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光仕胡海鵬
(1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桂林541006;2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2501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審視歷史進程、科學凝練歷史經驗、精準剖析歷史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邏輯嚴密、特色鮮明、意蘊豐厚的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不僅為全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提供根本遵循,也為增進全黨同志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撐。“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1]站在建黨百年的歷史節點上,回溯與總結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論述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縱覽學術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卻呈現出重宣傳而學理分析不足,專題式解讀有余、系統性闡釋不足的特點。為此,系統整理既有研究,并從現實、理論與實踐三重維度來提煉與挖掘其精髓要義與內在邏輯,對深化與拓展現有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P11)現實條件如果具備,理論創新便呼之欲出、水到渠成。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論述正是在抨擊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堅定黨員干部理想信念以及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向縱深發展等多重現實需求共同呼喚下產生的,具有鮮明的現實特質,是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史的行動指南和理論依據。當下,只有以史為鑒,認真學習和總結好黨的歷史,不斷傳承和發揚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才能擘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作為近年來在社會上表現較為活躍的一種社會思潮,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往往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悖,其以“無史”立論,以荒誕的邏輯演繹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和內在規律性,試圖讓馬克思主義失語、失聲,企圖虛無和歪曲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丑化人民英雄和革命領袖,妄想以扭曲的歷史觀置換主流意識形態內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3]而百年黨史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現實根基,具有抵抗歷史虛無主義的內在免疫力。在日常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要秉承實事求是的理論精神和客觀嚴謹的實踐態度,認真識別并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荒謬的邏輯陷阱。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深入系統地學習黨的百年奮斗史,能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是自己口頭自封的,而是歷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確選擇;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前行,在新的歷史時期有所作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想深刻洞察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對這種錯誤社會思潮予以堅決反擊和批判,就必須講好革命英雄的生動故事、銘記黨的豐功偉績、發揚黨的偉大斗爭精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徹底瓦解歷史虛無主義,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理想信念作為人所特有的精神現象,能夠主導人的心理活動、影響人的價值判斷和言行舉止。它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為個人思想品德的提升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前進航標和不竭動力。從構詞學的角度上看,理想信念這一概念是由“理想”和“信念”這兩個概念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復合性概念,但其內涵并非是這兩個概念含義的簡單疊加,而是二者的有機融合,內嵌著豐富深刻的理論意蘊,使它與其相近的理想、信念、一般意義的理想信念以及信仰等概念從本質上區別開來。[4](P25)換言之,理想信念既注重對未來奮斗目標的追求,又強調現實生活中人們應秉持的信念支撐,實現了對理想和信念的超越。“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5](P124)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特指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而不是其他意義上的理想信念。這就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成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理想信念是黨領導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黨的歷史內蘊的寶貴經驗又是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歷史事實表明,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是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也要看每一位黨員的理想信念是否堅定不移。一方面,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我們黨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始終成為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全黨上下就必須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就必須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書寫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進行的波瀾壯闊的偉大抗爭史、獨立史、振興史,予人啟迪、催人奮進。每一位黨員只有認真學習黨史,保持黨重視學習、善于學習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才能真正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戰線和意識形態底線,才能真正增強戰勝艱難險阻的政治勇氣和磅礴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守初心、擔使命的生動寫照。“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永葆初心,才能走得遠。”[5](P261)回首百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牢記初心與使命,一直秉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價值追求。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精心謀劃,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全黨上下扎實展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就黨史學習教育作出部署安排,明確指出要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繼續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進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學習黨史是繼續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必然要求。“一個忘記來路的民族必定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一個忘記初心的政黨必定是沒有未來的政黨。”[6](P11)我們黨作為百年大黨,在內憂外患中艱難誕生,在坎坷挫折中不斷成長,在披荊斬棘中發展壯大,這些非凡黨史必須銘記,這些精神財富必須傳承。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黨員,要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合格黨員,最基本的就是要全面了解和科學掌握黨的歷史,自覺學習黨史、宣講黨史,并把黨史當作一面“鏡子”,時常對照“鏡子”找自身差距、清歪風邪氣、抓行動落實。必須注意的是,黨史學習教育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必須保持常態化、機制化,必須貫穿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過程、各方面。堅持學習黨史,“懂得黨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貴,理解堅守黨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5](P33)唯有如此,才能夠從黨的光榮歷史中不斷滋養初心、體悟使命,才能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感悟真理光芒、實踐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鞏固和擴大主題教育的重要成果。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基礎建立起來的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又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在此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大理論成果。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論述正是根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片理論沃土而生成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
