文化消費等方面加強宣傳教育,加以引導,大學生自身也要從中學習優良的消費觀,及時關注政策導向,增加在圖書館、歌劇院等地的消費額度。
通過對夜間經濟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特征的分析可以知道,目前,多數大學生的主要消費傾向為飲食與娛樂,在文化消費方面的額度相對較少,大學生在圖書館、文化館、歌劇院等地方的消費額度都有很高的提升空間。政府可以指定相關文化消費的鼓勵性政策,比如需要購買票券才能入場的文化場所,政府為大學生群體發放消費券或者代金券,同時給予相關場所以資金補貼,這樣既能促進大學生的文化消費額度,又能使相關文化場所的權益保護不受侵害。
政府可以與高校聯合起來,以真實案例為載體對大學生形成正確消費觀進行宣傳,可以通過講座、微電影案例重演、知識競賽答題等形式宣傳。大學生由于錯誤的消費觀而上當受騙的案例有很多,有的甚至威脅到大學生及其家人的生命安全。例如,校園貸經常出現在大學生視野中,使很多學生由于還不上高利貸而利滾利,從而影響到家庭。
調查問卷顯示,夜間消費大學生最擔心的問題包括人身安全問題、交通便捷與否,以及所購物品的質量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夜間消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人身安全問題,大學生在夜間消費時盡量做到結伴出行,保證通訊設備可用,這樣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可以及時與外界取得聯系;如果所購物品出現質量問題,要及時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取得聯系,或是學會用法律武器維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維護自身權益。
將大學周圍的商場、商業街等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其對于經濟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城市可以將經濟與文化相結合打造新的經濟圈,比如政府投資并推動建造新的小吃街,小吃街中引進不同地區、蘊含不同文化背景的小吃,這樣既能夠以多元化這一特點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消費,又能夠使得大學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感受到家鄉的氣息,以此緩解思念家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