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紅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 文化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830002)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旅游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構建紅色旅游新發展格局意義深遠、影響重大。加快構建紅色旅游新發展格局,必須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紅色旅游要把準方向,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干部群眾來到這里能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紅色旅游通過塑造紅色文化環境及游客的時代體驗感,激發中華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使紅色旅游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的文化潤疆背景下,更好地發揮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功能,增強了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內在動力。新疆紅色旅游資源需要通過把握主線、抓住關鍵、突出主題,彰顯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發揮文化潤疆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1]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等,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終扎根中華文明沃土,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為此,紅色旅游要堅持政治方向和中華視野的統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作為基礎和前提,立足新疆紅色旅游特色,貫通中華文化血脈,融入現代文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新疆各民族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要以中華文化為主線,在新疆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多渠道、廣覆蓋地宣傳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勢。要用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增進各族人民的親近與和睦,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用情用心拉近各民族之間的距離,增強各民族之間的互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要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和新疆四史、兵團屯墾戍邊史等的宣傳教育,形成共憶中華民族發展史、共念黨恩、共擔新時代使命、共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心理共鳴,在思想上行動上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新疆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比如,吐魯番鄯善縣魯克沁鎮開展“看歷史、游家鄉、愛祖國”吐魯番人游吐魯番主題活動,組織村民游覽參觀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魯番博物館、蘇公塔等地,加深了各族群眾之間的友誼,大家在親身體驗感受中了解了新疆歷史、民族發展史、宗教演變史,進一步增強了各族干部群眾的愛國情懷,深刻認識到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取得了正本清源的效果。但是僅知道歷史是不夠的,下一步在推進文化潤疆工程中,還應該守正創新,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通起來。比如,可以挖掘“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背后的紅色故事,打造成紅色旅游品牌教育廣大干部群眾;挖掘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旅游資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好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弘揚和培育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說明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新疆的極端重要性,深入推進文化潤疆工程實施的關鍵是要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意識形態工作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關乎人心向背,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意義重大,不可忽視。總的來看,新疆呈現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為邁向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新疆反分裂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西方反華勢力和境內外“三股勢力”不愿意看到新疆穩定和諧發展,肆無忌憚地污蔑炒作涉疆問題,先后打出“反恐牌”“教培牌”“強迫勞動牌”“疫情牌”“人權牌”“民族牌”“宗教牌”“教育牌”“學術牌”,對新疆進行攻擊抹黑,毫無依據、毫無底線、毫無道理地虛構了一套所謂新疆“迫害少數民族”“破壞宗教自由”“侵犯少數民族人權”的歪理邪說,影響極為惡劣。這就必然要求通過文化潤疆這一項系統工程、靈魂工程,堅持以凝聚人心為根本,堅決維護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安全。為此,在紅色旅游規劃中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主導權、話語權,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不能在發展旅游中過度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
在紅色旅游中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大眾化傳播,加強旅游傳播手段和傳播話語方式創新,集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于一體,把紅色旅游與社區文明建設、庭院建設、城市標識規劃等結合起來,以凝聚人心為根本,堅決維護意識形態領域安全,讓黨的創新理論通過紅色旅游“飛入尋常百姓家”。如,吐魯番市高昌區葡萄鎮巴格日社區的“努爾丁·沙塔爾紅色記憶收藏館”,館內以時間為線索,分為“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革命歲月、光輝形象”“紅色教育、伴我成長”“大美新疆、親切關懷”“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等五部分,共收藏圖畫作品300余張。書屋因主人名字命名,從建設“農家書屋”“農家書畫室”到今天的“紅色記憶收藏館”。“農家書屋”不僅是農牧民學習實用技術的好去處,更是當前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為了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一步深入群眾,努爾丁·沙塔爾還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去極端化”的“課堂”搬進“農家書屋”,通過黨員宣講和農牧民草根宣講員以身邊的好人好事和鮮活的民族團結事例進行宣講,讓各族群眾銘記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長期性,維護好各民族的大團結。努爾丁·沙塔爾以一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的情懷,被高昌區葡萄鎮巴格日社區各族群眾稱贊為新時期的“庫爾班大叔”。自此“小書屋”變成了大課堂,變成了各族村民了解歷史、追憶紅色年代、學習種植技術、增長知識、和睦友鄰的課堂,先后榮獲“全疆十佳農家書屋”“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書香之家”“國家級十佳農家書屋”“自治區文明家庭”“吐魯番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和“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堅持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只要我們堅定道德追求,不斷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乘風破浪、闊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3]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任何一種文化要立起來、強起來,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凝結和貫穿其中的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引領力,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4](P163)為此,在紅色旅游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紅色基因、彰顯紅色精神,助推文化潤疆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紅色旅游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重要作用。
