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
川北醫學院中醫科,四川南充 637000
中醫兒科學是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式為手段,研究自胎兒至青少年這一時期小兒的生長發育、生理病理、喂養保健以及各類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一門醫學科學[1]。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中醫兒科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及實踐體系,對小兒養育及疾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2]。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教育理念、模式等也發生了巨大轉變,中醫兒科的常規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臨床教學需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將互聯網與課堂進行結合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其可以彌補常規教學方式的不足之處,然而臨床上關于其在實際中的具體應用效果仍存在一定的爭議[3]。基于此,本研究初步探討中醫兒科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川北醫學院中醫兒科學2015級的120名學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名。對照組中,男36名,女24名;年齡22~25歲,平均(23.41±0.77)歲;既往專業知識評分79~96分,平均(87.52±2.55)分。觀察組中,男31名,女29名;年齡21~25歲,平均(23.29±0.83)歲;既往專業知識評分79~95分,平均(87.37±2.61)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學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參與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納入標準:2015年中醫兒科學科學生;心、肺等臟器功能正常者。②排除標準:服從性差;存在交流障礙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教學方式,結合臨床案例制訂教學大綱、多媒體教學、課堂小結、完成專業知識相關復習、課后作業等。
觀察組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具體舉措如下。①成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小組,組長為本專業教學經驗豐富的正高級教師擔任,其余教師為組員。通過既往帶教及學生訪談,全面分析學生學習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并分解教學大綱,制訂分階段的教學任務。②開課前3 d,任課老師將教學方案中所需的視頻、案例等資料發送至微信群中,并叮囑學生提前查閱、案例分析及處理相關資料;準備中醫兒科學的最新發展動態及科研成果等資料。③開展教學當日,任課老師組織各小組談論,并針對課件中的案例提出相關問題,鼓勵及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結合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辨證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并反饋學習情況。④依據學生反饋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圍繞教學內容整理典型案例,并針對各個案例,提出可培養學生辨證論治能力的問題,在正式教學前,需了解其預習情況,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需及時給予解答。⑤通過微信群下發自主學習任務,自主學習仍需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并將學生分為3 組,每組選擇一個課題(可自擬課題),依據課題內容查找相關文獻、PTT 制作等內容。⑥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培養其學習興趣,對表現好的學生需提出表揚,對表現稍差的學生作出鼓勵,以增強其學習信心,學生在制作課題的過程中,若遇到困難需及時進行指導。⑦評價學生的課題作業,并在課題作業匯報前將各組制作好的課題發放至微信群,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分,在進行課題匯報時,每組出一個代表進行講解,帶教老師做好指導點評工作。兩組均于帶教3個月后評估效果。
①比較帶教3個月后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采用自制的教學效果評估量表(量表重測效度為0.85,克倫巴赫系數為0.87),共包含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表達及交流能力、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自信心提升、學習效率6個方面的內容,每方面評分均為30分,評分越高,教學效果越好。②比較帶教3個月后兩組學生的自我評價認可度,采用自制的自我評價認可度量表(量表重測效度為0.87,克倫巴赫系數為0.86),包括人際關系技能、學習效率、問題解決能力、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程度4 項維度,每項維度共25分,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認可度越高。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表達及交流能力、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自信心提升、學習效率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觀察組學生的人際關系技能、學習效率、問題解決能力、專業知識掌握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中醫兒科學匯集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小兒養育、疾病防治的豐富經驗,在我國醫學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中醫兒科學是一種需要終身學習的學科,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及技能,為臨床及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服務[4]。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與發展,互聯網也逐漸滲入醫學教育中,其對中醫兒科學的臨床帶教模式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如何高效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臨床帶教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意義。
目前,臨床中針對中醫兒科學的學生多采用常規帶教模式進行教學,而常規教學模式多以課堂為主,其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但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且學生們之間的學術交流、溝通能力也相對較低,加之課堂教學多為理論知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們對現實案例中所遇問題的解決能力,導致其帶教效果并不十分理想[5-7]。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將網絡信息與課堂進行結合,更加強調學生深入學習的一種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并通過互聯網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將課堂講授與自主學習進行融合,可以有效豐富學生們的見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討論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速率[8-9]。此外,該種帶教模式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及交流,可以有效增強團隊的協作能力,也利于中醫兒科學中重點知識的吸收及內化,對學生們的人際關系技能、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均有良好的增強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帶教后的人際關系技能、學習效率、問題解決能力、專業知識掌握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提高學生實習評價認可度。
表1 兩組學生教學效果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學生教學效果的比較(分,±s)
組別 學習主觀能動性 專業知識掌握程度 表達及交流能力 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 自信心提升 學習效率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18.45±3.37 22.54±3.41 6.608 0.000 16.87±3.75 24.54±3.17 12.099 0.000 21.11±3.34 23.58±3.42 5.623 0.000 20.48±3.32 22.19±3.33 2.817 0.006 18.50±3.22 23.31±3.03 8.427 0.000 18.96±3.27 23.58±3.30 7.703 0.000
表2 兩組學生自我評價認可度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學生自我評價認可度的比較(分,±s)
組別 人際關系技能學習效率問題解決能力專業知識掌握度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18.14±2.13 21.22±2.11 7.957 0.000 17.65±2.21 20.49±2.33 6.850 0.000 19.42±2.31 21.73±2.49 5.268 0.000 20.34±2.12 22.41±2.17 5.285 0.000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征之一,也是中醫醫師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既往在常規教學中辨證論治的教學難點在于其難以實現深入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們的辨證思維能力,致使其在之后臨床工作中不能有效發揮中醫治療的特色優勢[10-1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教學大綱與實際案例進行結合,在正式帶教前,帶教老師將教學方案中所需的案例、視頻等教程資料發送至微信群中,方便學生隨時隨地觀看,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等對教程資料有一個基本的掌握,這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教師的示教時間,避免了教師的重復教學,進而可以有效對學生進行專業性、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辨證論治能力[12-13];而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課程資源的整合更加合理化,其規避了常規帶教模式存在的對認知領域的偏重,對操作性技能目標強調較弱的問題。此外,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課程內容,并讓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課題,圍繞課題進行討論及匯報,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中醫辨證能力[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表達及交流能力、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自信心提升、學習效率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中醫兒科學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及學生自我評價認可度。
綜上所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中醫兒科學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及學生自我評價認可度,對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