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伊文
摘要:過去中國中小學教育普遍關注對學生智力的培養而忽視人文素養培養,而今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節走入百姓生活,人們越來越關注人文素養,尤其是藝術修養的提升。作為一名當代教育工作者,筆者正在探索一條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藝術欣賞,增進學生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新路。
關鍵詞:藝術;教育;歷史
一、教學案例實踐:挖掘歷史之“美”,讓藝術融入課堂
歷史永遠是發生在過去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古代文化藝術建筑作品來讓學生了解過去璀璨的文明。教師在講解這些人類寶藏時,不能只是把其作為知識點讓學生知曉,而應該指導學生從藝術角度去欣賞、品味,充分領會藝術作品背后的內涵。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案例:在《商業的繁榮與城市生活》一課中,講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把這幅畫分幾部分向學生展示,讓學生“穿越時空”回到當時的情景中去感受北宋居民的日常生活。
對該課的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分:環節一、用《清明上河圖》的照片導入。環節二:結合書本上的虹橋圖和街市圖,給學生描述畫中景觀。通過課本圖片史料的相結合,從城市建筑角度入手,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觀察宋代開封城的市民生活環境。環節三:由正店(酒店)圖,啟發學生思考宋朝百姓的飲食文化,從食的方面,深入了解北宋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的相互作證,讓學生學會使用歷史的史料來說明歷史現象,更好地感悟宋代城市市民的飲食文化。環節四:從市民的飲食自然過渡到市民的住宿環境,通過和唐朝長安城的城市規劃布局對比,讓學生了解宋代開封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感悟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環節五:將北宋開封和同時期的海外城市比較,尋找開封的特點。環節六:將學生的視線拉回熱鬧的開封城,繼續觀察市民的娛樂生活。播放動態《清明上河圖》,讓學生再次體驗宋代百姓的日常生活。環節七:通過給學生梳理我國的貨幣發展史,讓學生明白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貨幣的發展。紙幣的產生是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的。環節八:小結。用歷史學家陳寅恪對宋朝的評價來總結全文。
二、方法探索,讓藝術融入歷史課堂
(一)通過視覺體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成延貫認為:“審美主體通過感官(主要是視聽感官)對審美對象的感覺,是審美的起點”。因此,上課之初,就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示大量古典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街市場等細節部分),隨著一幅幅作品的展示,學生的眼睛緊緊盯住了屏幕,被一幅幅作品所震撼,從感性上獲得了一種美的享受。為了將這些靜態的繪畫作品聯系起來,則通過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示宋代市民生活的多姿多彩,讓學生有視覺沖擊,從而培養學生的感官和審美能力。
(二)剖析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最具價值的是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對作品理解能力的方法有: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是作者形象化的自傳,即“畫如其人”,欣賞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2、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或創作目的。藝術家在展開藝術創作時,其創作思想與所處環境存在密切的關聯,如《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景象基于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生活多姿多彩的北宋王朝鼎盛時期的景象。3、了解評論家對作品及作者的評價。藝術欣賞不像理科那樣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有差異。對初中學生來說,直接評論藝術作品是很有挑戰的,這時候,了解不同評論家對藝術作品的評論,再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能更好地對藝術作品進行賞析與理解。
(三)學生闡述作品內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鑒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用眼觀察、動腦分析,還要試著運用語言去描述,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受到個人修養、閱歷、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往往會產生不同的闡釋和理解,這些差異性的描述,恰好反映了學生獨立審美意識的形成過程。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聯想和創造,多發表自身的見解。
三、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把歷史教學和藝術欣賞融為一體,通過觀察、理解、闡述三個步驟,不僅基本實現了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獲得了美的享受,培養了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賞析,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欣賞到了藝術之美,感悟了古典文化的魅力,最終在快樂中學習。當然筆者的最終目標是“以物之美,開啟心靈之美”,希望學生深刻認識美,學會用一種美好的心態面對社會、面對未來,推動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培養多元開放的文化胸襟。
參考文獻:
[1]侯建飛,金波.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余文森.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丁賢勇,陶水木主編.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魏汀默.初中歷史概念教學策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6.
[5]安勇.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改進[D].陜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