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市焦橋鎮人民政府 曲利利
據統計,我國2019年GDP為14.3萬億美元,農業GPD預估3.5萬億美元,這表明農業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產品營銷手段也將趨于多元化發展,以此為農業經濟的穩步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據此,應充分結合時代特征,提出新的發展思路,繼而優化農業發展條件。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產品可通過微商營銷的模式,實現農產品的高收益。微商模式是指借助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公眾號,吸引潛在消費者的注意,使其更直觀地從圖片、視頻片段中了解農產品的生長條件與外在形態,從而給人一種看得到的消費體驗感。在“農產品+微商”營銷模式中,還包含認領、預售、眾籌、會員制等四種類型。以眾籌營銷為例,可采用嘗鮮眾籌的方式,實現農產品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避免經手多方主體,影響農產品新鮮度。比如延安地區生產的“北緯35海拔1千米”蘋果,正是憑借此種營銷手段,吸引了眾多城市消費者的注意。因此,微商營銷作為一種常見營銷模式,值得推廣。
電商營銷也是農產品營銷中較為普遍的一種方法,它主要是運用電商平臺,完成農產品的推廣展示以及銷售任務,促使消費者直接在線上進行采購。雖然無法迅速獲取農產品,但卻能夠更加完整知曉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細節內容,由此增加消費者的放心程度。比如淘寶、天貓超市、京東購物等平臺,均可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的農產品供應服務。因此,電商平臺的價值需要實現最大化開發,便于擴大農產品營銷范圍。
以往農產品營銷多采用市場直銷的方式,在局限空間里進行推廣。而今在互聯網技術的參與下,農產品營銷可實現聯合式營銷,即與餐飲業合作,利用直播帶貨的方式,讓其它地區的消費者也有機會了解當地特色農產品[1]。
比如碭山酥梨選擇與肯德基合作,運用碭山酥梨生產出“巴梨戀語烏龍茶”,實現了碭山酥梨的大量銷售,并且使1.85億人的線上會員對碭山酥梨產生了深刻認知,以此帶動了碭山農產品的興旺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營銷水平,應積極采用多樣性營銷模式,保證農產品在新時代視域下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繼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互聯網+”時代下,農產品要想真正實現網絡營銷,還需要具備完善的物流運輸體系,在保鮮冷凍上更需要得到質量保障,避免受物流運輸產業的影響,致使農產品出現變質、破損現象,降低消費者的滿意度。而在當前物流運輸建設方面,農村地區依舊缺乏良好的運輸條件,甚至部分偏遠地區雖然已經實現了微商營銷等模式,但由于物流車輛配備不足,或者運輸速度較慢,導致出現農產品滯留問題。
農村地區作為農產品生產的重要場所,理應具有充足的專業人員用于開展“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工作。然而,隨著農村年輕人“離農化”現象的加劇,農村地區出門務工的人員數量有所增加,致使農村留下來發展農業的人員多為老年人或者留守兒童。無論從網絡知識的儲備量還是對新模式的認知度上,都處于劣勢,這就造成了農產品新營銷模式不能及時得到農民的積極響應。因此,應適當培養專業人才,發揮指導作用。
2020年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到9億人,且互聯網普及率突破64.5%。然而,農村地區的普及率僅有23.7%。許多偏遠地區甚至還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模式,沒有建設網絡基站,這就造成他們在開展農產品線上營銷工作時,無法獲得可靠的網絡條件來支持。長此以往,勢必影響農業經濟發展速度。據此,應加強網絡設施的建設,確保農村地區的網絡設施配備率得以提高,滿足新型農產品營銷模式的實施需求[2]。
供需匹配度是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元素。一般在需求量超過供應量時,通過提高價格獲取更高利潤。而在供大于需的環境下,若農民未能全面掌控市場動態,依舊盲目生產農產品,不但會影響其收入,而且還會造成農業經濟有所下降。所以,應從供需關系上加以重視,結合消費者具體需求發展農業,由此規避農產品營銷風險。
在“互聯網+”時代下,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獲得可靠的物流運輸保障,包括在農村地區新增農產品暫存點、物流配送車輛等。只有在農村地區物流運輸具備適宜條件時,才能促使農產品在新型營銷模式中獲得更大的銷售量。具體可從以下兩個部分出發:
其一,政策支持。關于農村地區加強物流運輸建設的工作,理應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印發相關文件,用于扶持鄉村物流設施的配備項目。比如在“2019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在物流冷鏈上,需要采用分級包裝、貯藏保鮮等方式,不斷實現物流運輸業與農業的無縫對接,并且還專門設置站點管護責任制,要求農村地區切實維護好物流站點設施,用于支持農產品線上營銷模式,并鼓勵地方政府開設農產品營銷財政預算基金。
其二,物流服務。在鼓勵農村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商”等營銷模式時,還需要保證物流運輸服務質量得以提升。比如德清縣每日貨物外出數量超過9萬件,為了確保當地農產品能夠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中,該縣在每個村落都建立了對應的物流中心,并且建成30個村級的物流中心。在其正式投入使用后,當地農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營銷產業鏈,既能促進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的有效改善,又能保證消費者獲得新鮮的農產品。據此,物流中心的建設與運輸車輛的配備,可鞏固農業發展地位。
3.2.1 轉變營銷理念
農產品營銷在“互聯網+”時代下采用的新手段,要求農民具有良好的網絡營銷理念。因此,應從營銷思路上予以轉變,為其普及網絡營銷知識,促使農民在生產農產品的同時,也能運用好全新的營銷思維開展營銷工作,以免囤積過多農產品,造成農業資源浪費問題。
