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地研究領域知名學者,原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現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院長、黨委書記,曾擔任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的黃小虎研究員,應邀于2020年11月21日在清華大學土地利用與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的“后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作主題報告。他在發言中指出:
傳統規劃體系存在多類型規劃矛盾沖突的問題,多規合一為解決這一問題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十八大以后,中央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路線方針等陸續做出重大調整,國家發展內涵發生轉變,要求突出發展質量,強調環境保護、農業農村優先。在體制機制上明確由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負責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其他部門不再編制涉及空間布局的規劃,“多規合一”得到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國土利用和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區,這也是用途管制的依據。此項工作的基礎是2011年編制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議在原有主體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延伸細化到地市縣鄉,落實到宗地規劃圖紙,作為實施用途管制的依據。原有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分類,需要在各類主體功能區中做下一級功能分區。此外,對于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需制定相應的衡量指標和技術標準,需要在國土空間規劃中作出進一步的細化。相關部門仍然需要編制專業規劃、項目規劃,專項規劃內容需疊加于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必須以國土空間規劃圖為工作底圖。國土空間規劃應該是政府各部門及全社會均需使用的基礎性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是中長期規劃,主要任務是安排土地及空間利用的總體布局,在國家規劃體系中為最上位規劃。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近中期實施規劃,凡是涉及空間利用的內容需遵循國土空間規劃的安排,屬于第二層次規劃。其他部門的專項規劃屬于第三層次規劃。這三層次規劃間關系,尤其是“五年規劃”與空間規劃需要在實踐中摸索,最終制定國家規劃法進行明確。