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論述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創建無產階級政黨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經濟政治條件的不同,無產階級領導人黨的學說也各具特色。馬克思、恩格斯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偉大創始人,也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重要奠基者。他們在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時,強調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各國無產階級都缺乏自己獨立的政黨。馬克思深刻指出:“為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7](P228)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黨的必要性的思想,進一步指出黨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力量,對于黨史則提出“我只是根據明天或后天我們的政策需要什么這一點來回顧過去”的觀點。[8](P123)他把黨史看作是同機會主義斗爭的有力武器,認為黨史是對俄國社會民主黨成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校,指出將無產階級戰士作為榜樣教育年輕人,并提議建立黨的學術性研究機構,例如社會科學院、黨史研究所等。因此,重溫無產階級革命先驅關于黨的重要學說,對于當下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論述具有重要理論價值。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9]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始終遵循的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5](P122)如今要深化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發之力,同樣離不開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指引。其一,從黨員的個人思想素質提升來看,黨史教育是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其二,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來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必須加強黨史教育,發揮黨史的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價值,進而努力做好當下工作。易言之,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教育全黨同志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現實問題,從而不斷增強政治定力,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利于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歷史的恢宏視野和客觀發展規律中分析社會問題、把握社會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號召全黨上下共同學習黨史,為的就是以史為鑒,破解現實發展難題。一方面,基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要求全黨同志在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永不脫離群眾,也永不背叛群眾。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積極順應歷史大勢,抓牢歷史發展機遇。由于近代以來長期的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國社會各階級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為救亡圖存而抗爭,但都以失敗告終。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讓中國人民和先進分子看到了民族復興的希望。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就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對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創新運用。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堅定信仰信念的必然要求。信仰信念作為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能夠指引人民群眾的前進方向,并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5](P148)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的鮮明底色、政治品格,是共產黨人的力量之源、精神之基。有了堅定的信仰信念,共產黨人才能始終站位高遠、眼界寬闊、心胸博大,方能在成功和順利時不自滿不驕傲,在失敗和困難面前不氣餒不消沉,并能夠經受住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和各種艱難險阻的挑戰,從而積極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因此,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對于進一步筑牢全體黨員的信念根基、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一貫重視黨史的學習教育工作。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分別就黨史工作作了精辟論述。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在中央學習組的講話中就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10](P399)鄧小平也曾經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對歷史問題作出具體的歷史分析。江澤民注重借鑒歷史經驗并強調,“要努力學習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和黨的歷史,并通過這種學習努力掌握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黨的優良傳統”。[11](P93)胡錦濤指出:“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12]
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論述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集體黨史學習教育論述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13]“各級領導干部還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14]“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1]因此,全體黨員必須積極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學習黨史、熟知黨情,全面了解、掌握黨的歷史功績、光榮傳統、經驗教訓、創新理論、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高度重視,提高思想站位,立足實踐、守正創新,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學習教育各項任務。”[1]這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入開展提出了總體要求、指明了實踐路徑,也為如何更好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15]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黨組)要承擔主體責任,主要領導同志要親自抓、率先垂范,成立領導機構,切實把黨中央部署和要求落到實處。”[1]因此,各級黨委必須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將黨史學習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各項任務要求抓細、抓實。例如,宣傳部門充分運用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和數字電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注重分析評估黨史學習教育的進展和成效,及時總結并推廣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并抓好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在全社會營造黨史學習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黨史學習教育工作中的戰斗堡壘作用,結合各行各業實際,更加精準地對接基層所盼、發展所需、民心所向,防止文山會海,力戒形式主義;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和力量,凝聚學習黨史的強大合力,共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
堅定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所有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黨站在了價值追求的制高點上,從而真正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因而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化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對黨的理論的認識和體會,做到知行合一,不斷提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次,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這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來自人民回答了黨從哪里來的問題,反映了黨的根本屬性;植根人民回答了黨依靠誰的問題,揭示了黨的力量源泉;服務人民回答了黨為了誰的問題,宣告了黨的奮斗宗旨。“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16](PP15~16)堅持人民立場,不僅是一種政治立場、政治要求,也是一個以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根本利益為具體內容的實踐過程。當前,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全黨上下如火如荼地展開,一方面,我們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會議精神,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光榮傳統,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從而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和質量;另一方面,我們要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身邊真實存在的困難事、煩心事,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確保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黨員受教育、群眾享實惠。概而言之,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正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之所以我們黨能歷經磨難而不衰退、屢創奇跡而不驕躁,正是因為黨始終和人民同在、始終為人民而不懈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歷史觀錯誤,不僅達不到學習教育的目的,反倒會南轅北轍、走入誤區”。[1]因此,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須要牢固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堅持實事求是地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這要求我們按照黨的基本理論、決議、歷史事實學習黨的歷史,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研究黨的歷史。通過學習黨的歷史,我們既要看到黨帶領廣大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積累的豐富經驗,又要正視黨在此過程中經歷的曲折和出現的失誤,進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現實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分別回答了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論述“緣何提出”“從何而來”和“何以實現”的問題。立足于建黨百年的新起點,深化對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論述的理解,并矢志不渝地將其用以指導實踐,必將更加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必將明顯提升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必將有力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進而譜寫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偉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