比如云和農村農業局曾在2020年5月26日開展了“營銷技能培訓會”,參會人員包含當地40名農場主以及農產品種植大戶在內的406人,在培訓中為參會人員講解了微商營銷知識與抖音平臺直播帶貨方法等,甚至采用案例講解法,使其積攢網絡營銷經驗,尤其對于當地盛產的竹筍等農產品,經由營銷技能指導,當地農民獲得了明確的網絡營銷思路。同時,還組織了“專項培訓”活動,大力扶持年長農民參與網絡營銷。所以,營銷培訓能更加快速地提高農民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的創新認知。
3.2.2 提升綜合素養
除了需要進行上述技能培訓活動外,還應以綜合素養的提升為培訓目標,確保每個農產品網絡營銷人員,都能具有較高的營銷覺悟,保證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產品,以免影響農產品網絡營銷的信譽度,必要時還可為其進行普法宣傳,組織學習《農產品安全法》。據此,在保質保量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同時,還應從物流運輸業等多個渠道上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這樣既能積攢農產品營銷人才力量,又能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年輕人留在農村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是因為農村經濟條件無法滿足農民生活需求。若能在政府扶持下大力發展農業創業項目,可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村發展。
3.3.1 拓寬網絡營銷渠道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確實為農產品營銷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路徑。據此,應積極拓寬網絡營銷渠道。尤其對于上文中提到的三種營銷模式,更應當擴大其宣傳范圍,讓更多的農民接受新營銷模式,這樣才能展現出“互聯網+農業”的潛在價值。網絡營銷不但能夠通過微商銷售的方式讓更多消費者知曉地方特色農產品,而且還可充分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將農產品信息上傳到平臺上,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農產品的品質、新鮮度、無公害,便于消費者直接從平臺上采購農產品[3]。
此外,還可在農產品宣傳上應用互聯網技術。比如惠州地區生產的土雞蛋,經由廣告營銷的方式,將土雞蛋的宣傳廣告刊登在電梯顯示屏以及商場廣告牌上,從而擴大其知名度,促使消費者愿意嘗試線上下單的方式采購土雞蛋。所以,農村地區要想憑借農產品發展農業經濟,應適當采用多種營銷途徑,便于從中找到最適合的網絡營銷方法,帶動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3.3.2 完善網絡設施結構
“互聯網+”時代下,要想發展農業經濟,推廣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還應當實現互聯網全覆蓋,讓更多不具備網絡條件的地區也能積極建設網絡基站,配備網絡設施,這樣才能使其具備網絡營銷條件。所以,各地區應結合自身經濟發展能力逐漸擴大互聯網覆蓋范圍。
比如鶴城區自2020年以來,開展了高速寬帶網絡項目,截至年底共修建了26個村網絡基站,并且預計籌集的資金可用于修復7個已建成基站,繼而支持當地農產品網絡營銷事項。因此,應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的網絡普及率,便于農產品在采用全新的營銷模式時,能充分享受到“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另外,中國電信企業還專門投資150萬元,在當地網絡未普及區域設置了10個4G基站,并隨著5G網絡技術的正式商用,新建了5G基站,這也是為了確保當地在借助淘寶等電商平臺發展農業經濟時,能夠獲得良好的網絡保障,以免受網速、網絡信號等因素的干擾,造成當地農產品營銷水平下降。
“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及農業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全面掌握市場供需動態,以免農民出現農產品生產方向失誤或者農產品滯留問題,造成農民無法從農產品營銷中獲利,進而限制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一方面,應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力度,實現農業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需做好市場調研工作,保證農產品生產類型滿足消費者的實際要求[4]。
比如可利用預售的方式,對比每種農產品的需求趨勢,之后再有針對性地生產農產品。而且還可完成線上下單后,為消費者發放調查問卷,詢問消費者的農產品采購傾向,這樣也能促使農民在發展農業過程中,形成標準化種植模式。同時,還可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借助品牌力量增加營銷規模。如浙江望海茶、武夷山大紅袍或者花果山櫻桃、河北麻山藥等,這些特色產品自生產后會產生較為廣泛的營銷范圍,也具有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因此,關于它的供需關系,應根據市場具體需求進行儲備生產,這樣可確保農村地區在特色化農產品輔助下,促進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
基于此,農業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是“互聯網+”時代下較為重要的發展內容。要想確保農產品獲得廣闊的營銷空間,應依據市場供需結構調整農產品生產方向,由此改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都應迎來新的挑戰。據此,應從物流運輸建設、人員培訓力度、互聯網全覆蓋、市場供需營銷等方面著手,以此滿足新時代發展需求,借助新型農產品營銷模式,為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助力,確保農業結構在良好的網絡環境里得以優化,最大化地展現出“互聯網+”的價值,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