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老師:劉萍萍
首都體育學院羽毛球項目副教授,亞洲級后備裁判長,國家首批羽毛球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師、考評員。2015年獲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羽毛球教學與訓練、羽毛球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技能鑒定體系研究、羽毛球競技后備人才培養研究等。
吊球技術和高遠球技術一樣,可以分為正手擊球、反手擊球和頭頂擊球。其中,在后場反手區域用正拍面在頭頂左上方吊球,叫后場頭頂吊球技術。后場頭頂吊球技術是將底線反手區域的球,用正拍面繞頭頂擊至對方前場區域緊靠邊線兩角的近網球技術。
后場頭頂吊球技術是羽毛球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資格培訓中教練們需要重點掌握的一項技術,了解更多有關技術的考核要求,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項技術,大家可在公眾號“羽毛球社體指導員職業鑒定培訓”上獲取具體內容。下面,我們來分析后場頭頂吊球技術的常見問題。

圖1
在判斷起動時,后場頭頂吊球技術運用后場頭頂后退步法,向左后側區域的來球方向移動,同時持拍手臂以45度左右夾角屈肘舉于體側,左手自然上舉保持平衡,側身對網,重心在右腳上,呈擊球前的準備姿勢。擊球前的準備姿勢應為側身,如步法移動來不及,也可以采用仰面姿勢,用與后場正手擊球技術相同的引拍動作準備擊球(圖1)。當球即將下落到適合擊吊球的高度時,持拍手肘上抬,手臂外旋,充分后倒,以肩為軸做回環引拍動作,手腕充分伸展,非持拍手隨轉體動作伸向體側,協調持拍手發力,準備繞頭頂擊球。
后場頭頂吊球技術與后場正手吊球技術在本質上都屬于正手技術,都是采用正手握拍。但是,由于球的落點位置不同,后場頭頂吊球時,需要擊球者在步法起動的蹬轉角度上和擊球動作上略作調整。所以,二者在常見錯誤方面既有不同之處,也有共同之處。
1、準備姿勢中右腳在前(圖2)

圖2

圖3
在羽毛球后場技術中,右腳起到一個蹬轉發力的作用。右腳蹬地獲得動能后完成轉體,隨后由大關節帶動小關節,按順序全身協調發力完成后場頭頂吊球技術。因此,在后場頭頂技術的準備姿勢中,有腳應該在后面。如果準備姿勢是右腳在前、左腳在后,則無法獲得來自右腳蹬地的動能,使身體各關節在完成擊球動作時發力方向沖突,既不協調,也影響發力效果。
2、準備姿勢的一致性欠缺(圖3)
在羽毛球后場技術中,要求技術之間具備一致性,即同種類型技術的準備姿勢和引拍姿勢保持一致,沒有明顯區別。雖然在擊球瞬間的力量大小、拍面角度和擊球點都有一定的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準備姿勢中不要有所區別。準備姿勢的一致性能夠推遲對手判斷我方來球的時間,甚至起到“欺騙”對手的作用。
3、手腕提前有屈伸動作
后場頭頂吊球的擊球前,手腕要處于自然狀態,提前產生的任何動作都會使手腕處于緊張狀態,影響擊球時的發力。因此,要注意在準備姿勢中讓手腕處于沒有屈伸動作的狀態。
后場頭頂吊球的擊球點在頭頂或左肩的前上方(圖4),擊球時,通常采用滑板吊球的方式,即用手腕帶動手指捻動拍柄,使球拍向內旋轉,以斜拍面向前下方切擊球托左后側,使球過網后迅速下落至對方前場靠近邊線的區域。

圖4

圖5

圖6
1、擊球時拍面上仰或過度下壓(圖5、圖6)
后場頭頂吊球需要使球飛行過網后迅速下落至對方前場靠近邊線的區域,要求在擊球時拍面是向下滑動切擊的,而不能向上仰起。與此同時,也不能過度下壓,否則會造成球飛行下網。
2、擊球點錯誤(圖7、圖8)

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