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金良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對生態資源不斷開發的同時也對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自然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有責任更有義務保護它。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人類做到在利用生態資源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生活更健康,畢竟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處理的辦法是多植樹多造林、制定防火的計劃措施。
關鍵詞:植樹造林;火災防治;生態保護
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全方面,多方位的措施,目前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森林火災和樹木的破壞,可以在恢復的基礎上進行生態的保護,雖然說環境開采遭到的破壞并不可能完全恢復,但也是需要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爭取建造美好生態環境。
一、植樹造林,讓綠色重新覆蓋森林
隨著全球變暖逐漸引起人類重視,人類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我國作為東方大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需要做到身先士卒。尤其是近兩年,火災頻發,對環境的破壞嚴重,我國為了保護自然環境,植樹造林,預防火災,為此也推出各種措施與技術,那么,國家為什么大力提倡植樹造林呢?對生態保護有什么好處?首先,植樹造林可以保護森林的水土不流失,防止土壤沙化,為森林注入新鮮“血液”,延續其的后代,從而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種植大量樹木還可以抵御風沙,在森林,開采可能就伴隨著水土的流失,流水導致沙化,沙化則會引起沙塵暴,在此因果下,森林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但如果放任不管的話,沙塵暴就會侵蝕更多土地,對生態造成更大的破壞,植樹造林之后樹木則可以抵御風沙,減少沙塵暴的侵蝕,保持土壤不被沙化。
二、火災防治,減少森林不必要的損失
在森林發生火災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人為火災,一種是天然火災,人為火災指的是人在森林野外這種場所用火而導致森林不慎起火,所謂人為的火災還分為兩種生產性火源與非生產性火源,生產性火源主要指燒荒、機車噴火、燃燒木炭,非生產性火源發生則比較普遍日常,譬如在野外生火、抽煙等等,它們發生頻繁,大都是人們的疏忽大意所造成的。天然的火災是自然環境下爆發的火災,如夏天時氣溫過高引起的火災,下雨時的天雷火,還有火山噴發時所引起的種種,都屬于天然的火源。
對于火災我們可以怎么防治呢?針對森林的防治方針可以有:從源頭上掐滅火源,嚴禁將一切容易引起火災的因素扼殺在搖籃里,如:禁止吸煙、禁止在山上玩火、禁止在山上燒烤食物等,還有“森林防火期野外火源管理‘十不準”,明文法規后還需要人們自己有防火的概念,從我做起,自覺遠離火源。還可以設立防火巡查小隊,嚴密排查森林中任何會發生火災的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密切關注森林事實情況,將發生火災的因素從源頭上“撲滅”!
三、森林的生態保護
對于森林的生態保護,除了植樹造林、防止火災這些必要的措施,我們還可以做到不亂扔垃圾,不傷害野生動植物,不濫用一次性筷子,每個人自身做到不亂砍濫伐,要樹立保護森林的自我意識,以身作則,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保護森林的使者,看到破壞森林環境的人我們可以加以制止,將愛護森林這一意識傳播給每一個人。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為森林的生態環境保護所做的貢獻。我們要熱愛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僅僅是在森林,更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地方。
我國目前森林的環境狀態還是有一些脆弱,需要加大力度去恢復、新建,近年來,不單單是人為的破壞森林,還有一些自然災害如火災、蟲災,也對森林造成了一定的傷害。部分地區的綠林覆蓋不夠全面,針對這一措施,我們可以采用平均綠林,加大覆蓋面積的做法。不少人肆意的亂砍濫伐可能是由于自身意識不夠全面以及國家的森林法規制度沒有完善,導致其無所畏懼,大量砍伐,浪費資源。需要讓其改變自身的觀念,很多久居山林的人會認為山是老天爺賞飯吃的東西,他們認為“靠山吃山”,所以對于大山的一切、森林的一切他們都會認為是理所應當,想用就用的,所以要從源頭上消滅他們這種封建迂腐的想法,才可能使亂砍濫伐現象之一得到改善。還要盡量做到少用化學產品,因為濫用化學產品會對森林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如酸雨、全球變暖,這些因素導致的災害非常嚴重,可能幾年都難以恢復。減少了資源利用不說,最主要的是對環境的破壞。
四、結語
從小我們對“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種字眼就不陌生,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是共生的,地球就是我們的母親。所以我們要做到尊敬與愛護它。近幾年來,環境污染愈發嚴重,加之我們對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所以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聽從國家對環境保護、衛生治理的安排,我認為我們就可以生活在更藍的天空、更綠的青山下!
參考文獻:
[1] 廖顯峰.談3S技術在森林防護管理中的應用[J].花卉,2021(8):210-211.
[2] 李永.森林防護技術在森林管理中的應用探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3):150.
[3] 方啟云.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森林資源防護途經研究——以冕寧縣為例[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9(4):197.
[4] 董海燕,金敏麗,王劍艷.杭千高速入城口防護林設計中森林意境的體現[J].福建林業科技,2011,38(2):144-14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