1.突出跨越歷史場合的戍邊文化。新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反映西域戍邊文化主題的紅色旅游資源,如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林則徐紀念館、惠遠古城(伊犁將軍府)、昭蘇格登山、錫伯民族文化產業園、霍爾果斯國門區。它們是戍守邊疆和熱愛祖國的生動彰顯,體現了各族人民團結協作、奮發開拓,共同開發、建設、保衛邊疆及維護國家統一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利用好這些紅色旅游資源,對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價值。
2.突出壯烈的民族解放獨立文化。近代中國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復興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探索和抗爭。在抗戰時期,一批優秀的中共黨員、進步人士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不畏艱險,奔赴西北邊陲,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留下了一批寶貴文化資源,與我國其他的革命遺址遺跡共同構成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見證,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題材。
3.突出當代英勇的駐疆守邊文化。面對新疆復雜的局勢下,許多愛國主義青年和有識之士為了維護新疆的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此類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小白楊哨所、斯姆哈納邊防連、葉城革命烈士陵園、托里革命烈士陵園、孫龍珍烈士陵園、伊吾縣烈士陵園和奇臺縣烈士陵園等。
4.突出波瀾壯闊的兵團軍墾文化。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12萬名指戰員和官兵就地轉業,融入到兵團屯墾戍邊的大開發中,“戰時扛槍、閑時墾荒”,組成了舉世無雙的農業生產大軍,擔負起征服荒漠、開發建設新疆、保衛邊疆的歷史重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墾文化。兵團屯墾戍邊精神的紅色旅游資源,主要有石河子紅色旅游系列景區(軍墾博物館、周恩來總理紀念館、艾青詩歌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等。在新疆旅游開發中,開發利用好這類紅色旅游資源,對深入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踐行好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具有重要的意義。
5.突出宏偉的戰略工程建設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使新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工業實力迅速增強,形成了一批包括國防科研在內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成為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有力體現,是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如,克拉瑪依紅色旅游區體現的“石油會戰、碧血丹心”的紅色精神;可可托海紅色旅游中體現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為勇往直前、前仆后繼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撐。
6.突出源遠流長的民族團結文化。美麗富饒、恢弘博大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區,素有“世界民族博物館”“世界宗教博物館”“世界人類學博物館”的美譽。新疆各族人民共同譜寫了維護祖國統一的歷史篇章,各民族如“天山雪松根連根”般團結在一起,在新疆各項事業建設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庫爾班·吐魯木騎著毛驢上北京看望毛主席的佳話傳遍祖國大地。如今,庫爾班·尼亞孜、莊仕華、阿尼帕·阿力馬洪等民族團結典型層出不窮,民族團結氛圍融洽濃厚,生動展示了天山兒女團結攜手、共圓祖國偉大夢想的深厚情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脫貧必須擺脫思想意識上的貧困。我們注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既富口袋也富腦袋”。[3]扶貧不是單純的經濟幫扶,“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扶毅力。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為此,要擺脫農民思想意識的貧困,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
國內其他省份有很多紅色旅游助力脫貧的成功經驗,紅色旅游的發展不僅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也開創了鄉村振興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扶志”更“扶智”的好路子。紅色旅游的文化陣地,能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因此,充分認識我國旅游業正處于大眾旅游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演化特征,積極拓展旅游產品體系,充分依托新疆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和新疆分布的一系列高品質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注重轉變發展方式,深度推進產業融合,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建立旅游與社會效益聯結機制,讓脫貧群眾共享旅游發展成果。積極推動“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體育運動”等旅游形態的發展,形成以紅色旅游為主題,形式多樣的復合型旅游產品和線路,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滿足大眾對紅色旅游的需求,激發鄉村紅色旅游活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助力。如,2019年新疆9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平西梁村就是其中之一。該村黨支部“一班人”以“黨建引領+鄉風文明”為載體,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上用心用力,著力建設“黨建+國學文化”主題的國學文化村,實施“花海南山”工程,充分挖掘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拓展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讓村民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呈現出一幅幅“詩意+遠方”的鄉村意境,逐步打造出宜居、宜游、宜業、宜心的美麗鄉村。
總之,做好新疆紅色旅游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在文化潤疆背景下,要有效發揮紅色旅游作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優勢,精心打造一批富含新疆紅色精神的旅游載體,將紅色精神融入到紅色旅游發展的方方面面,為旅游者提供深刻的紅色旅游體驗,極大地激發旅游者愛國主義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齊心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鋼鐵長城,為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